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下的最好無非就是心靈契合

天下的最好無非就是心靈契合

這周校長親自上陣為我們上了一節語文課,為了講的痛快,連上了90分鐘沒有停歇。講莊子的《逍遙遊》。校長是全中國最好中學裡的名師,親自給我們上課,哪有不激動的?當然激動之餘,更多的是期待。其實我不少聽過校長給我們講課了,他偶爾會在校刊小講堂上給我們講講;學校各種活動時,他發言講講。其實我有很多的途徑與來源可以尋摸他的思想和蹤跡。可對於「名師」課堂的嚮往,絲毫不能被其餘的這些抹去。

我一直都認為好的東西之所以好並不是因為它真的就是「好」,好是一個片面的詞,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好的認知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別人口裡的好往往會誤導了我們,同時也讓我們茫然,真正什麼是好。好是天下第一?好是獨一無二?確實也可能是。可對於個人來講,好就是與自己的心靈契合,與「我」產生共鳴。

語文課我很少記筆記,記故事情節,記高潮線索,在我看來都不是學習語文的方法也不應該是語文學習的筆記。因為語文不像數學,要記住公式才能做題;語文也不像英語,要背熟單詞才能拼寫。語文就是我們自身血液里的一部分,而有高度的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讀懂了故事明白了故事要傳達的含義上。初中的時候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對於學科的學習,是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那時候我似乎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但並不透徹。直到校長親自授課的那一天我真正在腦海里再一次迸發出了對這句話透析的理解。所謂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定是你從老師的課堂里收穫到了書本以外的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人生的開悟。其實我們的學習一直存在於一個偏見和偏左的思想,就是老生常談的應考。有的老師真正做到了應付考試的研究專家,課本內容很貼近的講;書本知識很快的過。可真正的學科素養並沒有傳達清楚,以至於很多人上了許多年學就光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知識卻沒有學會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我想我是幸運的一個。我幸運在於有素養深厚的數學老師在我剛升入高一時向我傳達數學中微妙驚奇的思想使我開始正視數學這門學科,儘管我現在在現實生活中還應用的不是很好,可我慢慢領悟慢慢滲透數字和圖形之間的精妙;我有美麗的音樂老師,活生生的把西方音樂史上成了一門浪漫藝術課,讓我全身心都喜愛她從頭到腳的細胞中散發出的獨特氣質;我也有能與之產生共鳴的校長,說出的一字一句都在我內心摩擦出火花。就像他開篇所講的:莊子這個人,你知道,或不知道,其實對你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高考不考。你了解或不了解他,你的高考都不會因此多得或是少得一分。就是這樣,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或沒有其實無所謂。可是我們為什麼要知道呢?為什麼要學呢?這就好像生活一樣。你出去走走或是不出去走走,目前看來不會有大作為大影響的。有的人選擇安逸,在家度過,看來也並沒有損失良多。可有些人偏去看,看的多了,反生痛苦。就像莊子,我不知道他之前其實過得真的很好,可偏學了這麼一課,了解他的思想。之後便產生痛苦。這是學科本身對我的「作為」。而我將學科以外的藝術帶入進生活,當發現生活中的種種,比如痛苦的來源與我學習過的東西何其相似時,我便會感謝這門學科,莫非它更加逼緊了我,反而是它釋放了我。

「沒有那麼多思想,生活的會很輕鬆;沒有那麼多道德,到哪都快樂。」想起上個月去羅馬尼亞的時候有一天參觀城堡,人滿為患。有小朋友不懂事拚命跟外國人擠來擠起,他倒是無意識也無所謂,可我好哥們兒看見就痛苦的不得了,皺著臉咬著牙跟我說「我最受不了在國外丟臉的人了!!!」這時候不免想,他的痛苦不正是因為道德作祟么。如果他不懂得尊嚴,身無正義,會不會更輕鬆,也更快樂?不至於頂了一副中華人民的皮囊在大太陽底下跟我咬牙切齒。所以,校長說「你不一樣,所以你有很多煩惱;你走在了前沿,就很痛苦;最痛苦的人,一定走在世界的前端;不要跟別人比,不比就沒有痛苦。」生活里的許多痛苦,其實細想想也真是如此。人之所以能承受得了很多,就是因為人類高級,高於一切不能如人類一樣承受重擔的生物。

莊子認為:世界是不可認知的。認知不是確立的,所有人對世界的認知,一定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像我說的,人們對「好」的認知。比如有人認為水能喝就叫好;有的人認為水不光要能喝,還要乾淨;再甚者,不光要求乾淨能喝的水,還要水喝起來甘甜。所以在我們的認知前,除非要加一個條件,不然,人與人之間就會誤會重重。不為,不與人較真,也不要跟世界較真,因它本不可知。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樁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黃校長給這句話的解釋是:「你所做的事情有多大,就要做多大的準備。」記起幾天前看的一部電影,娜塔莉波特曼的又一部新作《第一夫人》,講的是美國總統肯尼迪被暗殺後他的夫人傑奎琳的故事。出於對歷史的真實性,影片大多還原了本來面貌。剛剛失去自己愛人的傑奎琳要立即擦乾眼淚為國家新總統的上任鼓掌;因為是國家總統的親屬,所以兩個孩子在父親棺材蓋上前都沒能親吻他們的父親告別。而傑奎琳,就是那個肯尼迪在時風光無限的美國第一夫人,肯尼迪去後便是要變賣所有家當以維持生活的落魄寡婦。於是後期的傑奎琳開始抽煙、酗酒,搬離白宮的前一晚她把自己所有的禮服、華裝換上,聽著憂傷的歌。獨自崩潰。整個影片的感受除了是對傑奎琳的心疼外就是對她的心疼,甚至有些替她怨恨上帝的殘忍,何必這樣對待一個只是一心嫁給自己心愛丈夫的女人?直至傑奎琳的心理醫生--一個耄耋老頭在黃昏落日下告訴傑奎琳「我們可以承受這一切,黑暗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但不會一直這麼沉重的。」最初我只是認為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帶有使命,但看到傑奎琳消縮的背影被落日餘暉映的那般筆挺時,我確信我開始相信這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每個人的下凡都帶有上帝的使命,上帝一定是認定你能承載得了,才會給你這麼多要你承受。所以我們無時無刻做的事情,一定是在為了將來某一天的「千里」而做準備。我們要飛起來,飛起來的之前一定產生了先決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你將要完成使命前要歷經的洗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好點說 的精彩文章:

TAG:聽好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