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漢界的背後
項羽在與劉邦的一對一對抗中,始終佔據優勢地位,但是項羽在局部戰場的優勢,不能掩蓋西楚在整個天下棋盤上的節節敗退,韓信、彭越、英布等勢力以咄咄逼人之勢,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包抄項羽的後方。
英雄末路,縱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也只是一曲悲劇的詠嘆調。
疑點之一:楚軍為什麼會在楚漢戰爭的第四個年頭失去戰鬥力?鴻溝協議糊弄了誰?
疑點之二:項羽失敗的個人品格溯因和他為什麼不願渡烏江?
一、項家軍餓得撐不住了!
楚漢戰爭打到第四個年頭,項羽撐不住了,原因倒不是劉邦變強了,而是一個字:餓!
有人說,餓你就吃飯啊!問題正在於此。
自從彭越起兵以來,項羽的糧食運輸線遭到彭越、劉賈等人孜孜不倦的騷擾破壞,項羽多次放下劉邦去討伐彭越,企圖一舉殲滅。
但這彭越好似滑溜的泥嫩一般,總也抓不住他!
項羽也曾經分出小部隊,委派將領保護糧道,但這些不中用的傢伙不是被殺,就是潰敗逃走。
那麼漢軍那邊怎麼樣呢?滎陽附近就有個糧倉,關中還有蕭何將補給源源不斷地送來,劉邦的日子滋潤得很。
《史記》說得很清楚:「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但是和平談判的話題卻是漢王這一邊主動提出的,劉邦先後派遣了兩位談判專家去項羽那裡交涉,頭一位是陸賈,後一位是侯公,最後終於達成一個協議:
「一、項劉兩家即日起停戰,友好往來,平等互助。
二、項羽把漢王劉邦的家眷,送還漢營。
三、項劉兩家以鴻溝為界限,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屬漢。」
雙方代表將協議書送給領導人審閱,取得同意之後蓋印簽字。
處理妥當,項羽叫了一隊吹打,熱熱鬧鬧將劉邦的老爹和老婆送到漢營。
於是這邊劉邦父子夫婦喜重逢,悲喜交集,又哭又笑;那邊西楚霸王帶了虞姬,收拾帳篷,打道回府。
那些士兵們聽說戰爭結束了,也都笑逐顏開。「總算活下來了!終於可以回家和老婆兒女團聚了!」
按說劉邦得了老爹和娘子,又簽了和平協議,就應該回關中安享天倫之樂,可是劉邦在營帳里與張良、陳平一合計,這仗還得打下去。
為什麼?其項羽已經在撤退途中,全軍上下都以為戰爭結束,鬥志鬆弛,毫無戒備。
其二,劉邦已經擁有天下的一大半土地,佔有戰略優勢,正是大反攻的好機會!
於是起兵追擊,同時通知韓信、彭越,前來會師。時漢王五年,漢王劉邦在一個叫固陵的地方,追上了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回頭一瞧,這個氣啊!有這麼不要臉的人嗎?
說話跟放屁一樣,根本不算數的!就是這樣不誠信的傢伙,搞得社會風氣烏煙瘴氣!
二話不說,將劉邦軍一頓暴打!劉邦大敗,又陷入防守姿態。
劉邦也氣,韓信、彭越怎麼不守信用,講好了會師攻打項羽呢!(還怪人家不守信用!)張良說,這是等你封地給他們呢!
於是劉邦派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起滅了楚國,從陳縣以東一直到海邊,都給齊王(韓信),從這裡到那裡一大塊土地,給彭相國(當時彭越的職務是魏國的相國)。」
於是韓信從齊地、彭越從梁地出發,與劉邦會師,這一來項羽就勢單力薄了,連彭城也回不去,只好向東南方向且戰且退。
同時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從西南方包抄楚地,而留守後方的西楚大司馬周殷眼見形勢不妙,扯起白旗叛楚降漢,與英布、劉賈會師,北上合擊項羽。
最後漢軍幾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撤到了垓下。
二、垓下絕唱
垓下在哪裡?這地方其實離劉邦的老家不遠,在安徽省固鎮縣沱河的南岸(也有說在沱河北岸的靈璧縣),有一塊隆起的高岡絕岩,正是垓下古戰場。
相傳當年的項羽退守垓下,利用垓下的有利地形,率軍士和當地百姓用衣襟兜土修築起一道簡陋的防禦工事,與劉邦作最後的抗衡。
漢軍兵多將廣,在韓信的指揮下,將項羽重重包圍。
到夜晚,項羽在營帳中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依稀聽得遠處有歌聲由遠及近,飄揚過來。
這歌聲時高時低,一聲長,一聲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項羽不覺愕然:「這是我們楚地的歌聲啊,難道楚地已經被漢軍都佔領了嗎?」
項羽更加鬱悶,起來喝悶酒,虞姬為了開解他,為他起舞。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個關頭,誰也沒必要再裝腔作勢,弄些虛情假意。
項羽在垓下被圍之時,聽著營帳外的四面楚歌,想必也該真情流露吧!
