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的幾點比較
上圖:華安玉(九龍璧)。
您可以點擊打開右上角標點「…」,或者文章標題下面蘭色字「中華九龍璧」,也可以長按下圖二維碼,收藏、分享本文,查看本微信公眾號歷史消息,關注本公眾號。
【賞石文化】
淺談中國玉文化和
觀賞石文化的幾點比較
摘要:「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都是當前寶王石學者和收藏愛好者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但是目前大家較多地單獨討論它們,而根少對這兩種親緣關係很近的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尤其是對這兩種文化的聯繫紐 帶則談之更少。為此,文章選取了四個具有比較意義的文化要素對「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展開討論,以 此來豐富我們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玉文化;觀賞石文化;文化源頭國 審美;宗教情結;人性修養
「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 統文化,廣義上講它們都是我國「石文化」的分支, 堪稱「石文化」大家庭中的「姐妹花」。
在我國歷史長河 的演進過程中,「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中都積澱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由於玉石和觀賞石的岩石屬 性的差異,加上歷史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蘊涵在「玉文 化」和「觀賞石文化」中的人文思想逐步向多元化方向 發展,因此,人類對玉和觀賞石的開發和利用漸漸地 演化成了不同風格的文化體系。就目前而言,學者們 較多地單獨討論「玉文化」或「觀賞石文化」,或者綜合地討論「寶玉石文化「,而對它們之間的比較則研究很少,為此筆者認為這種「諸侯割據」的局面很不利於寶玉石文化之間的相互整合併發揚廣大。
對於玉和觀賞石的定義和分類,許多學者進行過 深入的研究,在此不再詳述。由於本文主要談我國的民族文化,因此,對玉和觀賞石的概念尊重傳統 的定義以及「玉文化」此所涉及的玉石種類主要指古 往今來深受中華民族喜愛的玉石品種,包括軟玉和硬 玉,如羊脂玉、獨山玉、岫岩玉、藍田玉、翡翠等。觀 賞石也有人稱之為「奇石」,在此討論的種類主要 指以造型和紋理為欣賞內容的岩石類賞石,如 久負盛名的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而 以質地和工藝為欣賞內容的硯台石和圖章石以及西 方人喜歡的礦物晶體和化石類賞石暫不參與討論。
1玉石和觀賞石的文化源頭比較
「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都脫胎於「石文化」,但 這兩種文化從「石文化」中分化出來的時間早晚不同。 大量的考古和文獻資料證實,「玉文化」的起源要早於 「觀賞石文化」。早在舊石器時代,由於玉石的高硬度, 先人已經開始採集它作為粗糙的工具,如大約12000 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 器,但此時人類對玉的利用還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優良 的石器,並無區別於其他石器的獨立性內涵。因此,當 時玉還統一於古老的「石文化」。2002年,內蒙古的赤 峰一帶發現了興隆渲遺址,距今大約8000年。該遺址 出士了一個骨梗玉刃鏢,此物雖形似魚鉤,但經文物 專家鑒定,它可能代表一種宗教禮器,這是迄今為止 出土最早的一件具有宗教意義的玉器。所以,作者認 為當玉開始作為宗教禮器使用並具有了宗教內涵時, 可認為玉開始從「石文化」中分化了。隨後我國的歷史 進入了興盛的「玉器時代」,從北起遼河流域(5000~ 6000年的紅山文化),經黃河下游(距今約5000年的 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及太湖流域(距今約4000年 的良渚文化),南到珠江流域的沿海地區(距今約 4000~5000的石峽文化)出土大量的玉器中,可看出 玉的宗教意義演化的越來越成熟,所以新石器時代可 以看作是玉文化從起源到早期興盛的時代。
