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坦克工業背景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坦克工業背景

原標題: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坦克工業背景


「阿瓊」MKI曾被視為愚蠢的「白象」,遭到了近20年的各種嘲諷,然而在2013年年底,印度人還是「勇敢」的曝光了重達68噸的「阿瓊」MKII。在很多人看來,這幕頗有看點的諷刺劇似乎達到了一個「高潮」,然而無論「阿瓊」MKII是否意味著另一隻「白象」,它畢竟代表了印度人發展其坦克工業的決心與成就-------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加以尊重,同時這也足以激起我們對印度坦克製造工業的好奇,乃至產生了要對其歷史進行一番探究的衝動和興趣。


2013年年底正式曝光的「阿瓊「MK2


印度坦克工業----國家戰略調整的一個被動結果


儘管在建國伊始,印度便與巴基斯坦大打出手,但整體而言由於印度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度,非暴力和寬容的思想有著深厚的宗教文化淵源和社會思想基礎,聖雄甘地更是在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中,利用非暴力思想發動了大規模的抵制英國殖民統治的群眾運動。印度的獨立使得政治家們十分相信道義和非暴力的力量(甘地曾講到,「我呼籲印度實踐非暴力並不是因為印度虛弱,而是因為我徹底意識到了非暴力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實現不需要訓練或徵集武器」。甘地主張「如果印度證明可以通過非暴力手段得到新生,印度決不想要一支龐大的陸軍和一支同樣龐大的海軍和空軍。作為戰爭工具,它們將被發現是沒有用處的」),因此在建國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對尼赫魯政府的國防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印度對於國防乃至軍事工業的態度是十分淡漠的(在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始終把軍事力量的發展置於次要的地位。其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據報道,當印度的第一任陸軍總司令向尼赫魯提交陸軍的發展計劃時,尼赫魯表示,印度「不需要國防計劃,我們的政策是非暴力。我們看不到任何軍事威脅……警察就足可以滿足我們的安全需要了」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坦克工業的建立根本是無從談起。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曾對尼赫魯政府的國防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過應該看到,在建國初期的一段時間裡,印度之所以將軍事力量的發展置於次要地位,對包括坦克工業在內的軍事工業的發展和建立更是不甚關心,除了受傳統非暴力思想的影響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於,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尼赫魯政府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印度不發展軍事力量,將更有利於實現其國家戰略目標。尼赫魯認為不結盟政策將使印度得以避免捲入兩大軍事集團的的對抗和衝突,從而可以為自己贏得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在地區問題上,尼赫魯的最初政策是想通過外交的手段解決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端。1947-48年印巴之間爆發了第一次戰爭之後,印度首先把克什米爾問題提交到聯合國表明了印度當時解決印巴衝突的立場。更何況,當時印度國內面臨著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印巴分治給剛剛獨立的印度在政治和經濟上帶來非常嚴重困難。尼赫魯政府面臨的首要的、最迫切的任務是安置幾百萬難民以及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經濟,軍事發展也必須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讓路。然而這個理想主義色彩濃郁的既定政策(既最大限度的限制對軍事發展的投入,主要依靠政治和道德手段來實現國家目標的政策),註定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被被逐層剝落。



儘管深受甘地非暴力思想影響,但尼赫魯卻在許多演講中又表白了印度對大國地位的追求,在現實層面上這顯然是矛盾的


儘管在操作層面上,當時的印度堅持所謂的非暴力主義,但長期的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促進了印度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和形成,而民族主義意識進而又使那些領導運動的民族精英們萌發出印度要成為世界大國的思想。獨立以後,尼赫魯更是在許多演講中都表白了印度對大國地位的追求。更何況,既便不提對世界大國地位的追求,印度人信奉非暴力的「道義」而執意不進行武裝的作派,恐怕也很難「保住」自以為是的那份「遺產」。結果,印度政府認為只有繼承英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特權才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而無需考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終於挑起了1962年那場本來可以避免的邊境戰爭,但印度軍隊卻遭到了眾所周知的殲滅性打擊------兩個主力旅的全軍覆沒,對當時的印度政府造成了一種痛徹骨髓的教訓。印度在中印邊境戰爭中遭到「恥辱的失敗」之後,聖雄甘地和尼赫魯思想的權威和影響迅速低落。印度國內輿論譴責尼赫魯對中國的政策太軟弱,並把戰爭的失敗簡單地歸咎於尼赫魯低估了武力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尼赫魯後來自己也承認,印度戰敗的一個原因在於,印度一直生活在自己編織的虛幻世界裡,忽視了戰爭準備。認為印度50年代奉行的不結盟政策是消極的,是以中立作為防禦武器。「因為有另外一方的保護,任何一方都不能進攻一個中立國家。」而印度在對華戰爭中的失敗己經證明「此路不通」,因此需要以所謂「積極的不結盟」以取代過去的那種「消極的不結盟」。


第一次印巴戰爭中的印軍英制「戴姆勒-野狗」輪式裝甲偵察車

進而認為,「在這個現實政治殘酷的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武力」。「中立本身顯然不能使一國免受外來的進攻,印度的中立政策也需要以軍事為基礎」。「以軍事實力為後盾而呼籲和平比之於無軍事實力的軟弱呼籲要強有力」。這最終導致了非暴力理想主義的終結,印度的國防政策也隨之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印度從1962年戰爭中汲取的重要教訓就是增強國力並壯大軍力)。從此,印度便進入以靈活依靠某一超級大國,大力擴充軍備為特色的所謂「積極的不結盟」時期(美國著名的南亞學者斯蒂芬·科恩教授認為,印度在中印邊境戰爭中所遭到「恥辱的失敗,教訓了整個一代的印度人,…從那時起,印度在心理上已經成了軍事化的國家」)。同時作為重整軍備的一部分,1962年之後的印度政府加大了對國防工業的關注和投入(對於武器裝備的自主問題,印度人在1962年的戰爭中頗有感觸),坦克工業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就這樣,在非暴力的理想「破滅」後,印度教的諸神開始露出了猙獰的獠牙(或許這才是其本來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回顧抗戰勝利70周年——2015中國軍備(4)
雕石紀事 治印敘史:愛好者手中的坦克大事記【二戰】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