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華僑教育救國創辦廈門大學,兩棟樓的命名寓意深刻令人動容
文 |周森林
很多人都知道,位於廈門島南端的廈門大學是充滿青春氣場的校園,走出校門便能面朝大海,每至黃昏時分,海灘上隨處可見學生們的身影,他們陽光而又充滿活力,讓這海灘也跟著變得年輕起來。海岸與學校僅一條馬路之隔,校園之內,自是風清揚夏未央,林蔭路單車響。這裡不僅是一所高校,還是前來廈門旅遊的人們必去的景點之一,這些來客中,尚未高考的少年往往對廈大充滿嚮往,而年紀稍大的人則只能感嘆:「來到廈大,才發現我的青春都被狗吃了。」廈大的陽光與青春氣息有時會讓來者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這是一所新興的學校,只有看到屹立在群賢樓前方的陳嘉庚塑像,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廈大早已存在,它也曾走過風雨,歷經滄桑。
廈門大學內,群賢樓前的陳嘉庚塑像
就從雕塑上的那位先生說起吧。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對陳嘉庚這個名字必不會感到陌生,他一生的經歷,可說是近代中國愛國華僑的縮影。陳嘉庚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年幼時寓居海外。時逢晚清危局,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繫國內局勢,對清廷對內腐敗、對外割地賠款深感痛心,進而贊同推翻清廷的制度革命。基於這樣的政治理念,陳嘉庚結識了孫中山後,便對革命活動一直積極支持,並於1910年加入同盟會,投身時代洪流。不過在民國成立後,陳嘉庚的關注重點從政治轉向了文化事業的建設,他曾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後來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時,陳嘉庚也匯款支持。而廈門大學,則是陳嘉庚對文化、教育事業大力支持的結果。
1916年袁世凱洪憲帝制失敗後,中國迎來了一輪新思想發展的高潮,實業救國,教育強國成為不少具有經濟實力的愛國人士之理念,身為華僑又對教育十分關注的陳嘉庚很快萌生了在廈門創辦私立大學的想法。建校工作真正開始實施時,已經是1919年8月,陳嘉庚在上海聘任一批全國教育界名流為籌備員,其中包括蔡元培、黃炎培、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人,汪精衛也名列其中。兩個月後,陳嘉庚主持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除了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之外,還推舉了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陳嘉庚
建校的人事敲定後,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廈門大學終於在1921年4月6日舉行了開學儀式,陳嘉庚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定為廈大的校訓。廈大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範(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儘管教務人員都是當時全國教育界之精英名流,但有個重大問題是有人無屋舍。畢竟廈大從無到有,連開學典禮都是借用集美大學的地方舉行,要持久辦學,自然免不了大興土木。1921年5月,在陳嘉庚及校長鄧萃英的主持下,校舍開始動工,至1922年底,已修築好一組由5幢樓組成的建築群。樓群建築風格獨特,中西合璧、恢宏大氣,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磚石木結構。既蘊涵著強烈的鄉土情結和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又體現著因地制宜的建築構思和多元融合的創新精神,為中國近現代校園建築之典範。
約20世紀60年代,福建廈門大學集美樓
建築群落成後,陳嘉庚將1號及5號樓分別命名為「映雪樓」和「囊螢樓」。「囊螢」「映雪」二語,前者源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夜以練囊盛數十螢火蟲以照書」;後則典出明人廖用賢《尚有錄》,「孫康,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兩則典故寓意都非常明顯。而2號及4號樓,陳嘉庚則以「同安」和「集美」兩地名命名,表達了他為振興家鄉、辦好國民教育之決心。位於中間的主樓為3號樓,陳嘉庚將其命名為「群賢」,取「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之意。初建之時,群賢樓、同安樓與集美樓為教學樓,映雪樓與囊螢樓則是最早的學生宿舍。
值得一提的是,囊螢樓在中共黨史上也有重要意義,1926年2月,共產黨員羅揚才、羅秋天、李覺民在囊螢樓111室(羅揚才宿舍)舉行秘密會議,宣告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正式成立,並選舉羅揚才為支部書記。就是這個在當時看來波瀾不驚的事情,卻讓囊螢樓成了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的所在地。也正出於這個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囊螢樓成為廈大首個被列為廈門歷史文化名樓的建築。
※吳佩孚拒絕與日軍合作就能稱上「民族英雄」?這些問題還是要搞清
※譽滿天下的探險家,美國好多貿易港、自然保護區以他名字命名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