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款核動力轟炸機成功試飛47次,卻因為這個原因而放棄,太可惜了
核動力轟炸機的設想最早是在1942年的美國提出,由當時的美原子彈之父-恩里科·費米和其他幾名科學家討論了這個項目理論上的可行性,1947年在獲得幾千萬美元資金的情況下抱著為美空軍誕生獻禮的想法正式著手這個史無前例的先進項目。1948年初到1951年主要研發飛機的反應堆、混合動力系統、整體框架和核輻射安全防護等,這是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
最終確定以HTRE-3-核動力熱直循環配置成為項目的首選,這是一個混合的動力系統,起飛時是使用航空燃油,在飛機爬升到高空之後核反應堆升溫後再切換到核動力。核動力的驅動原理是,空氣通過壓縮機進入渦輪噴氣引擎,再由一個高壓進氣口直接進入反應堆核心區域加熱,高速高壓空氣流作為核反應堆的冷卻介質後循環之後變成高溫高壓氣體再進入另一個高壓區分流至各個引擎的增壓渦輪,高溫高壓的氣流從排氣口噴出驅動螺旋槳產生的推力。
待動力系統解決之後,再就是選機和輻射安全防護問題。反應堆和駕駛艙依次用鎘、固化石蠟、氧化鈹和鋼板製成防護層,同時攜帶水箱弱化輻射強度,實施多重防護。飛機確定了當時最大的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作為搭載平台進行改造。B-36機長49.38米、高14米、翼展70.1米,最大起飛重量186噸,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1.6萬公里。
B-36經過改裝核動力後的試驗機編號為51-5712,後改成NB-36。這架試驗機在1955年到1957年完成了47次試飛,但都未啟用核動力系統推動,但啟動過反應堆進行過試驗和數據搜集驗證其動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雖然當時攻克了核動力飛機的所有技術難題成功試飛,但卻因為外在因素而被迫下馬。核動力飛機試飛遭到駐地民眾強烈的反對,擔心飛機發生故障引發核爆或飛機核泄漏而引發民眾恐慌,最終這個耗資4.69億美元的項目,在基於政(美)府沒能抵禦住民眾壓力和當時技術不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的情況下於60年代而終止。
冷戰時期美國有的裝備怎麼能少的了蘇聯,本想將蘇聯核動力轟炸機、關於現在美軍重啟核動力轟炸機項目和我國核動力轟炸機的可能性一起寫的,考慮到文章太長閱讀不便,所以放到下一篇再寫,可以關注排頭小兵繼續了解。
※4萬噸級075兩棲攻擊艦比航母用處還要多的,首艦即將下水
※解放軍大動作:航母和超過40艘戰艦加空軍編隊展示肌肉,震懾宵小
TAG:排頭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