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遊戲衝擊下,實體遊戲還有空間嗎?
現在還能留下來的,都是愛好者。
在現今到處都充滿著數字化的互聯網世界中,我們越來越難看到一些實體的東西。以往的書信被郵件短消息取代;很多實體樂器也被逐漸被電子樂器所代替;就連指南針都可以數字化。而遊戲存在的形式,也漸漸從原本的模樣,慢慢往數字化發展。
CEO入職3個月閃電離職:實體遊戲不被市場和投資商看好
如今在世界範圍內,數字版遊戲在市場上以超出我們想像的速度在被玩家們所接受,而這一現象,帶來的直接結果,則是實體遊戲行業的尷尬處境。
以業內領先的電子遊戲實體零售商GameStop為例,伴隨著對遊戲實體零售行業的唱衰,以及主機PC遊戲本身增速放緩,GameStop的營收和股價一樣,開始了跌跌不休的命運。2017年遊戲軟體銷售下降15%、遊戲硬體銷售下降28%。今年來GameStop更是宣布計劃關閉上百家門店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
幾日,GameStop突然宣布首席執行官Mauler辭職,僅僅上任3個月。Mauler已經在GameStop工作了16年,他的突然離職讓很多人感到驚訝,但這個決定沒有得到多少解釋。而Mauler也不會獲得任何遣散費或離職福利。
GameStop前CEO Mauler
雖然在今年以來,GameStop在的銷售數據好轉,部分原因是任天堂Switch的強勁銷售。但看起來Mauler的辭職一事,讓投資者對支持公司發展將會更加謹慎。GameStop股價在過去一年中一直保持穩定的下降,並且在Mauler離職的消息公布之後,再次出現小幅下滑。
國內部分城市情況:全深圳不超過12家實體電玩店
國外大環境如此,那麼反過來看回咱們國內,又是怎樣的一道景象呢?我們採訪了深圳為數不多的幾家遊戲實體電玩店,反饋的結果基本都不太樂觀。
「這個市場很殘酷的,這幾年下來,有項目的都去找新的項目了,誰會守著這個呢?我們真的是屬於老玩家出身,是對這個東西熱愛的一些人,才會說不捨得去放掉這一塊,我們也不是說純粹拿這一塊去賺很多的錢,我們其實挺理解這個市場。現在實體電玩並不是給電商打,是被手機遊戲打死了」。
某遊戲實體店
可以說,現在還在這個市場上堅持下來的已經為數不多,以深圳做了最久的龍馬電玩來說,從開店到現在,已經接近20年的時間,筆者還是學生時期時,就經歷過在龍馬電玩排隊買遊戲的經歷,而在當時,龍馬電玩也在其他分店開展了一些如《實況足球》的遊戲比賽活動,筆者有幸參加過,參加的玩家人數也比較多,雖然沒有具體統計過總共多少人,但比賽從早上一直到當天的晚上才決出冠軍,對於一場才10分鐘的比賽來說,通過總時長下來,也大致能判斷出人肯定不會少。
反觀現在,以往的這種狀況基本不復存在,根據筆者實地觀察,如今的實體遊戲電玩店,偶爾會有一些客人過來詢價購買,或是過來試玩新遊戲,但實體店的受眾數量已經大不如前。
深圳12家實體電玩店,萬商電腦城裡就佔了7家
「現在深圳僅存的,基本上都集中在萬商,外面的基本上全部都關完了,可以這麼講,整個深圳來說,現在不會超過12家,我數都可以數都過來」。
對於留下來的人來說,實際上重心已經不在這上面,本身已經有其他的主要業務了,而實體遊戲店更像是一個副業,不指望從中能撈多少錢,但還是希望能有個店面在。比如在萬商電腦城裡,筆者了解到,某一經營多年的電玩店老闆,現在的主要經營業務,是在深圳的大鵬新區運營旅遊民宿。
面對一些不可控因素,他們在被迫轉型和在夾縫中生存
縱使環境很殘酷,但是總有人會選擇堅持。只不過在堅持的基礎上,需要轉型,不能永遠走過去的老路。以往的遊戲實體店,利潤點主要來自於是部分實體遊戲的銷售,遊戲周邊配件及遊戲硬體維修為主,當然這是在電商時代來臨之前。而現在,更多的是依賴於老顧客的留存,還有一些遊戲硬體的破解。店家以會員制的形式留住大部分的老顧客,定時舉辦一些會員活動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這個小眾組織內的圈子文化,商家在這個基礎上根究會員的需求,順便再做一些和遊戲硬體同質化的電子產品。
