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三農」出版的「領航者」——中國農業出版社60年為農服務紀實

做「三農」出版的「領航者」——中國農業出版社60年為農服務紀實

河北省晉州市東里庄鎮養殖書屋的門剛剛打開,一排排書櫃前就擠滿了前來看書的人,《圖解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叢書、《動物疫病防控出版工程》系列圖書、《養殖7日通》等實用書籍成了書屋中的「搶手貨」。

「去年冬天我養的豬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嘗試用了各種葯,治療效果卻不理想。我就近到養殖書屋查閱資料,對照書中描述的癥狀,判斷豬得的是胸膜肺炎,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河北省晉州市東里庄鎮南小吾村養殖專業戶谷建立說。

這樣的養殖書屋,中國農業出版社和全國畜牧總站2017年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建起了211家,今年201家養殖書屋正在建設之中。

60年來,中國農業出版社把全部精力傾注於「三農」這一關係國計民生大局的事業上,一套套優質圖書的出版,一次次送書下鄉活動,記載著他們為農服務的不懈努力和堅實步伐。

從1958年起航60年鑄成跨越式發展

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農業部辦公北區的中國農業出版社大樓,一塊塊閃光的榮譽匾牌輝映著農業出版人的驕人成就。

1958年3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農業部決定,撤銷財政經濟出版社,中華書局獨立經營,組建農業出版社,中華書局古代農書部門劃歸農業出版社。5月,在北京市東城區西總布衚衕7號,第一代農業出版人聚集於此,開啟了新中國當時唯一的農業專業出版社嶄新的航程。1993年,農村讀物出版社併入農業出版社,更名為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作為副牌保留。農村讀物出版社成立於1963年,先後隸屬文化部、人民出版社、國家農業委員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農村讀物出版社的加入,使中國農業出版社成為名副其實的「三農」出版社。

白駒過隙。出版社幾易其址,幾經分分合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農業出版人始終圍繞「為農服務」的宗旨,堅持堅守,不忘初心,兢兢業業,薪火相傳。

60年風雨歲月崢嶸,60載奮鬥譜寫華章。以農業專業出版為特色,同時面向大眾讀者,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立足「三農」,服務社會的優秀讀物,形成了完備的農業圖書體系,對宣傳黨的農業政策,積累、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繁榮農村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3年,中國農業出版社被中宣部、新聞出版署評為首批15家「全國優秀圖書出版單位」之一。

從上世紀60年代,出版我國第一套農、林、牧、漁和氣象的大專院校試用教材360種起,截至2017年底,中國農業出版社共出書總品種達6萬餘種,總印數近7億冊,有500多種圖書和600多種教材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圖書獎和優秀教材獎,為我國「三農」發展和農村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的出版範圍涵蓋農業領域的種植、養殖、農業經濟、農史古籍、農業百科、期刊、農業標準,以及大眾讀物領域的生活、文藝文教、美術、少兒等方面;同時,作為教育部指定的『教材出版基地』,中國農業出版社從『六五』到『十三五』,連續數十年出版了農業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農民職業培訓等多層次的規劃教材,內容涉及農林、理工、人文、經管四大學科數十種專業課程。產品還涉及音像、電子、數字出版物以及網路出版物,並提供裝幀、設計、彩色製作、印刷製作等服務。」中國農業出版社總編輯胡樂鳴說。

下基層進大棚只為摸准農民的心跳

從農民視角出發,滿足農民讀者的需求,讓農民群眾學得會、用得上圖書里的新技術、新觀念,是中國農業出版社編輯60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下基層找選題、進大棚搞調研」,是中國農業出版社編輯的工作常態。社長助理張鴻光是出版社的老編輯,回憶起以前當編輯的日子,記憶猶新。

多年前,張鴻光在參加一場植物病理學會調研時,發現面對農民的疑問,很多業界專家也是眾說紛紜,觀點不一。如何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問題,讓農民有需要時一看就會,一學就懂,成為了張鴻光心裡一直惦記的事兒。

2004年,在河北邢台舉辦的農民培訓中她發現了一名老師很有特點,別人講課農民都向外走,輪到她的課堂,農民都向里擠。張鴻光納了悶兒,聽了她的課才知道,原來她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很快明白農作物發生的問題,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因此,深受農民歡迎。張鴻光感到,這麼多年來她一直想找的作者,終於找到了。

