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的幾個片段

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的幾個片段

中科院學部自1955年6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已走過60餘年的風雨歷程。60餘年來,學部的變動之大,不僅中科院歷史上少有,在世界各國科學院歷史上也不多見。從1955年成立時作為中科院的學術領導機構,到1981年確定為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再到1984年重新定位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學部的性質和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3年以來,中科院黨組提出了構建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實現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戰略使命,學部原有的職能有所恢復。在全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下,中科院於2014年啟動了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學部承載著新的使命,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花甲輪迴,60年是一個新的起點。這裡擷取學部歷史中的一些片段,提供給關心中科院和學部的讀者。回顧學部的過去,對於人們進一步認識學部的性質和使命,對於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完善中科院的組織體制,或許不無意義。

1學部的前世今生

1.1學部的由來

學部成立於1955年,但類似學部的組織則由來已久。中科院的前身之一中央研究院於1935年設評議會,起到了全院乃至全國最高學術評議機關的作用[1, 2]。中科院成立之初,曾有保留評議會之議,後來改設各學科專門委員。1950—1953年,先後聘任了252名院內外知名科學家和學者擔任專門委員,作為學術顧問。由於種種原因,專門委員作為一個組織形式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3]。但就工作性質和作用而言,專門委員是學部建立之前進行學術組織和領導的一種嘗試,甚至可以說是學部委員的前身。

專門委員的分組基本上一一對應於建院初期的近20個研究所(包括籌建研究所),隨著院屬研究機構的快速發展,即顯得學科面較窄,不足以支撐有關工作。因此,到了1953年6月,在調研世界各國主要國立科研機構組織架構的基礎上,借中科院訪蘇代表團回國之際,中科院黨組提出了建立學部以加強全院學術領導的構想。經過近兩年的籌備,1955年6月1日,中科院在北京召開學部成立大會,宣告中科院學部正式成立,6月3日,公布了233位首批學部委員名單。

應當指出,中科院建立學部,雖然借鑒了蘇聯科學院的經驗,但學部體制並不是所謂「蘇聯模式」,而是具有研究實體的國家科學院在學術領導和組織上所採納的通行的組織架構。實際上,蘇聯科學院的體制是典型的「蘇聯模式」的一個例外。蘇聯科學院以院士制度為其體制基礎,全體院士大會選舉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成員、院長和副院長,由院士組成的各學部分工領導研究所,充分發揮優秀專家的學術主導作用。「文革」前的中科院學部,實質上是分學科群的院級學術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的混合體,在院黨組的領導下,履行全院學術領導和科研業務管理的職能。

學部委員制度是向院士制過渡的一種制度。由於「反右」和「大躍進」等運動的干擾,學部委員的職權和性質未能明確。但各學部的辦公機構逐步加強,成為院部分工聯繫和領導各研究所的常設機構,是中科院的科研業務管理部門,「文革」後期發展為業務局。

1.2學部歷史的分期

學部60年的歷史,可以分為4個時期。

1.2.1學部發展早期階段(1955—1966年)

該階段學部定位為中科院的學術領導機構,分學部領導各學部所屬研究所的科研業務工作。各學部的經常性工作由學部常務委員會領導;學部下設辦公室,由學術秘書(非學部委員)領導。學部履行全院學術領導和科研業務管理的職能。由於學部集中了全國絕大部分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因此,學部實際上是全國最高的學術領導和評議機構。隨著學部的建立,中科院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科學中心。

這一時期,學部和全體學部委員在制定中科院「十五年規劃」和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為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奠定了基礎,也使中科院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學部在中科院的學科布局、學術評議和重大科研項目的組織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2.2學部發展的新時期(1979—1983年)

「文革」剛開始,學部就被當作「專家治院」的所謂資產階級科技路線的產物而被撤銷了,被迫中止活動10餘年。1979年1月,在「科學的春天」的大好形勢下,國務院批准學部恢復活動,次年通過民主選舉增選了283位學部委員。1981年5月,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召開,明確了學部為學術領導機構,學部委員大會為全院最高決策機構,全體學部委員投票選舉產生的中科院主席團是學部委員大會閉幕期間的決策機構,實現了從行政化領導為主向以學術領導為中心的轉變,確立了由科學技術專家擔任全院領導的新體制。

