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大學醫學院1946級往事

北京大學醫學院1946級往事

編者按

百廿載悠長學府,雙甲子薪火相傳。今年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120周年校慶。值此之際,我們特別推出系列文章,講述百廿北大中的醫學故事。

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併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這是北醫和北大歷史上的一次短暫相聚。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大,獨立建院。

本期我們節選了1946年北大醫學院招收的長學制(七年制)醫學系學生的班史回憶文章,帶您回顧那段歷史往事。

班徽

1946年秋我們入學時,正值那「方生未死」的歷史重要時刻。黑暗的舊中國正在消滅,萬丈光芒的新中國即將誕生。我們有幸從全國各考區被錄取入北京大學醫學院七年制醫學(醫預科2年、基礎醫學2年、臨床醫學2年、實習醫師1年)。

沙灘紅樓的醫預科時光

多年前的北大紅樓,我們在此上過課

醫預科屬理學院建制,先在沙灘紅樓進行理科課程為主的兩年學習。1946級是首屆,學生六、七十人,比理學院其它各系人數之和還要多。

理科課程講課和實驗在理學院、文科課程和微積分在紅樓和北樓教室上課。北大實行學年學分制,但我們醫學系七年的課程都是必修課。

一年級學習國文、英語、微積分、普通生物學、普通化學、有機化學。二年級學習英語、比較解剖學、胚胎學、遺傳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普通物理學。鄧稼先是我們普通物理學的實驗老師。

北大有蔡元培先生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遺風,有一批名教授、齊備的實習實驗設備、和建築優良、藏書齊全、閱讀環境書香幽雅的圖書館。有人說,北大(考)進門難,進了門對學生的學習管理並不十分嚴格。

這種「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循循善誘的學風,確實為那些刻苦學習的莘莘學子培養成為出類拔萃人才提供了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

解剖學實驗報告

(滑動查看下一張)

物理學

實驗報告

物理學實驗報告紙

我們醫預科的學生水平整齊、大多學習勤奮、上課認真,特別珍惜實驗課。實驗要求嚴格,用統一的實驗報告紙書寫報告,數據要求務必真實,形態學實驗還須仔細繪圖,訓練了基本技能,培養了嚴謹學風。記得那時的實驗室是很大的平房,沒有暖氣,冬天特別冷。尤其是化學實驗課,為了獲得準確的數據,有時要連續等幾個小時,肚子餓了、手指凍僵了,也不肯離開。

紅樓中的孑民圖書室

另外,我們有利用空堂旁聽外系名教授講課的興趣,沒聽說班上有任意逃課的。課外自習隨個人習慣或在自己宿舍或到北大圖書館。那種坐上閱覽室的大椅子,把桌燈一開,幽靜的書香悄悄撲鼻而來的感覺,幾十年後依然香猶在鼻。

灰樓全景

入學後女生都住在灰樓,它由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在1935年建成,是我國最早引進西方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坐落在民主廣場的北邊,與南邊的紅樓交相輝映,十分般配。自1947年6月1日起,民主廣場四個大字出現在灰樓的牆面上,延續至今。

灰樓有很多間屋子,每間約七平米左右,帶一壁櫥。學生兩人一間,放兩張單人木板床、兩個小書桌和木椅。玻璃窗明亮,條件很好。每層樓有公用的洗臉房和衛生間,有專人打掃。

馬蹄鐵形的灰樓中間圍成一大片長方形的空地,空地的西半邊是存自行車的地方,有一個老頭給看車。灰樓唯一的電話也在這裡,外面打來的電話,老頭接到後,就大聲喊:某某電話!女生聽到後,衝刺下去接。後來,在學生運動鬥爭激烈的時候,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民進」的同學們,曾經接受看住這個電話的任務,她們日夜輪流坐在存車處,不讓特務用這個電話向外面報告情況。當時的校規很嚴,不許男士進入女生宿舍。灰樓的北邊也是一片空地,愛好運動的同學冬天向地上潑水凍成溜冰場,練習滑冰,雖然又小又不平,也玩得很開心。