相比而言,雖然先人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將 漂亮或奇特的石塊作為身體佩戴的飾品,但是從使用 功能上來講,那時漂亮石塊的用途類似於今日之飾 物,並且明顯不同於後來用於書房賞玩或庭院擺放的 賞石。此外,由於賞石不象玉石易於保存,文物證據缺 乏,因此,尚無充分的證據標明賞石文化在石器時代 已經形成。目前,可供參考的僅有一些零星的文字記 載,如《尚書 禹貢》曾記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 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這些「怪石」和 「浮磐」可認為是早期賞石的萌芽。在商代,靈壁石被 做成了「虎紋石罄」,春秋時期民間開始有人藏石, 以為大寶,周客聞而現焉」,但這種行為充其量只是一種個人愛好,賞石真正流行起來要到秦漢時期,它是 隨著園圃(早期園林)的出現才逐漸盛行起來,如秦代 「阿房官」和漢代「上林苑」就有許多賞石點綴。可見, 「觀賞石文化」的最初起源可能在夏商時代,並且到了 秦漢時初步成熟。
由上述證據可初步得出結論:「玉文化」大約在新 石器時代的早期就開始出現,而「觀賞石文化」的起源 和成熟則要滯後很多。究其原因,這個時間差是因為它 們從「石文化」中分化的原因不同而產生的。「玉文化」 的分化是由於它和原始宗教的結合,而「觀賞石文化」 則更突出地表現為一種階級文化,即它萌芽於上層社 會並主要在士大夫階層和文人雅士中流傳,所以,它的 產生是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2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的審美趨向比較
玉石和觀賞石都是美石,它們都可以散發出令觀 賞者陶醉的美感。但是仔細斟酌,人們對二者的 審美趨向存在差異。一般而言,美可分為自然美、社會 美和藝術美。單從外在美來講,觀賞石表現的是渾然 天成不加雕飾的自然美,這種美美在「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飾」,美在「瘦、皺、漏、透」(米芾《國石譜》)。所 謂「瘦」,系指石體挺拔俊秀,露骨裸筋,不臃腫;「皺」 系指石體表層凸凹不平,條帶相聞,紋理如疊}「漏」系 指石體上洞下孔,孔洞相連,可行煙走水;「透」系指石體前後、左右多孔多洞,孔洞相穿相透。而玉石往 往表現出「天公之美」(質地)加「人工之美」(工藝)的 社會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藝的融合。玉的天成 美美在「鮮明瑩潔」、「耀若明霞」、「瑩潤如酥」(曹雪芹 語),人工美關在構思巧妙、琢磨精緻和細膩加工,鼎、 杯、盤、碟、佩、如意、珩等都是玉石經過人們辛勤勞動 後的結晶,所以「玉文化」更能體現人類的勞動美。
其次,玉和觀賞石的內在美也略有差異。內在美是 …種意境莢,它體現在由觀賞物引發的感應和聯想。玉 質感溫潤細膩,佩之則倍感體貼;它色感純潔無暇,賞 之則凈化心靈;它音感清脆悅耳,聽之則滌盪胸懷;它 形感雅緻脫俗,觀之則賞心悅目。而這些綜合美學要素 結合起來,不禁會使人感嘆玉石乃天地之精華,進而在 崇敬、景仰之餘產生了神秘化的美感,這種神秘化的美感與宗教等相互聯繫,更加深了人們對玉的既愛又敬。
觀賞石最引人人勝的美也是意境美「,並且它 最注重「形神兼備」,關乎其外,求其形似,關乎其內, 求其神似,形者為物,神者為魂,形神合一,栩栩如生。 這種「形神兼備」就是賞石文化中追求浪漫情懷的反 映,賞石造型奇特,結構誇張,它常常能引起觀賞者心 靈共鳴。千姿百態的奇石,也會誘使人浮想聯翩,有的 造型勝似雕刻佳作,有的圖案勝似絕世墨寶,而有的 形態勝似人間萬物。因此,它們就像大幹世界的縮影, 讓人們意游千里、神會萬物,進而這種雅興會激發人 們吟詩作賦,抒發內心之感慨,揮灑浪漫之情懷。可見 這種思維上的浪漫情趣正是賞石意境美的體現。