在此期間,學部以學術評議為工作重心,包括評議研究所、參與制定全院和全國科技規劃、複審全國自然科學獎請獎項目、評定科學基金項目、審定全院研究生學位授予、評審中科院重點課題、組織重大攻關項目、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組織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等,對中科院乃至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2.3學部職能轉變,向院士制度過渡時期(1984—1993年)

為適應面向經濟建設的科技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83年底對中科院的基本任務、辦院方針和領導體制等問題提出了改革建議。在體制方面,其主要內容是調整學部定位和職能,將中科院主席團改為學部主席團,實行院長負責制。在1984年1月召開的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上,方毅副總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宣布將學部委員大會改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學部委員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

這是學部發展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學部的學術領導權和決策權被剝離,學部的工作重心從學術評議轉為以學術諮詢為主。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科技體制改革的浪潮中,廣大學部委員為國家科技發展和宏觀決策提出了大量重要的諮詢建議,包括啟動「863」計劃和建立中國工程院等,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91年10月,學部委員增選工作在停頓10年後,增選210人。1992年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條例(試行)》,從此,學部工作走上了新的制度化和規範化的軌道。1993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這一決議,從而完成了學部委員制向院士制的過渡,我國的院士制度由此確立。

1.2.4院士制度的發展和改革完善時期(1994年至今)

1984年以來,學部的定位沒有變化,學部的職責和使命進一步明確,即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諮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院士制度建立20多年來,不斷發展和改革完善。1994年第七次院士大會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選舉產生了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98年7月,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科院資深院士稱號。最近10餘年來,院士增選工作也在不斷改進。尤其是從2007年起,當選院士的得票率提高到「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與國際慣例接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院士學術標準。

近年來,學部全面推進國家科學思想庫建設,成效卓著。如組織廣大院士圍繞全球性重大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問題等,積極開展諮詢研究工作,許多意見建議被黨和政府決策採納,為推進國家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隨著「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發展戰略的實施和「三位一體」架構的發展推進,學部的工作進一步加強,學部的職能也在日漸提升。例如,學部加強了學科發展戰略研究;2013年成立了全院學術委員會和思想庫建設委員會,加強了學部的學術引領和智庫職能;在科教融合方面成立了以院士為主的教學督導評議委員會和學科群學位評定委員會等。

2 學部曾是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

中科院成立後,體制建設經歷了十分曲折的過程。在領導體制上,建院初期以黨的領導和行政領導為主,專家作用受到抑制。學部成立後,黨政和學術組織逐步健全,全院體制基本確立。但由於政治運動不斷衝擊,各所黨政領導組織和人員變動頻繁,「文革」中甚至一度處於十分混亂的狀態。

1979年1月恢復學部建制時,正值「科學的春天」,黨中央大力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扭轉院領導體制上「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消除「以黨代政、以政代科」的現象,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1979年3月29日,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關於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和院長、副院長等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報告提出:(1)民主選舉增補學部委員,充實和健全學部的機構;(2)修訂學部章程,充分發揮學部的作用。明確學部的任務和性質,使學部工作有章可循,發揮其學術領導的作用;(3)建議由有名望的科學家擔任院長,由學部委員推選中科院院長和副院長,並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4)籌備召開第四次學部大會。

經中央領導批准後,在院黨組副書記李昌的主持下,中科院就學部和中科院體制改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1980年5月31日,中科院在呈送給國務院的《關於學部的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學部是中科院的學術領導機構;學部委員是一種工作職稱,每4年可改選一次,連選可以連任。1980年6月23—30日,中科院召開院務會議,決定在增補學部委員之後,將「文革」後期陸續成立的各專業局與學部合併,以充分發揮學部的學術領導作用。

1980年8月25日,方毅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請求辭去院長職務。他指出:「院長應當由成就卓著、能孚眾望的科學家來擔任。……建議將來科學院建立院士制度後,應實行院士大會選舉產生院長的辦法,改變過去那種任命的辦法。可以幾年選一次,不要搞終身制」。9月1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當時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批示道:「我同意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學術團體,政府可給定量補貼或專項撥款,負責人可由主席團輪流擔任,或由主席團定期選舉,但秘書長任期可較長。院長不由政府或人大任命。副院長減少。院部縮小,各研究所應逐步走向獨立,行政機構應逐步改為獨立的服務機構。黨的領導體系另議」。同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批示:「請方毅同志徵求科學院黨組和社會科學院黨委的意見,參考喬木同志意見,共同提出改革方案,經書記處討論後,力爭明年實行領導體制改革」。