順便也會按照顧客的需求賣點別的東西
「我們會去找一些產品來做,比如說一些比較新的電子產品,因為老玩家他在玩遊戲的過程當中,其實也需要一些比較新潮的電子產品,我們就會去拿過來。比如說藍牙的音響,小型投影儀等等。你要說完全靠電玩去做,傳統電玩的那種純靠賣機器的模式已經很難生存了,因為現在遊戲硬體的利潤很少」。
包括iPhone,但不是主營產品
在採訪中,幾位店家也透露過他們現在的成本狀況,租金倒是出乎筆者意料的低,萬商電腦城裡的幾家遊戲實體店面,一個月大概就在一萬多一點這樣的價位。這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在2012年左右,筆者一位從事手機銷售的潮汕朋友在華強北自己租下了一塊只有一平米的檔位,當時的價格是在6k~7k之間,具體視位置而定;而現在在萬商電腦城內,一間30平米的線下電玩店,一個月的租金不過1萬多一點。當然,這個跟華強北路段近年來修地鐵多少有著一些關係。但即使這樣,相對於現在的市場來說,實體店的成本還是偏高。所以在萬商電腦城內,很多店鋪的租金都在不斷下降,包括今年也一直有在下降。
以往華強北的「一平米」手機檔位
「我們是兩間店合成一間的,租金一萬左右,但是現在華強北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空鋪,這其中有許多的原因,就目前來講,華強北已經不是昔日的華強北了,你對比一下以前和現在的人流量就知道,成本是一方面,現在沒有人流量去撐的話,很多店其實是很難生存的」。
修地鐵前的華強北人流
修建完成後華強北的人流
「目前如果我們不往體驗型的方向去轉變,就很難生存了,先別說賺到多少錢,起碼站得住腳再說,更別說像以前那樣可以開連鎖店之類的。所以還是得有一些體驗型的東西,到現場去做,雖然現在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只是很難找到這樣的產品去符合玩家口味,因為大家也都很懶得出街了,不過如果能夠跟線下電競相結合,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型的場所。另外有一些VR體驗型現場的東西,也應該可以引進到電玩店裡面來,因為這些都屬於電玩範疇內,不一定局限於那種傳統電玩產品去」。
一些店家老闆也表示,在未來,線下實體電玩店,它會由以往的玩家文化聚集地,慢慢發展成一個小型、快速消費式的會員店,類似7-11這樣的便利店經營模式,營業面積不會很大,遊戲很齊全、機子也很齊全,跟著市場變化快速地去變動,新產品快速到貨,價格更新也會比較快,更適合現在的玩家市場。
而要做到這一點,粉絲會員制的拉攏和口碑傳播就顯得極為重要,但是像這種實體店,如果通過網路傳播又有點無從下手。玩家在網路上看到的,只有店面圖片和存貨而已,玩家不會在照片中體驗到其產品品質,也不會體驗到上面所說的「短頻快」的服務節奏,這種軟實力是沒辦法通過圖片、文字的描述東西去體現出來的,所以口碑相傳變得尤為重要。
「我們現在很多顧客,人高馬大的,走過來就叫你叔叔,他會說他很小的時候就在我們這邊玩遊戲機,現在留學畢業了回來,看到店還在這裡,他會覺得很親切。其實很多人以前念書時就過來買東西,等到現在參加工作了,也會和同學一起過來逛,還有一些帶著小孩來也有」。
「現在手游的市場固然厲害,不過它更多是利用平時的碎片時間去玩。那麼總會有另外一些人,他會想要好好地利用兩到三個小時去深度地去探索一個遊戲,那麼他身邊或者他的下一代的人也會被培養出來,我是這麼想的,還是會有一些人喜歡這一類型的遊戲,而且往往這一類玩家的消費能力會高一些,他們會願意為還沒體驗過的遊戲付費」。
現在的難,主要難在哪裡?