面對一生的愛人虞姬,項羽用渾厚的聲音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悲歌慷慨,嗚咽唏噓!虞姬聽了,也是泣不成聲。
據說虞姬也回了一首:「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罷就從項王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濺珠喉,香消玉殞。
這一出動人情節,後來演繹為一折《霸王別姬》。
將這悲情一瞬,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項羽葬了虞姬,抹去眼淚,跨上烏騅,帶了八百親信騎兵,趁著天色未明的時候,銜枚疾走,潰圍向南而去。
項羽逃到淮河邊,沒有找到船隻及時過河,七繞八拐,迷失了方向。
恰好看到一個農民老伯出來早鍛煉,項羽向他問路。
不曉得這農民老伯認不認識西楚霸王,他或許是不喜歡霸王的粗暴,騙他:「向左!」
結果項羽就進入了一大片霧氣瀰漫的沼澤地。
這時差不多天亮時分,漢軍聽說項王逃走,千軍萬馬追殺過來。
等到發現上當,從沼澤里退出來,項羽已經發現了追兵。
最後,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被數千漢軍騎兵包圍。項羽對部下作最後的演說:
「我跟隨叔父從江東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大小戰役七十多次,沒有輸過一場,因而能夠稱霸於天下。然而今天卻搞到這步田地,這是天意,不是我的錯啊!」
項羽遙指一名漢軍軍官說:「諸位看我親自擊殺那個人。」說著項羽大喝一聲,直衝敵陣,將那名倒霉的漢軍軍官斬於馬下。
這支漢軍的指揮官姓楊,他猶豫了一下,想上去和項羽單挑,以示武勇。拍馬向前幾步,楊某看見項羽瞪大了眼睛看著自己。「算了吧!」
「你想單挑么?」項羽忽然大喝道。楊某大吃一驚,連座下戰馬也亂了腳步嘶叫起來,一連往後退了好幾步。
這時項羽又向新的目標殺去。據說當場被項羽及其二十八騎殺死砍傷的漢軍有數百人之多,而楚軍只折損兩人而已。
項羽殺出重圍,前面就是烏江(今安徽和縣東蘇皖界上有烏江鎮),烏江亭長備了一條船等在江邊。"請大王速速上船!漢軍追兵到了就來不及了!」
項羽猶豫了一下,烏江亭長又說:「江東地方雖小,縱橫也有千里,人口數十萬,割據一方,繼續做王,毫無問題!」
江東!?項羽抬頭看看彼岸,秦二世元年的秋天,他和叔父在吳縣招募了八千子弟兵,雄赳赳、氣昂昂地渡過烏江,挺進中原,逐鹿天下,是何等氣吞山河如虎!現如今呢?叔父在哪裡?八千子弟兵在哪裡?