3玉石文化和賞石文化的宗教情結比較
從「玉石文化」和「觀賞石文化」的歷史發展來看, 宗教情結是這兩種文化中共有的元素,即玉 石和賞石從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部分人開啟信仰、寄 托心愿以至於感化神靈的「靈物」,所以可說宗教情 結是這兩種文化得以傳承千年又深入民心的內在動 力之一。
中國歷史上宗教表現為早期的圖騰崇拜和原始 宗教,它們對「玉文化」的起源有重要的影響。有不少 專家認為,最初為人類利用玉石似乎並不是一個美學 問題,而是一個神學問題,即萬物有靈的觀念。玉石 至純至潔,常被用來當作獻給神的祭禮,認為它可以溝通神靈和人世的交流,傳選人類的美好願望並祈求 神靈保佑。玉雕琢出來的神器共有六種,分別是壁、 青官大宗伯》中記載: 禮西方,玄璜禮北方」,這就是中國古代玉文化中最高等級的「六器」系統,其中尤以璧的地位最高,象徵天 圓。這種將玉祭神的思想從石器時代的紅山和良渚文 化,一直到夏商周在上層社會都極為推崇。「一些學 者認為:到了秦代,秦議時期的玉器變成了聯繫超越 生死、溝通神仙與現實人間的橋樑,並在漢代以後,神化到頂峰,思想上日趨迷信,認為玉是山石之精,釋 食可以長壽,殮屍可「不朽,佩帶可以辟邪。
隨著我國文明的進步,原始的神崇拜逐步發展成 為了系統的宗教。進入了封建社會,儒、釋、道三家成 為了我國宗教的主流,並且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 「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但是「乇文 化」和「觀賞石文化」對不同派別宗教思想的吸收與傳 承有所差異。首先,「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親緣關 系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玉石之路」不僅是西域 崑崙美玉向內地運輸的通道,同時它還是西域佛國向中原傳播佛教的「傳教之路」。此外,我國西南的「翡翠 之路」也是起源於佛國緬甸。由此可見,「玉文化」 (特別是和田玉)和佛教天生就具有不解之緣,它們被 認為是來自西方佛國的神聖寶物。另一方面,玉石溫 潤的質地、祥和的色彩有助於眾生感應自然的平靜與 厚澤。凼此,玉雕佛像和石刻佛像一樣廣泛被用來傳 播和弘揚佛教思想。此外,古人也經常把「求佛」與「盤 玉」相比較,用使得古玉脫掉濁色、煥發古韻的「盤玉」 之法來勸誡求佛者要堅定忍耐之心、面壁求誠,方能 脫胎換骨、立地成佛。
相比而言,道教思想對「觀賞石文化」的影響更為 深刻。一方面道教推崇「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 對取之自然不事雕琢的奇石自然更加偏愛。同時,在 古代,「石」最早用於醫藥和煉丹術並且與傳統的「仙 山」傳說密切相關。賞石愛好者多喜歡形態奇特、多孔 多洞的奇石,這裡石是仙山的象徵,洞是佃I境的通道, 在這個意義上,賞石是通往仙境的幻游之舟。並且賞 石文化中的道教情結在明清以來的園林文化中顯示 得更加突出,如「一峰則太華干尋,一勺則江湖萬里」 文震亨的《長物志》),池中疊石往往被當作海外仙山、篷萊仙境,方寸之閉盡得求仙之樂。 此外,由於我國宗教之間的相互融合,「玉文化」 和「觀賞石文化」中蘊涵的宗教情結也往往是兼容並 包的。不僅佛教崇玉,道教也敬玉,道教認為玉有生 命,可以生長,它其有超越自然的秉性,凶而道家認為 玉是仙藥,可食並用於治病。
此外,道家還將玉象徵 為神聖,如「玉皇大帝」、「玉虛仙境」等。同樣,觀賞石 在佛教中也流行很廣,石頭穩如泰山、堅定不移的品 質歷來深受佛家推崇,如「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睛月 照禪心」(蘇東坡)。據史料推測,日本賞石文化的興起 也是起源於中國,由於南宋時代賞石之風的盛行,越 洋過海的五山禪僧便將奇石從中國帶回日本。此外 《辭海》中解釋佛教用語「緣起」時,引用了雨花石來歷 的傳說,相傳梁武帝時,有位雲光法師在南京中華外石子崗(梅崗)設壇講經說法,赤誠所覃,感動上蒼. 天降花雨,花落成石,故稱雨花石。