這位作者叫孫茜,當張鴻光提出,要做一本「讓農民根據病害癥狀直接找到對症辦法」的實踐圖書時,兩人一拍即合。通過5年的緊密溝通,反覆打磨,8本《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實戰叢書》推向市場,深受好評,成為了蔬菜領域的暢銷書。

「只有走到基層一線,了解農民需求,才能出版出真正受農民歡迎的好書。」張鴻光對此深有感觸。

出版有助於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農業實用科技圖書,既是中國農業出版社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也是農業出版社的責任和使命。一大批讓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農業實用科技圖書,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和廣大農戶的增產增收。

江西省吉安市讀者肖新明家裡一直種柑橘,由於選擇的品種和種植管理不到位,果子總是賣不上價。十多年前偶然看到中國農業出版社的一本柑橘書籍,很感興趣,輾轉聯繫上了責任編輯張利老師,之後只要是農業出版社柑橘相關的圖書,他都讓張老師第一時間寄給他。從種臍橙到種蜜柚,肖新明園子里每一次品種結構調整和新技術的應用都離不開農業出版社圖書的技術指導,他也逐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技術能手,不僅自己發了家,也成了致富帶頭人。

本子小,定價低,通俗實用的圖書,不僅成為出版社編輯們的自覺行為,而且也成為出版社的一種戰略選擇。

《沼氣用戶手冊》以120多萬冊的發行量,讓一口沼氣池改變了幾百萬戶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態環境,作為面向農民的科普讀物,該書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類)二等獎。《養雞500天》見證了養禽業的發展歷程,20多年來,已經再版5次,印數達200多萬冊。《農民增收口袋書》《專家為您答疑叢書》《養殖七日通叢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書系》等15種類、800餘品種圖書獲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和農業部聯合表彰的「全國服務『三農』 優秀圖書獎」。這些圖書的出版發行,不僅有效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盼科學、學科學、想致富的願望,也帶動了農村圖書市場的培育、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也漸漸成為農民心目中的金字招牌。

60年發展,榮譽滿載。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等14部委兩次授予的「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在服務「三農」為農民辦實事的最好見證。

「我們出的書要送給農村最需要的人。」中國農業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孫林介紹說。面對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落後狀況、鄉鎮圖書館(室)藏書匱乏、農民購書能力低下等問題,中國農業出版社發揮農業圖書品種豐富、覆蓋面廣的優勢,近5年共為貧困地區、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業院校、「農民書屋」、「農家書屋」等捐贈、配送圖書近5000萬元,使部分地區農民看書難、看新書難的狀況得到了一定改善。

十年磨一劍匠心打造行業經典

一本本書凝聚著編輯出版人的心血,一脈相承的敬業精神打造了一部部農業精品著作。

孟令洋是種植出版分社社長,從1990年來到出版社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嚴謹、認真、執著,他的身上有著出版人共有的鮮明特徵。

工作多年,讓孟令洋印象最深的是《小麥族生物系統學》(5卷)的出版。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從相關報道中獲知顏濟先生因「小麥高產、抗銹的優良種質資源『繁六』及姊妹系」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便有了與顏先生合作的打算。然而只能等待機會。2001年,得知顏濟先生因「小麥種質資源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孟令洋感覺時機來了,專程去拜訪了顏濟先生。為了得到作者的信任,孟令洋不放棄每一次機會,最終用真誠和執著打動了顏濟。

歷經二十年時間,幾經打磨,《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出版完成。全書200多萬字,全面匯總了當今世界對禾本科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的研究精華,該書獲得了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

「作為一名專業編輯,要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制定高一點的目標。首先要跟蹤科技前沿,關注行業發展,找頂尖的作者出版領域內最專業的圖書;其次是不懼怕困難,不輕易放棄,秉承『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用感情出書,才能做出精品。」孟令洋說。

