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的不是復仇者聯盟,是你
親愛的讀者:
你在訂外賣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被上面的過度塑料包裝給嚇到?我們都知道,這不僅僅是浪費,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今天這篇推送就是想告訴大家,如今地球所面臨的塑料污染問題,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台長
提起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它麾下的攝影師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美好風景和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
不過,它此次最新出版的六月刊封面卻與這種印象有所不同:
這是一張頗具有創意的圖片。在澄藍的海洋里,一個晶白的物體像冰山一樣穿過海平面露出自己的尖角。繼續往下看就會發現,隱藏在海平面之下的,竟然是一個碩大的塑料袋。
圖片上寫著幾個白色的大字:
Planet Or Plastic(星球,還是塑料)?
底下則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每年都有180億磅的塑料流進海洋。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這也正是這張封面圖片所隱喻的:我們現在的海洋塑料污染,只是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
@David Jones
我們面臨的海洋塑料污染到底有多嚴重?
根據《科學》雜誌,截止至2015年,人類一共製造了69 億噸的塑料垃圾,其中9%被循環利用,12%被焚燒,剩下的79%,都被掩埋或遺棄在地里或其它的自然環境中。
《科學》雜誌的數據還顯示,每年全世界都有640 萬噸的塑料被遺棄到海洋里。裝滿這些垃圾的卡車,能排3200 公里。
@Randy Olson
《國家地理》雜誌在2015年時公布的數據則聲稱,如今共有5.25 萬億個塑料碎片存在於海洋之中,其中26.9 萬噸漂浮在海面上,在海洋深處每平方公里的面積里大約有40 億個塑料微粒。
塑料污染並不僅僅影響海洋的美觀,還會危害海洋周邊的各種生物。據人們目前所知,有接近700 種生物,包括瀕危生物,都受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影響。
@John Johson
根據澳大利亞海洋保護組織 Ocean Crusaders 的數據,每年都會有10 萬只海洋生物死於塑料垃圾的纏繞,這還只是被發現的。
不僅如此,在洋流運動、動物咀嚼、物質摩擦碰撞等多種力量的作用之下,被遺棄到海洋里的塑料垃圾不會永遠維持原來的形態,而是會被分化成無數微小的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常常會被各種海鳥和海洋生物誤食,然後導致它們的死亡。 據估計,大約有100 萬只海鳥死於誤食塑料垃圾。
@Chris Jordan
你可以再進一步想想,許多海洋生物同時也是人類餐桌上的美食海鮮,它們體內的塑料微粒,就這樣又回到了創造它們的人類口中。
可能這些數據還不夠直觀。而《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在世界各地拍下的一些照片,卻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觸目驚心:
攝影師 John Cancalosi 在西班牙的垃圾填埋場拍下了這一張照片。如果他沒有為這隻鸛摘下套在它身上的塑料袋,它就會被活活悶死。而且,一個塑料袋可以殺死不止一隻動物:動物的屍體會腐爛,但塑料袋卻不會。
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攝影師 Jordi Chias 發現了這隻被人類丟棄的廢漁網苦苦纏繞著的紅海龜。雖然勉強可以露出頭來呼吸,但如果當時攝影師沒有把它從漁網中救出來,它可能會因此餓死。
為了避免被激流沖走,海馬會用尾巴拴住海草或珊瑚。而攝影師 Justin Hofman 在印尼松巴哇島的污染海域,拍到了這隻把塑料棉簽當作固定物的海馬。它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當前所依靠的東西,根本無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在日本沖繩,攝影師 Shawn Miller 拍下了一隻寄居在一個塑料瓶蓋中的寄居蟹。沙灘遊客們撿走了它們通常寄居的貝殼,卻留下了塑料垃圾。
除了豐富又觸目驚心的數據和圖片之外,這一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文章還詳盡地講述了科學家們如何一步步認識到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以及塑料如何從一項大大改善了人類生活質量的偉大發明,變成了危害自然環境甚至人類生存的障礙。
上世紀90年代的學術界有一個謎團:世界的塑料產量正在呈指數的增長趨勢,但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似乎並沒有明顯增加,它們去哪了呢?後來科學家發現,那些似乎消失的塑料實際上被被海洋生物分解成了微小的細粒,又稱「微塑料」。
這些顆粒可以輕易進入生物體內,並被分解為有害化學物質,最終沿著食物鏈進入人體。
@Brian Lehman
另一方面,塑料的發明雖然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但是隨著塑料的成產成本愈發廉價,時至今日,每年生產的4.48億噸塑料中有40%會在使用後幾分鐘內丟棄。
@Abdul Hakim
《國家地理》在行動
《國家地理》雜誌並不滿足於只用一期專題來呈現海洋塑料污染危機。在此之外,他們還在全媒體數字平台上不斷更新系列報道、製作專題網頁引導人們認識地球上廢棄塑料的問題並鼓勵消費者為此採取行動。
他們策划了「10 個我們不知道的驚人事實」以及「當我們將塑料扔掉後他們去了哪裡」專題頁面,以交互的方式告訴人們內陸的廢棄塑料是如果一步步到達深海,被海洋生物吃進體內並最終有可能到達我們的餐桌上。
《國家地理》網站的專題頁面
他們還在社交網路和自己的用戶社區 Your Shot Community 上發起了 #PlanetorPlastic 的話題,鼓勵攝影愛好者拍攝身邊的廢棄塑料引發的環境問題;同時,還發動了簽名徵集「Take Your Pledge(說到做到)」,引導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並從自身做起。
