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法律人的學術心

青年法律人的學術心

本社記者 徐秋穎

「法學是一門施展才華,滿足自尊、喚起激情、伸張正義的學科。」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曾如是總結法律學科。

然而,炙手可熱的法學背後,不能忽視的現實是,欲在此領域深耕的青年們,要背最厚的書,參加最難的考試,忍受最低的就業率。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2017年法學畢業生規模是7.5萬-8萬人。

自2007年,麥可思公司每年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法學連年被評為「最沒用的專業」,就業率一度墊底。

走出象牙塔,推開「法律之門」的青年們,無疑是法科生中的佼佼者,他們變身為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務工作者……

一些新生代科班出身的青年法律人令人眼前一亮。他們在致力於工作的同時廣於涉獵,他們熱愛工作且不吝業餘時間,他們投身學術研究,或翻譯國外法律著作,或調研撰寫論文,除此之外,還有幫助同業者的無私熱忱。

身處司法改革大浪潮,在法律實務工作中,青年法律人如何打破舒適區,踐行法治理想?我們挑選了3個「80後」青年法律人的成長樣本,一窺當代青年人對新知的渴求,對法治的期待。

楊先德:一本種菜時思考的書

「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不埋怨、不消極,這點很重要。」

「我第一本譯著《跨國視角下的檢察官》是在種菜的時候思考出來的書。」楊先德說。

2014年,楊先德從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碩士畢業,在此之前,他實習和找工作都集中在律師事務所,成為一名律師也是當時大多數中歐法學院畢業生的選擇。

在拿到幾家高端律所和北京市檢察院的offer後,楊先德選擇成為一名檢察官,「以後想從事檢察官的機會或許不多。」

剛入職時,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檢察院的派出院清河院,從事派駐監獄檢察工作。

那時候,楊先德對檢察工作並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檢察官職業到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秉承著既然選擇,就應該對選擇投入和付出的態度,他開始「認真」了。

「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不埋怨、不消極,這點很重要。」楊先德說。

由於地處偏僻,生活單調。工作之餘,他開始和同事學習種菜。「種菜很有趣,但是也很辛苦。」楊先德開玩笑說,「覺得還是比較適合搞檢察工作。」

彼時,楊先德一直在研究和思考檢察制度問題,發揮中歐法學院畢業生英語基礎較好的優勢,開始廣泛閱讀國外的研究文獻。這其中就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TheProsecutorinTransnationalPerspective》。

「這本書比較新,也比較權威,就產生了把它翻譯過來的念頭。」楊先德開始付諸行動。

於是,健身、種菜、翻譯和寫作成為他打發空閑時間的方式。

楊先德每天早上堅持五六點起床翻譯,上班前完成一天的翻譯任務。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明確詞義,除了查閱專業法律詞典外,不得不參閱大量學術文獻,他購買了幾十本這方面的文獻。為確保翻譯準確,還通過郵件向原著作者求教了一些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10個月的時間,楊先德就完成了40多萬字的初稿,經過幾輪校對後,譯著《跨國視角下的檢察官》於2016年6月出版。

「我搞研究和翻譯主要還是想推動工作,進而推動中國法治事業的進步。」回首那段時光,楊先德感嘆,「雖然很艱苦卻也很充實。」

廖鈺:打破自己的「舒適區」

「既有固守一隅的定力,認真工作紮實研究,又應該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善於反思勇於創新,這是我理想的年輕人的樣子。」

「這是這3年工作生活的一個小結。」廖鈺拿到和楊先德合作翻譯的《庭審之外的辯訴交易》一書時,發了個微信朋友圈。

在人均結案380餘件的北京市海淀區法院,作為研究室負責人的廖鈺工作強度和繁重程度巨大,充分利用各種零碎時間是她的秘訣。

這是廖鈺翻譯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她的跨界之作。早年學習民商法後從事民商事審判,此次跨界刑訴法,她形容「像是用慣了windows系統忽然切換到了os系統。」

廖鈺介紹,這本書主要緣起于海淀進行的刑事速裁改革試點工作。改革的認罪協商制度與辯訴交易制度有諸多相似之處。我們希望在改革過程中有所借鑒、拓寬視野。自認為有問題意識的她認真起來,也是不吝精力,著手翻譯之時已經身懷六甲。