「咱們中國的電玩店其實很吃虧的,你看國外的電玩店,它毛利基本上能保持30%左右,而且不會說是亂開價格,也不會說一個渠道有貨,就整個網路都有貨。在國內,只要一個渠道商有貨,整個渠道市場都有貨。比如我們,我們還是索尼公司有授權的,我們拿了索尼的二級代理,但是這個貨照樣滿大街都有,一個新的限定版出來,賣3900,滿大街的人在賣3930,賺30塊錢,30塊錢是多少個點?一個點不到。要是在國外,哪個實體店願意去簽這樣的產品?國內實體店現在最多能做到15%的毛利率,就已經了不起了」。
在國內,這種擁有官方正規推出的同質化的產品,線下渠道賣多或賣少幾十塊錢,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商家並不能提供給玩家更多的保障,這倒也不是商家不願意,而是官方確實也沒有提供什麼特殊的支持給到他們,所以這一點對於國內的實體店電玩商家來講,都是極其不公平的,而且,對於國行遊戲來說,目前的銷售情況,很大程度上還是限制在遊戲上。
「那邊沒有什麼給我們提供保修措施,保修是屬於我們的成本,而不是廠家那邊的成本。其實現在整個形勢,所以我覺得我們中國的電玩商家是很苦逼的,這個遊戲市場對中國商家不是太友好,但是沒有辦法,因為以前一直都沒有明確地確定哪些可以銷售,哪些不可以銷售,再加上中國對遊戲的限制還挺大的,大家也都是明著暗裡地這麼去做,所以就有很多貨進來,對這一塊也沒有一個規範的管理」。
實體版遊戲和數字版遊戲之間的博弈
在前幾天,索尼宣布計劃在3月前在歐美地區停產PSV實體卡帶。儘管此後遊戲廠商們仍可以在索尼的數字平台上發售 PSV 遊戲,但此舉也意味著,PSV 的實體遊戲時代可能正走向終結。消息一出,有人歡喜有人悲。對於廠商來說,也許會一定程度上降低遊戲發行的成本,但是對於一些熱衷於收藏實體遊戲卡帶的玩家和一些實體遊戲店來說,則是一個不太讓人高興的消息,特別是後者。
在筆者看來,實體遊戲雖然在遊戲發行的中後期,價格上會處於一個相對劣勢的位置,但相比起什麼聞不到摸不著的數字版來說,它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優點,那就是把主動權從廠商那,變成回到玩家這。
曾經,我們能夠買到的內容都是看得見摸得到的實體物品,從過去的書籍,樂器,DVD,遊戲等。拋開多年後的收藏價值不說,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品,我們可以在書本上隨意勾畫,簽名,標記,或送人,或進行二次售賣,甚至高興的話你拿去撕毀都可以,而如果你要做到這些,是要建立在你對這個物品擁有的「所有權」上面。而我們平時在網路上購買的數字化內容,看似好像是屬於我們的,但實際上說難聽一點,這家廠商如果哪天關閉了伺服器,或者直接關門不做了,那我們之前付過款購買的內容,都會全部打水漂,從這一點去想的話,我們貌似最多只是擁有了這樣東西的「使用權」而已。這個時候,我們和我們的付費遊戲便不是意識里的「從屬關係」,因為對於這個商品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裡,而是在廠商的手裡。
當然,在這裡也沒有任何貶低數字版遊戲的意思,只是拿兩者的優缺點去客觀對比而已,至於如何選擇,還是看玩家自己更喜歡哪種模式,比如以數字版來說,價格上的優勢就已經可以吸引到很大一批玩家。
在這裡說個小插曲:
上個月,日本有一家名字叫做「Games MAYA(ゲームズマーヤ)」的遊戲店宣布結業了,然後大半個日本遊戲圈的人都來為其送別。
實際上,Games MAYA並不是什麼大型的遊戲連鎖店,它只是一家像華強北里那些普通的個體小店而已,店主是一名經營了這家店35年的媽媽桑。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店,在4月8日結業當天,卻有日本大半個遊戲圈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為其「送別」。
Games MAYA門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結業,並不是因為市場環境或經營不善所致,而是因為這位店主的身體已無法支撐她繼續工作下去。早在去年,醫生就建議她關閉遊戲店,在家修養,所以才在上個月,選擇結束這35年的實體遊戲店的經營。
添田武人在華強北龍馬電玩
早前,索尼遊戲中國區負責人添田武人也親自走訪過華強北內的一些電玩實體店,並對這種線下遊戲實體店發表過自己的意見:「其實線下賣實體遊戲成本是很高的,但我們仍要開實體店,因為實體店的主要存在意義並不是賣遊戲,它更多的是為玩家提供一個線下交流的場所平台」。
遊戲實體店實際上更多注重的是人們之間的「交流」,而筆者認為這也是遊戲本身像傳達出來的東西,把遊戲的樂趣進行分享,從而讓樂趣最大化;其次是時刻提醒玩家意識到虛擬世界與現實的區別,正如Kojima在致Games MAYA結業的心中提到:「因為對 SNS、互聯網的依存,人們與世界、親人、兄弟、朋友、師友、同僚、地域社會隔離了,孤立了。我認為現在的日本就是這樣」。而遊戲實體店便是一個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接觸的文化平台。Games MAYA如此,華強北里的那些電玩店也是如此。我想,這便是遊戲實體店所存在的意義。
本文由遊民星空製作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