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樂廳中的「人機對戰」

音樂廳中的「人機對戰」

5月31日,來自義大利的機器人鋼琴家特奧特勞尼克(以下簡稱「特奧」)將與人類鋼琴家羅伯托·普羅賽達展開鬥法,在北京音樂廳上演一場「人機對戰」。近年來,演出舞台上的科技元素越來越多,除了機器人鋼琴家外,機器人舞蹈家也開始活躍,而在內容創作層面,人工智慧編曲作品的亮相同樣驚艷。而此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為演出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

01

同台斗琴技

十指在黑白琴鍵上飛舞,美妙的音樂便由此流瀉而出,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這才是一場鋼琴音樂會的正確打開方式,但是在北京音樂廳2018國際古典系列演出季中,機器人鋼琴家特奧將挑戰古典音樂大師的經典名曲,與曾在世界級鋼琴比賽中多次獲得獎項的義大利鋼琴家羅伯托·普羅賽達展開一場「人機對戰」。

特奧於2012年由義大利的馬里奧·蘇茲設計製造,是一個機械樂器數字界面(MIDI)播放器,可以原封不動地複製鋼琴樂譜,並調用MIDI文件演奏,也可以對真正鋼琴家的演奏進行模仿,將過去偉大的鋼琴家,如布索尼、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霍夫曼錄製的鋼琴捲軸推導成MIDI文件並演奏出來。如果與真人演奏的數字鋼琴相聯,特奧也可以做「鏡像演奏」,在該模式下,機器人能實時鏡像模擬出真人演奏者的演奏,包括動態細節和「彈性節奏」,依靠大量動態控制關節使53根手指可以極為準確迅速地移動從而彈奏鋼琴。

自2015年特奧來到中國演出後,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劇場演出多場教育音樂會。2017年上半年獲邀與女高音張也錄製湖南電視台《我是歌手》節目,下半年獲邀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展覽,並與鋼琴家郎朗錄製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節目。2018年上半年與小鋼琴家陳安可、歌手任賢齊共同錄製中央電視台《網路春晚》節目。可以說,特奧雖然是個機器人,但是對於舞台演出卻並不陌生。

此次在北京音樂廳的演出中,特奧將與羅伯托·普羅賽達「斗琴」的曲目包括《野蜂飛舞》、《月光》以及肖邦、門德爾松、貝多芬等諸多名家的名曲,而在其他類別的舞台上,「人機對戰」的演出項目也已拉開了大幕。

02

多元化應用

除了彈奏鋼琴,機器人在舞蹈界也同樣佔據著一席之地。不少觀眾對於機器人跳舞的第一印象或許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540台阿爾法Alpha 1機器人與歌手同台表演《心中的英雄》,人機共舞的畫面成為一幕經典,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機器人也解鎖了新的「舞技」。

一款名為Miss Rotanza的舞蹈機器人,由四個KUKA機器人組成,可以隨著音樂或前傾、或下腰,頭部顯示屏上還有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這款機器人之所以能跳舞是由KUKA專家與機器人動畫專家合作而成,動畫專家為機器人製作動畫,通過動畫顯示機器人動作,然後發送給KUKA專家在機器人上運行。而在國內的街舞類綜藝中,所推出的H5界面上,UGC頁面的舞蹈動作全部為真人舞蹈動作抓取,採用了電影製作級骨骼捕捉技術,讓機器人宛如真人,場景和機器人DIY部位全部利用3D建模搭建,可以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製,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參與感,讓普通觀眾也感受到「斗舞」的樂趣。

除了外部肢體運動,機器人在創作層面也開始展露頭角。在此前的蝦米音樂節上,人工智慧的現場編曲作品讓人驚艷,而歌手Taryn Southern發布的單曲《Break Free》,整首歌曲由她作詞並提供旋律,其他所有的編曲都是通過AI智能作曲平台Amper Music自動生成的,就連這首歌的MV都由另一個AI平台自動生成。

演出行業人士黎新宇表示,對於大部分動物來說,隨著節奏或者音樂做出一些基本動作並不困難,甚至很多動物就是通過舞蹈來向同伴傳遞信息,但是對於機器人來說,流暢地掌握舞蹈動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先寫入程序再執行,還是實時抓取動作進行模仿,都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因此有機器人加入的舞台演出,雖然效果驚艷,但往往造價不菲,延伸到藝術內容的創作層面,也是同樣的情況。

03

技術待普及

機器人進駐藝術領域,讓舞台表演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但是從整體市場規模來看,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普及。

有演出商表示,僅以小型的舞蹈機器人為例,一場演出至少需要50個機器人同步演出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前期的動作調試、場地配合等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和物力,負擔成本的壓力比較大,雖然機器人演出,特別是能與真人產生互動類的演出非常受歡迎,但是在技術還沒有大面積普及的情況下,機器人演出的成本還是居高不下。

此外,黎新宇也指出,很多人對機器人技術存在一個誤解,事實上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機器人技術的誕生並非是為了取代人類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僅以目前較熱的人工智慧編曲為例,當下的技術還是遠遠不能替代藝術家創造性的工作,人工智慧只是演算法,根據一些特定的條件創作出樂曲旋律,更多的是為藝術創作起到輔助作用,有一些技術層面和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仍未解決,「在舞台演出中也一樣,機器人並非必然的吸金砝碼,演出本身要有看點,機器人的加入才能成為賣點」。

而在未來的演藝市場中,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將成為必須攻克的問題,在此情形下,機器人技術將發展為舞台上的一個流行元素,還是成為演出模式多樣化的基石,這些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商報 的精彩文章:

時隔一年規划出爐,中央定調雄安將這樣建
35年了,沙特人民看上電影了!但幕後故事還有很多

TAG: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