幸運的是,和她想法一致的小夥伴並不少,以廖鈺所負責的研究室牽頭,在全院範圍內組織起一支由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組成的團隊,號稱「前沿翻譯小分隊」,這支小分隊不僅有院內正式成員25人,編外人員延伸到不同領域——「隔壁公司」海淀檢察院的檢察官、高校學生等。

如果有人問翻譯有用嗎,廖鈺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當然有用。翻譯會讓人始終保持一種掌握新資訊的敏銳,不至於在熟悉的生活中變得麻木疲憊。」

在她看來,以往的調研報告和研究文章中,域外研究的素材往往是二手資料,譯文的準確性、時效性可能會打折扣。通過對一手資料的編譯,還能為日常調研工作提供直接助益。比如青年法官吳揚傳在對日本Winny案翻譯的同時,對其中P2P共享軟體的犯罪認定與「快播案」進行異同比較,對「中立幫助行為」的理解更加深入。

「既有固守一隅的定力,認真工作紮實研究,又應該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善於反思勇於創新,這才是我理想的年輕人的樣子。」廖鈺說。

在此之前,廖鈺和同事合作的論文曾兩次獲得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論文一等獎,她自謙地說,這項評比既是學術研究,也有一定競技成分,比較幸運。

「當你熱愛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到處都是知識點,什麼東西都想認真地去看一下、去進一步想一想。」廖鈺表示,所思所想落於紙面,這本身就是很快樂的事,並不是負擔。

今年是廖鈺工作的第10年,她自言還能有心氣兒去嘗試跨界翻譯,敢於去打破自己的「舒適區」,這是潛心工作潛心鑽研的結果。

「它能讓整個人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只有在不斷前行、探求新知的時候,一扇接著一扇的窗,才會隨之打開,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生命才會變得更加開闊、明亮。」廖鈺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對迷惘的年輕人有所借鑒。

王露:

「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

「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我希望青年律師能夠「分享、互助、共進、共建」。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律師王露30歲的時候,試圖努力做一個不自我設限的人,「伸出一隻腳試探」。

「我從襄陽走了出去,我的想法、眼界也走了出去。」2005年,王露組建「8090青年律師」社群,倡議全國青年律師「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組織業務知識在線分享學習。

「我希望青年律師能夠『分享、互助、共進、共建』。」王露認為,律師,不同於其他行業,青年律師執業初期是異常艱難的,這隻有經歷的人才能懂。

雖然起初並無明確規劃,但形勢卻大大出乎王露預料。原本定位於讓青年律師中的佼佼者帶來經驗的分享和思想的碰撞,但後來發現有些資深的律師,也很樂意分享、傳承。

很快,社區的規模越來越大,分享的內容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廣。

王露腦洞大開,想彙集成書。沒想到這個想法得到了分享嘉賓的一致認同,就這樣,一本律師業務知識和執業感悟的「雜集」初具了模型。

2017年5月,王露主編的《青年律師進階指南》最終付梓,並被評為2017年度法律出版社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好書之一。

如今,「8090青年律師」社群已有3000多名青年律師,成員來自全國各地,顯然已是青年律師中有影響力的互聯網交流平台。

前兩年,很多平台都在無私分享,而現在99%都變成了知識付費。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期間也不乏有人找我把這個群體作為營銷收費的對象。但是,從內心裡,我是拒絕的。」王露說。

王露分享經驗的自信或許來自於對研究個案法律問題的成功經驗。

在此之前,王露曾有1個月,只研究一個案子涉及的法律問題,當時他正在辦理一起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代理受害人一方。後來,他將所思所想寫成論文,該論文被評為2013年度湖北省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文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湖北高院曾向最高院研究室發函求解,最高院研究室也給了復函,最後因為這個復函,他代理的受害人拿到了死亡賠償金。

「雖然無法統計,但從時間節點上看,這應該是全國第一個在交通肇事類刑事案件中拿到死亡賠償金的案件。」這讓王露很有成就感。

從寫完第一篇論文後誠惶誠恐,不知高低深淺,到後來的胸有成竹,遊刃有餘,這也是王露自身收穫肯定、找到存在感的過程。

「我不敢說我寫的論文就能稱之為學術上的成果。但是,但凡針對辦案實務寫完一篇論文,相關法律問題我都能理解吃透,並運用到辦案中去。」王露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主與法制時報 的精彩文章:

乘車開門致人死亡 獲交通肇事罪入獄一年
朱新力:用智能裁判破解「案多人少」難題

TAG:民主與法制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