—滴淚,從項羽的重瞳中滾落。
烏江亭長驚訝地看著這淚水流淌在猛將的面容,正想說些什麼安慰西楚霸王,項羽卻又仰天長笑起來,只是這笑聲,凄厲得可以刺穿長空,令人側目。
項羽決心一死以謝江東父老。他回答亭長說:「天要滅我,我又何必渡江苟延殘喘!況且我與江東子弟……」
說到江東,項羽的聲音又低沉下來,「當初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就算江東的父兄可憐我,讓我繼續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我難道不心中有愧嗎!」
說完把烏騅送給烏江亭長,轉身徒步離去。
這烏騅顧名思義,是一匹黑馬,據說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如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又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踢雲烏騅」。
文人鋪陳此事說,當時項羽命士兵牽馬上船,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離別。
士兵們強行攬住轡頭,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
郭沬若有仿古詩一首,歌頌這匹義馬,「傳聞有馬號烏騅,慷慨項王施首後。負箭滿身猶急馳,不知遺革裹誰屍?」
更有民間傳說流傳在安徽馬鞍山一帶,說烏騅被亭長帶到了江東,但是不久項羽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這就完全是美麗的附會了。
對於項羽不肯渡江,後人有諸多評述。唐人杜牧認為項羽不該放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是主張項羽東山再起。
宋人王安石的意見恰好相反。「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認為項羽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公元1129年,易安居士李清照經過烏江,寫下著名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文人詠史,多是用歷史來澆自己那胸中塊壘。李清照讚賞項羽,有諷刺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用意。
項羽、劉邦、韓信、張良,楚漢之際這幾個人,都可以說是曠古的英雄,但氣質性格截然不同。
韓信可以說是抑鬱質的英雄,能忍,能鹹魚翻身,但是遇事有時難免優柔寡斷。
張良可以說是黏液質的英雄,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事後也不居功自傲,為人處世低調,淡泊名利。
劉邦則可以說是多血質的英雄,擅長交際,拉攏、吹拍是拿手絕活,政治手腕一流。
至於項羽,恐怕就是膽汁質的英雄了,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變換劇烈,有時還有點兒女情長。傳說中的「性情中人」,就是這種類型。
項羽這種英雄,講究個氣勢。
闖郡守府,殺殷通,憑的是一把力氣。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憑的是一股銳氣。
彭城之戰,以三萬西楚鐵騎大破五十六萬人的多國部隊,殺得漢軍血流成河,憑的是一腔怒氣。
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廣武,長期的僵持與疲於奔命的兩線作戰,最後是糧道的斷絕,慢慢地耗盡了西楚霸王的勇氣和威勢,等到鴻溝協議簽訂,人人想著和平、回家鄉,項羽大軍的鬥氣就泄了,而這種鬥氣一旦泄了再想提起來,就很有些難度。
項羽的失敗,正因如此。
話說回來,項羽告別了烏騅,與剩下的為數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劍),回頭與漢軍追兵短兵相接。
追殺而來的漢軍騎兵達數千人之多,項羽提起短劍,沖入敵陣,作最後的表演。漢兵將西楚霸王重重包圍,這一場惡鬥,只見人頭落地,鮮血飛濺,項羽一口氣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身負十多處創傷。
這時在刀光劍影中,項羽看見了一個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
項羽問:「那漢將,莫非是項籍的老鄉?」
呂馬童是吳人,與項羽熟識,他不敢正視項羽灼人的目光,側著身子。
項羽一邊殺人,一邊和呂馬童聊天:「聽說漢王出了千金和封邑萬戶懸賞我的人頭,我就關照一下你這個老朋友吧!」
呂馬童對將領王翳說:「這人就是項王。」
於是項羽自刎而死。
漢軍一擁而上,搶奪項羽的屍首,為了這件事還互相殘殺起來,結果為了搶屍體,有幾十個人被自己人給殺了。
最後,得到屍體的有五個人。呂馬童辜負了項羽的期望,沒有搶到項羽的人頭。
人頭歸了王翳,呂馬童和楊喜、呂勝、楊武四個人共同得了項羽的屍體。所以論功行賞的時候,把原來的一份獎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項羽出生於始皇十五年,死於漢王五年,享年不過三十一歲。後來劉邦以魯公的標準安葬了「兄弟」項羽,《史記》記載:「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從並肩作戰的戰友到爭奪天下的對手,劉邦的哭,並不完全是鱷魚的眼淚。
漢王五年(前202),農曆己亥,豬年。二月初三,漢王在汜水北岸修築起一座高台,五十五歲的劉邦登壇告天地,登極稱帝。
漢朝誕生!
五月,劉邦下詔,部隊複員,戰士回鄉!戰爭終於結束,大家也終於鬆了一口氣,對於大多數士兵來說,最好的結局不是建功立業,而是兩個字:「活著」!
「只要活著,一切都好!」
有一首漢樂府,描寫的正是東漢時期戰士解甲歸田的情景。用在這裡,倒也恰如其分!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打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戰衣。
中國歷史從西周末年開始進入亂世。
春秋時代,戰爭往往在局部,規模也都不大。
但是從戰國時期開始,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不斷,一場戰役,動輒十萬數十萬兵士。
好容易江山一統,黷武的秦始皇又對匈奴、百越等征戰不休。等到二世即位,天下人揭竿而起,一場反秦戰爭席捲全國。
至秦朝滅亡,項、劉兩家,逐鹿中原,又是整整四年。在這百年之中,和平歲月,屈指可數。
大亂之後,百姓渴求的是大治。漢朝能否給中土百姓帶來大治呢?
TAG:靜雅思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