就連雜誌本身也作出了改變。從這個月開始,《國家地理》的美國、英國以及印度的用戶收到的將是用紙袋包裝的實體雜誌,其他地區的所有 36 種語言的版本也將在明年年底前全部換成紙質包裝。
同時,他們還聘請環境諮詢公司對公司進行全面的審計,評估運營和供應鏈使用塑料的情況,力圖減少塑料的使用。
這只是第一步,這項為期數年的「地球還是塑料?」運動還有更長遠的計劃。
從明年開始,國家地理學會也將投入更多的資金推動相關的研究與普及教育。研究收集的數據及相關成果將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這一場全球性的危機。
國家地理還與歐洲媒體集團 SKY 娛樂達成了戰略合作,將成立「藍天海洋孵化器(Sky Ocean Venture)」,投入 1000 萬美元資助能夠幫助解決海洋塑料危機的企業。
國家地理的目標是聯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公司、非政府組織和其他機構共同努力消除一次性塑料的影響的並促進可回收利用。而市場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響應,例如,與 the North Face 合作推出的由回收塑料製作的襯衫已於 5 月 23 日上架,同時將合作推出有限的瓶源收集系統;本身就是為了減少塑料瓶的使用的 S"well 品牌也將於 6 月推出特別定製的國家地理環保瓶。
對塑料的無限戰爭
面對日益嚴重的塑料污染危機,人們並沒有坐視不理。
許多國家已經在政策層面上嚴格限制塑料的使用。比如,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禁止在護膚品中添加作為去角質劑的塑料微粒;法國宣布 2020 年之前全面消除塑料杯和塑料盤的使用;肯亞全面禁止塑料袋的使用,違者將會面臨巨額罰金和監禁;英國政府還正在考慮向塑料產品徵收重稅,但英國王室已經開始行動——女王宣布從今年 2 月開始,全面禁止在皇室領地上使用塑料瓶和塑料吸管。
在政府之外,人們還成立了許多以保護海洋環境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有專註于海洋塑料污染方向調研的 5 Gyres,也有推動「循環經濟」概念,促使全社會共同反思經濟發展形式的 Ellen MacArthur 基金會。
支持他們的不僅是個人和企業,好萊塢技術團隊開發了 VR 遊戲「The Blu」,讓玩家能沉浸式地認識海底環境的同時,可以通過購買虛擬物種豐富自身的體驗,然後運營者會將 25% 的所得都將捐給海洋公益組織。
許多科技公司,也在想辦法利用科技的手段來緩解塑料污染。
有的從研發新材料入手:Tipa 想研發出既能完全取代塑料的有機可堆肥新型材料;Origin Materials 認為作為塑料的主要原材料,石油才是罪魁禍首,於是嘗試尋找石油的替代品。Recycling Technologies 甚至在研發能將塑料轉化為石油的機器。
而 Polymateria 和 Breakdown Plastic 觀察到新材料總存有各種缺陷且成本居高不下,並且「垃圾填埋」通常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於是前者研發了化學添加劑加速生物降解的過程,後者則利用「細菌」將塑料快速轉化為利於環境的材料。
2013年,荷蘭男孩 Boyan Slat 從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休學,創辦了公益組織「海洋清理計劃」,並設計了一個龐大的「海洋垃圾收集器」——這個設計後來被《時代》周刊稱為 2015 年全世界最好的發明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洋流作為起重機,高效地將垃圾收入一個 V 型裝置中,這樣垃圾可以被大批量地收集並運至陸地。
經過數年的調研和改良,這項計劃在 2016 年第一次在北海上試運行。今年,「海洋垃圾收集器」正式來到了太平洋,在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測試之後,逐步發揮作用。
即便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人們也在不遺餘力地去改善這個問題。在印度克拉拉邦的 Kadalamma 河旁邊的村莊 Kollam,當地的漁民發現塑料污染給當地漁業造成了巨大威脅之後,開始自發回收河流中的塑料垃圾。在超過 5000 位漁民的努力和政府機構的支持下,該地區第一個塑料回收中心在此成立,從分類、清潔到處理都有專人處理,被拋棄的廢棄塑料從河中打撈起來,碾成粉末轉化為了加固瀝青的材料。截止目前,他們已經從海上打撈起了 65 噸的塑料。
每個人都是超級英雄
至於我們自己,又能為減少塑料污染做些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
1. 放棄一次性塑料袋。去超市商店購物的時候,帶上自己的購物袋。
2. 放棄吸管。沒有什麼飲料是必須要用吸管喝的,即便有特殊需要,也可以用紙吸管來代替。
3. 放棄使用塑料瓶和一次性塑料餐具。養成自帶水杯,甚至自帶餐具的習慣。而且在星巴克這樣的地方,自帶外帶杯子還能拿到折扣。
4. 避免塑料包裝。就像《國家地理》雜誌自己一樣,能用紙包為什麼還要用塑料?洗澡的時候能用香皂,為什麼還要買塑料瓶裝的沐浴露?
5. 儘可能回收利用。這在中國可能還沒有很完善的系統,但你仍然可以重複使用很多塑料製品。
6. 別亂扔垃圾。你不知道你隨手丟棄的塑料最終會流落到什麼地方。
美國人Kathryn Kellogg在自己家中嘗試了「零廢物」的生活方式。
這個罐子里裝的是兩年時間中她所產生的無法回收或重複利用的所有垃圾。
@Timothy Archibald
塑料污染的問題雖然嚴重,但是它跟另一個重要環境問題——氣候變化相比,遠遠沒有那麼複雜,不需要人類重新設計整個能源系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我們都知道怎麼去撿垃圾,怎麼去更好地處理它們,怎麼去回收再利用。我們只需要參與其中,因為它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拯救世界的不是復仇者聯盟,是我,也是你。
編輯:潘尼克;撰文:柯霖、一知羊、Andy;聲音:柯霖
※每個人在旅行的時候,都是所向無敵的
※在這6家文具店裡,書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TAG:荒野氣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