用專業眼光策劃選題、用匠心精神打造經典,是農業出版人始終堅守的信念。自擔任養殖分社社長以來,黃向陽眼光向上,著眼行業發展高度,緊緊圍繞服務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中心,立足市場及行業發展需要,整合國內外資源,開拓性地組織策划出版了《世界獸醫經典著作譯叢》《動物疫病防控出版工程》等一批雙效俱佳的圖書。組織策划出版的國家重點項目《世界獸醫經典著作譯叢》,至今已出版譯著47種。該系列的續篇又入選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

如今,中國農業出版社已逐步形成由農業領域優秀理論學術專著和高新科技圖書組成的、能夠代表當代農業先進技術水平的完整體系。

2017年農業部啟動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修訂編撰工作,由中國農業出版社負責出版。接到任務後,出版社同相關單位和作者積極對接,做好各項支持服務工作,為各卷的修訂編撰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中國農業出版社的一貫堅守。「非典」時期,為使廣大農民和農業系統幹部職工及時了解預防「非典」的知識,掌握防治「非典」的措施,不到一周的時間內,中國農業出版社的編輯和農印廠的工人們不辭辛苦,加班加點,緊急印製了由農業部緊急組織專家編寫的《農村防治非典120問》一書,並以最快速度將首批印刷33萬冊價值200萬元的圖書無償贈送到全國各地農村。這本通俗易懂的小冊子,對廣大農村做好防治「非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3年,該書榮獲國家圖書獎特別獎。

2012年,四川汶川發生重大地震災情,為了避免大的疫情對災區人民造成二次傷害,中國農業出版社按照農業部的要求,組織人手緊急策劃、利用3天時間出版了《地震災區人畜共患病防控》系列科普圖書和知識挂圖,並第一時間內就送到了災區,為國家實現「大災之後無大疫的目標」作出了貢獻。

繼往開來,生生不息,一代代農業出版人將自己的智慧與才華,注入出版社的輝煌,在投身「三農」出版事業中發光發熱。

數字出版創新融合再出發

掃描微信二維碼觀看微視頻,技術大咖「手把手」教你學技術。把可視化的技術放進書本里,架起專家與農民之間知識和技術傳播的橋樑。通過多媒體技術使更多農民接受到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術。近些年,知識服務平台和融媒體出版物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享受到「數字紅利」。

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出版社積極響應新時代,謀劃新作為,於2013年開啟數字化轉型升級新篇章,推動產品立體化、渠道多樣化、服務終端化、運營精細化,促進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規劃設計了十多個數字出版項目,開闢了農業專業知識服務新模式。

2017年1月,66名智庫專家接到了農業出版社頒發的聘書,標誌著中國農業出版社「三農」出版發行高端智庫的正式成立。這是開拓農村圖書市場,繁榮農村文化的一個新平台。「既要把好的產品生產出來,又要把這些產品及時地送到廣大農民手中,打通需求與讀者的最後一公里。」智庫的成立,將為「三農」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增強「三農」文化影響力、促進農業發展、引導農民致富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新不止於此。中國農業出版社還把觸角拓展到了電商銷售領域。來自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果樹蠶桑工作站的李曉榮收到在網上購買的圖書激動地說:「感謝出版社的電話客服,我要找的書全網一手二手都沒有貨,還是她幫我從責編那裡找的,相當感動!」來自湖北省宜昌市宜紅茶業的蘇先生說:「發票,包裝,快遞速度都很到位,書的質量也非常好,謝謝!」2014年中國農業出版社正式開啟天貓旗艦店,目前好評率達100%。網上銷售平台不僅拓寬了出版社營銷手段,還為廣大農民讀者提供了便捷服務。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農業出版社將繼承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出版志向和工作取向,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三農』出版的主力軍、挑大樑作用,講好『三農』故事,做好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更好地服務於黨和國家『三農』工作,服務於農業產業行業發展,服務於農民讀者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服務於農業農村幹部,服務於城鄉居民科學、健康、文明生活特別是對農業多功能的新需求,在『出好書、育好人、辦強社』上有新的作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農業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孫林如是說。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一個甲子,只是一個驛站。一代代「三農」出版人身處的時代不同,環境各異,但不曾改變的,是為作者作嫁的無悔,為讀者服務的無怨。前行是最好的紀念,中國農業出版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不忘初心再出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村工作通訊 的精彩文章:

TAG:農村工作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