西齋學生宿舍

全校一年級男生基本上都住在北大三院(在北河沿路西)的大禮堂內,睡雙人床,共約二百餘人。也有少數同學住在三院的平房或沙灘紅樓。到了第二學期,他們發現理學院西側的西齋宿舍規定四人一室,實際上每室只住了二、三個高年級同學,但不許freshmen (大一新生)進住。在舊大學新生是要受高年級學生欺侮的,他們常常拿新生出氣稱做「拖屍toss」。但我們這屆新生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組織起來與宿舍管理員協商好入住宿舍的分配名單,大家同時遷進了西齋各房間。眾位學長看看這幫freshmen 竟如此團結大膽,也只好默默地接受現實了。住到一起以後彼此關係還都處得很不錯。

當時北大學生多數享有全公費或半公費,半公費基本上夠交給絲糕膳團的伙食費。那時北大的伙食團有許多個,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主辦,同學可以自由選擇膳團入伙。因為借辦好伙食團可以團結同學並爭取學生自治會的選票,進步同學是當做政治任務把幾個伙食團都辦得好上加好,雖然錢少,但能做到:經濟實惠、賬目清楚、乾淨衛生。對立面的同學也為爭取學生自治會的選票,在努力把他們的伙食團辦好。依據主食吃什麼,同學們戲稱:絲糕膳團、米飯膳團等等。連胡適校長也知道這些外號,有一次,交上去申請公費的學生名單給校長批,他看了說,這些都是絲糕膳團的,全批准了。

1946年12月,進入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第二解放區」的北京大學,有「五四」革命傳統,在黨的領導下站在了反蔣反美革命愛國學生運動的前列。

我班同學大多啟蒙在1931年的「九一八」之後,長在日本帝國主義深入侵略和抗日戰爭時期,胸臆中深積民族仇恨,又目睹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腐敗,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種種表現,更令人徹底失望。

出自愛國心、正義感,我班同學在不同程度上積极參加了反蔣反美的愛國學生運動,並在運動中受到了鍛煉、逐步提高了政治覺悟。像是:「沈崇事件」發生後,大家義憤填膺參加了「抗議美軍暴行及國民黨掩蓋事實真相」的示威大遊行;參加「華北學聯北平區反內戰反飢餓」的示威大遊行……

有些同學前往西郊什坊院保健院(位於今公主墳西的車道溝附近)宣傳衛生知識,為村民種牛痘、看病。並以此為掩護,向農民揭露國民黨的腐敗、宣傳時局形勢。

1948年我班同學張海平、陳國淦、平鶼鶼、黃慧英、周士俊、賈立人和黃震東參加了地下黨。同年秋天,王士嫻、嚴儀昭、蘇靜怡等參加民主青年聯盟(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醫學院時光

1948年9月,大學三年級時我們進入位於西城區的醫學院。當時男生住中南海內北大醫學院宿舍,我班女生仍暫住沙灘灰樓。那時每人好賴都得有輛自行車藉以代步往返宿舍和學校之間。

在醫學院三、四年級我們上過的基礎課有:大體解剖(劉其端、臧玉洤)、組織學(馬文昭)、神經解剖學(臧玉洤)、胚胎學(王懋蔚)、生理學(沈雋琪、孟昭威、劉曾復及祝總驤、崔宏)、生物化學(劉思職、張昌穎及王致中、李載平等)病理學(林振綱、徐誦明(兼)及黃陵、盧延榮)、微生物學(陶善敏、方亮及楊桂珍、郭時欽)、寄生蟲學(趙振聲及姚文炳、孫昌秀)、藥理學(全慈光及韓哲武等)、公共衛生學(嚴鏡清和外請的兼課教師)、醫學史(李濤),衛生統計學(李光蔭)。此外,還有臨床物理診斷學(王叔咸及李秀琴、鄭芝田)、化驗診斷學(葉應嫵)。(編者備註:上述人名源於班史記載,文字未做調整)

開課前,大體解剖發給每人一箱骨頭,骨學學完後,四人解剖一具屍體。組織學發給每人一盒切片100張。

1948年底,北平城內已聞隆隆的解放軍炮聲。我班男同學住進醫學院的生理、生化等基礎科和口腔樓。每天輪流巡邏護校,練習包紮救護,嚴密注意防止駐紮在附近第四中學內的國民黨軍隊進入北醫。大家號召教授和老師們留在北平,不去台灣。1948年除夕,全班在口腔樓的地下室,以包餃子過年為掩護,保衛學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解放軍正式入城。我班同學分別在西四大紅羅廠西口、西直門和前門列隊歡迎解放軍。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我們編在北大隊伍內,站在中山公園對面,天安門西側。大會開始,聽到毛主席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高昂洪亮聲音時,大家無比激動。