4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對人性修養意義的比較
人們青睞一件藝術品,主要是從中窺見人類的靈 心和慧根,這種超越了藝術品本身外在美的精神活 動,會促使人們反省自身,完善人性修養,因此,古人 很早就將人性、玉性和石性相類比,並從玉性和石性 中不斷提煉靈感,以感悟人性修養的真諦。
古代君子必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儒 萬方數據 家文化中提倡與玉比德。孔子的弟子子貢質疑孔子: 者君子比德於玉焉!」由此從玉的物理性質引出r「玉德」口1的思想,《說文解字》說玉有「五德」:仁、義、智、 天、地、德、道,其中最廣為接受的就是「仁、義、禮、智、信」,並且這五種美德後來成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價 值觀。《五經通義》對此詮釋道:「溫潤而澤,有似於智; 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由此可見,玉在古代被推崇至「天地之精華,道德之楷模」的高 度「…,它成為了儒家文化中德育修養的標尺。除此之 外,古人還蹦琢玉來勸學,《禮記.學記》日:「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 琢磨了君子,聖賢出焉。古人甚至將玉當作了一切優 秀品質的化身,如象徵人的貞操,有守身如玉;象徵人 的風度,如玉樹臨風;保持氣節稱為寧為玉碎,不為瓦 全;表示忠貞,如情人之間互贈玉佩;表示感恩,如「投 我咀木瓜,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等等。
如果說佩玉重養德,那麼賞石偏養心。「我持此石 歸,袖中有東海,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 (蘇東坡),古代的雅士喜好賞石,是因為樸實無華、自 然奇秀的石頭會給人帶來一種回歸自然的寧靜和超 脫塵世的洒脫。賞石會促使人淡泊名利紛爭,頤養一 份恬然的心態和悠遠的情懷。同時,由於石性堅定不 移,古人也把它當作意志堅貞的象徵,《呂氏春秋》曰: 也認為:「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我將以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 純粹,良士也,吾樂與為友。安為無所取?」著名畫家 鄭板橋有題畫詩曰:「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 萬古不移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並稱石為天地四美 之一。可見,形態自然而又內在堅貞的石性,被人化為 外柔內剛型的人性。所以,人們以賞石養性、益心,以 期修養一份平靜而又不失剛強的積極心態。
5結語
「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 兩顆璀璨明珠,在它們身上蘊含了我們中華民族悠久 而深厚的文化積澱。上述四個方面的比較,一方面可 以看出它們身上都滲透著「石文化」的共性,即追求心 靈之真、道德之善硼藝術之美。同時它們又有著 比較獨立的文化淵源和個性魅力,從文化源頭、審美 趨向、宗教情結和人性修養的意義四個方面,可蹦看 出「玉文化」和「觀賞石文化」散發出不同的文化韻味, 它們都是自成體系並且深得不同文化群體的喜愛,當 然僅僅四個層面的比較,還遠遠不足以能概括這兩種 文化的本質,其他的側面如歷史演進、文化傳播、民風 民俗、古典文學的等多方面的比較都有待繼續探討。
作者:付偉、邱志力、周永章(中山大學科學系)
您可以點擊打開右上角標點「…」,或者文章標題下面蘭色字「中華九龍璧」,也可以長按上圖二維碼,收藏、分享本文,查看本微信公眾號歷史消息,關注本公眾號。
蘋果阻止不了「讚賞」功能
TAG:中華九龍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