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趣讀《山海經》13:鳥身龍首的神靈,奇怪的祭祀

趣讀《山海經》13:鳥身龍首的神靈,奇怪的祭祀

用小說的方式解讀《山海經》,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用現代人物對話的方式書寫出來,保證讓你一讀就停不下來。

趣讀《山海經》1:像小說一樣的《山海經》

趣讀《山海經》2:招搖山上的狌狌,猴子中的戰鬥機

作者:鬱江水

書接上文:

話說大佘狼和姜小玉把在青丘山打死的九尾狐送給了嚮導姬昌,然後離開了青丘山。

他們一路往東,一路上他們餓了就吃棵從招搖山採的祝余草,累了就吃口能增加速度的狌狌肉,又走了三百五十里,足足走了十多天,終於來到了下一座山下。

這座山名為箕尾山,山很大,東邊的盡頭直達東海,遠遠看去,就像蹲坐在東海邊一樣。

他們二人又花了一天的時間,爬到了山頂。

這座箕尾山和前面的招搖山、堂庭山、猨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同為鵲山一脈,屬於南方的第一列山脈,從西海到東海,算起來,他們二人足足走了二千九百五十里路。

從大佘狼離開家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個多月。

二人站在箕尾山頂的沙石上,看著遠處汸水河的翻起的浪花,感慨萬千。

回想起來,大佘狼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他夢中的仙境,而姜小玉則是為了尋找她的神仙師父。

現在一年時間眼看就過去了,大佘狼心中的仙境、姜小玉師父的行蹤都沒有半點消息。

不過這一路走來,他們卻見識了許多不曾見過的山,不曾見的水,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怪獸,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旋龜

現在他們已經深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旅途的風景才是最美的,就算將來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神仙師父,

大佘狼看著遠處的西海說道:「小玉,謝謝你陪我走了這一程。」

姜小玉笑道:「你是應該謝我,沒有我,這一路誰和你鬥嘴呀。」

姜小玉的一句話,一下就逗笑了大佘狼。

就在這時,姜小玉一眼瞥見遠處的石壁上刻著浮雕,拉了拉大佘狼說道:「快看,那是什麼?」

「好像是圖騰,我們過去看看。」大佘狼拉著姜小玉就走。

這是一塊經過人工打磨的石壁,上面刻著一個鳥身龍首的圖騰,在壁的下面,有一個祭祀的方台。

就在這時,他們聽到幾聲鑼響,緊接著一行人抬著一頭綁著紅布的豬,擔著一個擔子走了上來。

祭祀

大佘狼和姜小玉趕緊讓到一邊,只見這些人到了石壁下面的方台前,先是挖了一個坑,將那頭綁著紅布的豬和一塊璋玉埋了,然後又拿出一個方斗,盛上精米放到方台上。

接著他們又拿出用白菅做的席子鋪到地上,這一切做完之後,這群人開始跳起了他們的祭祀的舞蹈,一個巫師跪在席子上念念詞。

大概過了一刻鐘,整個祭祀才結束。

等祭祀結束之後,一個酋長模樣的人來到大佘狼和姜小玉面前,向他們問好。

大佘狼和姜小玉趕緊回禮,在交談中,大佘狼和姜小玉得知,這座箕山是鵲山之尾,再向東就是東海了,整個鵲山山脈是南方的第一列山脈,旁邊不遠就是南方的第二座山脈,如果要找神仙山和神仙,可以去那裡碰碰運氣。

在談到祭祀之神時,酋長說:「在整個鵲山一脈,所供奉的神靈都是龍首鳥身的。」

酋長

大佘狼說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神靈呢?我們從西海一路走來,見過跑得快的狌狌、能活二千三百歲的白猿、馬首虎紋的鹿蜀、鳥首蛇尾的旋龜、牛狀蛇尾有羽毛的鯥魚、長得像貓的類、長得像羊,九尾四耳,眼睛在背上的猼訑、長得像雞,有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尚鳥)(付鳥)鳥、九條尾巴的九尾狐、像斑鳩一樣的灌灌、還有魚身人面的赤鱬魚,可從沒見過有鳥身龍首的怪獸呀。」

酋長說道:「你說的對,確實沒有長著龍首鳥身的怪獸,至於為什麼會有鳥身龍首的神靈,據說呀,以前我們這裡的部落所供奉的神靈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供奉的是鳥,有的供奉的是龍,後來大家的交流逐漸增多,神靈也跟著融合在了一起,於是就有現在龍首鳥身的神靈。」

鹿蜀

姜小玉問道:「酋長,這箕尾山有什麼怪獸嗎?」

酋長說道:「沒有,要說起來呀,整個鵲山山脈,也只有這座箕尾山最為平常,除了這條流入淯水河的汸水中出產白玉外,沒有別的礦產,也沒有特別的怪獸,只有這滿山的沙石。」

辭別了酋長,姜小玉問大佘狼:「大色狼,接下來有什麼打算,是回家還是繼續前行尋找你的仙境?」

大佘狼說道:「當然是繼續前行了,你呢?」

「你猜?」

整個箕尾山上,都是姜小玉銀鈐般的笑聲。

註:《三海經》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說國學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箭術最厲害的,李廣只能排後面,第一名能用意念射中目標
北宋滅亡後李師師受牽連,下場讓人唏噓

TAG:趣說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