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法講「苦」,為何又說「苦」並非真實存在的?

佛法講「苦」,為何又說「苦」並非真實存在的?

在相對層面上我們講離苦得樂,是為了能系統的說明苦集滅道。但是,從究竟的層面上我們說,根本沒有苦這回事。

文/嘎瑪仁波切

輪迴中的一切都是苦的

對於「拋棄苦」和「知道苦不是真實存在」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提出是否矛盾的疑問。那麼,對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略加解析說明,希望便於大家理解。

佛法的整個體系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告訴你輪迴中的一切都是苦的。其次告訴你形成苦的真正緣由,是大家把「我」這個由五蘊相結合體,當成了固有的實體。

由此,為了穩固我們對於「我」這個假象實存的肯定性,因而以「我」為主體,就會有相對的你我他等客體的分別念。由於,我們一開始就肯定「我」的真實性,所以也就以此穩定了我們二元分別的心理,進而肯定了我以外任何物或境的穩定性。

萬法本源,緣緣聚合

因為我們對於自我的執著,為了堅定和穩固自我的存在性,所以二元分別心的特點就是排它性。但由於我們對於「我」的肯定,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見地。又由於事物緣聚緣滅的特點,那麼對於一個不實存的「我」抱有肯定的態度,因此希望我以外的一切都能為我所控。

可是萬法本源緣緣聚合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和無常。因此,我們對於我也無法操控。那麼由此二元分別的其它,更不能如我願的為我所用。因此就產生了所有的貪、嗔、痴、慢、疑等習性和情緒,由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苦感,這就是形成苦的緣由。

這樣,對於形成苦的緣由,我們知道了。從而解決苦的方式,就是要斷除對於這個不是真實存在「我」的執著。進而認知以「我執」引發的一切二元對立的不真實性。也知道,只有在斷除對於自我的執著上下功夫,才能淡化這種二元分別心。

究竟的層面上說,根本沒有苦

我們所講的一系列修行方法,就是用在這個階段。因為單單從理論上說,只是起到說明的作用。佛法中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就是為了讓我們從根本上能斷「我執」。

那麼,「拋棄苦」屬於此階段的內容,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口號。只是告訴我們,通過一定的修行和對治煩惱習性的方法,苦的感受是可以被拋除的。但這不是究竟的離苦,是一種階段性的認知。

最後,通過對於苦的認知,苦形成的緣由,以及一系列的可以解決不苦的方法,最後的結果就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但是,請大家注意了,在相對層面上我們講離苦得樂,是為了能系統的說明「苦,集,滅,道」。

但是,從究竟的層面上我們說,根本沒有苦這回事。因為苦是在相對層面上的表述,如果你認為苦,那麼就有一個能知苦的主體和製造苦的客體存在。

如果有個苦,那也是相對於不苦而言。這樣就是一個完全對立的層面,也就是二元分別的概念。「拋棄苦」這種說法,更像是個安慰。有點像你牙疼,先給你吃粒止痛片一樣的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疼痛的問題一樣,屬於階段性的一個目標。

斷除「我執」,二元對立就不可能存在

「知道苦不是真實存在」,準確的說就像你經歷無數次「拋棄苦」,這樣的努力之後達到的效果。只要斷除了「我執」,二元對立就不可能存在,那麼一切的主客之體的區分也就沒有意義。

承認了「我」的不真實性,你就不會非要執著一個「我」,因此也就沒有你我他等之類的分別。由此也不會有感知苦或不苦的分別,所以苦當然就不是真實存在的。

請記住,我們現在的所有修行方法及過程,就是在無數次重複「拋棄苦」。最後讓你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樣。

就像我告訴你洋蔥是空心的,你非不信。那麼我會說,你可以試著剝剝洋蔥看。經歷了這個過程後,你會知道洋蔥剝完的樣子。

兩千多年來,清凈僧寶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不緊不松的相處,讓一切都剛剛好。

千萬不要把勉強父母學佛,當成是一種孝順

真的是愛無能嗎?還是缺乏智慧和心量。

倉央嘉措的「情詩」,從來都不是講小情小愛。

慈悲沒有敵人,但是有界限。

棺材裡躺著的,可不一定是老人。

如果佛陀的語言是一個產品,那就是全世界最優良的產品

我們定義的死亡就是死亡,根本讀不懂重生的含義。

上師們的功德,有高低大小的差別嗎?

昌列寺

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昌列寺 的精彩文章:

只要我執還在,就會不停輪迴
人生成敗新標準——慈悲心

TAG:昌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