北醫1946級1950年四年級時攝於西什庫北醫主樓前

1949年秋,北醫黨總支、團總支和學生會相繼成立。在黨組織領導下,關心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並和老師具體研商教學改革。建國之初,學校內部管理沿襲舊制,許多事沒有管理的機構和管理人員。不僅同學自己的學習、生活等事都是同學們自己管理自己,就是後來許多屬於教務部門的(如教學改革等)、學生思想工作部門的(如同學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具體組織走出學校進行社會實踐等)、後勤部門的事的(如辦伙食團、宿舍管理以及如房屋漏雨、廁所不通等等修繕事務),那時都由同學們自己管理。

我們班集體團結互助好,政治思想好,學習成績好,屢受學校和老師的好評。

草原抗梅

1950年暑假,受中央衛生部指示,北醫組成了以1945、1946和1947級同學為主體的抗梅隊奔赴內蒙草原,主要任務為貫徹民族政策搞好漢蒙民族團結,為牧民防治梅毒及其它疾病。抗梅隊臨別時,從旗長到貧下中牧,都依依不捨,彼此不少人都是灑淚惜別。

這次到內蒙參加抗梅隊為貧苦牧民服務,是在黨的領導下第一次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對思想的進步、樹立革命人生觀、堅持走為工農兵服務的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臨床階段

進入五、六年級,我們上的課程有:內科學(吳朝仁、王叔咸、馬萬森、鍾惠瀾、一位蘇聯專家及林傳驤、謝光潞、謝竹蕃、張秉鈞等)、普外(王大同)、心胸外科(李家忠)、骨科(陳景雲,孟繼懋)、矯形外科(朱洪蔭)、泌尿外科(吳階平)、婦產科(嚴仁英、康映渠、王耀雲)、兒科(秦振庭、吳瑞萍、諸福棠、鄧金鍌)皮科(王光超、陳集舟)、眼科(畢華德、劉家琦)、耳鼻喉科(張慶松)、放射科(汪紹訓、李果真)神經科(曹天祥)、精神病科(許英魁)法醫(張樹槐)、營養衛生(俞錫璇)。可謂名師薈萃。(編者備註:上述人名源於班史記載,文字未做調整)

1951年暑假赴東北志願軍醫院服務大隊

東北軍區衛生部獎給服務大隊錦旗

1950年6月,爆發朝鮮戰爭。當時,我班同學人人都報名參加志願軍。後來,已有臨床經驗的高班同學參加了志願手術隊。1951年暑假我班大部分同學參加了東北志願軍服務大隊到東北軍區所屬志願軍醫院為志願軍傷病員服務。

北大醫學院1946級結業紀念,1952年8月12日攝於府右街北口北大醫院內。

左起:一排:汪秀明、白齊賢、陳炳桓、王本茂、金啟祥、湯灝、臧俊芳、王士嫻;

二排:趙元桐、籍考誠、劉惠英、何穆、馬旭、胡傳揆、吳朝仁、葉應嫵、李光弼;

三排:沙繼春、何自強、周士俊、劉民華、楊石鈞、張海平、張仲華、許鹿希、孟陽春、包乾錚、陶之理、萬選才、周北凡、李學愚;

四排:江偉珣、蘇寶田、吉重敏、劉玉之、邱近明、朱錫瑩、劉淑清、饒用清、盧國珵、張方華。

1952年夏,在附屬醫院石頭樓前舉行「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53年畢業班(1952年)結業儀式」,胡傳揆、馬旭、何穆、吳朝仁、葉應嫵等老師參加。會上馬旭教務長講話,宣布了結業分配名單。大家都很興奮,無條件地服從組織分配,彼此在學校發給的硬皮筆記本上互相留下臨別贈言和通訊地址。

經過1年實習,1953年夏正式畢業後,我班同學分配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北國冰城到嶺南花都,在祖國各地,從事教、醫、研和管理等工作。

融合專題還將陸續推出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GIF

根據江偉珣、應讀鰲、許鹿希文章整理

圖片來自1946級校友

編輯 / 王景茹 徐璐

微信號:puhsc19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醫學部 的精彩文章:

北大醫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TAG:北京大學醫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