在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方毅、李昌等的領導下,從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院黨組經過多方徵求意見、反覆修改,於1981年1月29日向黨中央提出了《關於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彙報提綱》。這一重要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科院的性質、定位、任務和辦院方針,提出改革以行政管理為主的現行體制,「變行政機關化的機構為學術領導機關」。2月12日,中央書記處批准了這一報告。隨即中科院制訂了《中國科學院試行章程》,經廣泛徵求意見、多次修改後於1981年5月18日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通過。這是中科院建院以來頒行的第一部《章程》,《章程》明確了中科院的基本任務和辦院方針,確定了全院領導體制,學部的定位、性質和職能,以及研究所的組織架構等。

根據《試行章程》,學部委員大會是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中科院主席團是學部委員大會閉幕期間的決策機構;中科院主席團由29人組成,主席團成員由學部委員大會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可連任一次;主席團中三分之二的成員應是學部委員,其他三分之一的成員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科學院黨組織協商提出人選。學部的主要職責是對本學部範圍內的院屬研究機構實行學術領導和一定的科研管理。

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全體學部委員以無記名投票的辦法選舉產生了由29人組成的中科院主席團,選舉嚴濟慈、李昌、吳仲華為主席團執行主席;主席團推選盧嘉錫為新任院長。至此,中科院確立了科學家治院的領導體制,而學部則是全院領導體制的核心。這是中科院領導體制上的一次重大進步。這一新的體制是在認真總結中科院前30年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世界各國國家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體制和管理經驗而制訂的,力求協調和平衡國家利益、學術自主和專家治理等各方面因素。

3 從最高決策機構轉變為最高諮詢機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上述新體制確立不久,中科院的辦院方針就遭到了當時的國務院主要領導的質疑,不得不做出調整。在調整辦院方針的過程中,學部的性質與職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中科院自成立以來,隨著國家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政治形勢而不斷調整發展路線,並沒有形成持續穩定的辦院方針。1980—1981年,在起草《關於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彙報提綱》的過程中,才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辦院方針」,即:「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黨中央認為這一辦院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但不久,黨中央提出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新方針,即「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新的辦院方針由於與這一方針不十分吻合,迅即遭到國務院領導的質疑,中科院面臨著空前的壓力。

與此同時,在1983年啟動的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過程中,中科院新體制中的一些不夠完善之處也逐步顯露出來。如主席團的職責十分重要,但由於李昌同志調任中紀委領導等原因,主席團很少活動。又如負責各學部經常性工作的學部常委,職責重大,工作繁重,而不少學部常委年事已高,身體吃不消,履職困難。

1983年,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工作小組以及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派調查組進駐中科院調查,兩份調研報告都對中科院的基本任務、辦院方針和領導體制等問題提出了改革建議,都提出要調整學部委員大會和學部的職權。1983年11月,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調查組和中科院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報送了召開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的報告,提出改變學部委員大會的性質和職能:

「明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及中國科學院主席團不再是科學院的決策機構,學部委員則仍然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學部委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學術評議和諮詢。中國科學院主席團的職能是,通過學部委員大會與其他形式,組織學部委員討論研究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科學技術問題,積极參与這些問題的制定和諮詢,並對科學院的重大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中國科學院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人選由國務院總理提名,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任免」。

隨著學部委員大會從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轉變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學部委員隨之從工作稱號改為榮譽稱號。這一調整雖然也著眼解決了新體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其主要目的在於促使中科院更好地服從國家的意志,更好地貫徹黨和國家的政策,為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建設服務[6]。

這一轉變對中科院體制建設及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這一轉變為學部委員制度向院士制度的轉變開闢了道路,另一方面,自此學部與全院的學術工作失去了組織上和制度上的聯繫,導致院級學術評議組織的結構性缺失。如何充分發揮優秀科學家在中科院體制中的作用,避免學術行政化與體制上的官本位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顯露。而學部委員從工作稱號轉變為「最高榮譽稱號」後,事實上造成了院士規模較大,學術標準離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也需要經過多年才能逐步消化。

(本文節選自《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年第3期414-420頁,原標題為《學部60年回溯——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的幾個片段與初步思考》)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提出太陽風能流調製熱帶氣旋活動的新機制
您好,夏武平——紀念夏武平誕辰100周年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