華烯觀察4:為什麼石墨烯產品都是一窩峰的跟風?
這是GrapNews新欄目【華烯觀察】陪你的第四期!我們邀請石墨烯行業專家,為您答疑解惑,趕緊在公眾號留下你的疑問吧!
本期嘉賓:宮非
志陽科技 (股) · 創辦人兼董事長
台灣科技大學材料工程博士
今天剛好有媒體朋友提醒我,怎麼最近上市公司推出的石墨烯產品都是繞著石墨烯電熱膜轉?在我看來這並不足以為奇,不正是我上篇文章提到因為技術不到位所衍生的獨特現象。
不過,這也呼應了現今石墨烯產業發展的窘境,有資源的上市公司急著將不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沒資源的中小企業沒有材料作支撐只能找最簡單的石墨烯產品活著。整個石墨烯產業普遍充斥著炒短線的短視思維,這對產業發展都是不健康的。從烯王、石墨烯LED燈到石墨烯電熱膜,現在看來都算是不具備成熟技術含量的產品。簡單來說,即使不用石墨烯也能做到更高的性價比。
但現在幾乎石墨烯概念股有一半都投入電熱膜的懷抱,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這類產品離最佳化技術還有段距離要走。只能說上市公司有著業績壓力,至於東西好不好用,就留給消費者自己明智地判斷了!
不過,即使國內石墨烯技術不怎麼高明,我倒也不認為國外的石墨烯產品都是金子。
所以我還是看好中國在石墨烯產業會一直居於領先地位。因為,技術可以複製,材料及產業集群卻不是國外可以一蹴可幾的。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最早的Vorbeckmaterials已經從導電油墨擴展到感測、RFID及高分子領域;而Graphenea從塗料、能源延伸到場效應晶體管領域,但咸信這兩家企業目前還是沒有達到工業化水平。這點從我們通過代理商可以買到石墨烯材料,卻無法買到終端產品可見一斑。
當然有人會說他們像志陽科技是提供石墨烯技術給合作方,但我們至少也會告訴大家是跟誰合作的。事實不也證明後面那家西班牙企業前段時間才提出,充電8分鐘可以跑1,000公里的神話嗎?國外忽悠的能力不比國內某些炒作者差呀!
另外,這篇文章提到最近石墨烯在場效電晶體的性能表徵,我立馬跟國內兩位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做了交流。
交流
首先,大家一致認同,場效應晶體管是石墨烯在光電領域最容易突破的缺口之一(另一個是透明導電膜)。
其次,各位可能不知道第一個由石墨烯製成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元件,是由Lemme在2007年就做出來了。其實,製備這類實驗室樣品並不難,難在需要專業的半導體設備才能夠穩定品質。
最後,這兩款石墨烯GFET是最簡單的背柵FET,但這類製程設備成本非常高,即使是低階的製程線就需要將近人民幣1,200萬元,這還不算硬體基本設施,包括:無塵室、氣體管線、純水、冷卻水、排氣、有機廢液處理及酸鹼廢液處理系統等。
以Graphenea這樣一個晶元就要價美金385元,我問了利用新竹清華的製程線只要付費少許代工費,以6寸製程代工來做大約成本只要美金10元,而每個晶元的GFET數量我們可以放64個,也比他們的36個還要多。
這表示國內在這個領域上也不惶多讓,現在就看誰能先完成工業化及產業化,只是我們選擇低調等客戶出現罷了。其實,只要我們選擇不炒作,好好落實石墨烯的基礎研究,徹底解決科研轉化的難點,讓更多後端渠道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賽局,有國內這麼強大的產業集群作支撐,我相信國內在石墨烯這塊領域還是可以做到世界第一的。
TAG:Grap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