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窯建盞「起死回生」,拾遺傳承之路

建窯建盞「起死回生」,拾遺傳承之路

▲水吉龍窯遺址

1. 建窯—消失數百年的窯火

與其它傳統手工藝不同,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有一個「起死回生」的經歷, 業內人士把這段經歷簡稱為「攻關」。

建窯興盛於宋代, 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窯之一。建盞曾是宋代皇家御用茶具, 也是士大夫鬥茶珍品, 為文人雅客所追捧詠頌。元代中晚期, 隨著戰亂和社會時尚變化, 建窯建盞趨於衰落, 之後數百年,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瀕於失傳。

建窯遺址 (建陽)

1979年, 正值百廢待興之際, 為了恢復失傳600多年的建窯燒制工藝, 重現建盞珍品, 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倡導、南平地區行署主導, 由福建省輕工研究所負責立項, 並承擔建盞燒制技藝恢復項目, 建陽縣瓷廠協作組成科研攻關小組, 項目展開場地設在建陽縣瓷廠。

1979-1980年間, 該所先後有兩批次科研人員駐廠攻關, 經過反覆實驗, 逐步摸索出了「兔毫釉」胚釉配方和燒成規律, 陸續在傳統龍窯中燒制出200多件與建窯「兔毫釉」相接近的盞類產品。

鑒定結論認定, 試製品無論在造型上、釉面效果上基本達到宋瓷兔毫盞所具有的傳統風格和特點, 一些試製品不僅達到了形似、質似, 而且達到了神似。試製品經用現代化先進測試手段進行顯微結構的基礎研究, 證明瓷釉的形成機理和結構本質與宋代建窯兔毫釉產品基本相同。

當時, 因為「兔毫釉」恢復是試驗室的成果, 不能形成小批量產出, 加上科研經費不足,鑒定會之後, 項目承擔單位抽調的攻關小組全體同志陸續各自返回原單位。此後十多年, 部分參與建窯建盞技藝恢復的理論專家、學者與陶藝人, 仍在默默鑽研,如之後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創始人栗金旺、該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孫建興等, 他們在原料配方和燒制技術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使建窯建盞技藝復原, 建盞藝術重見人間

尤其是近年來, 在各級政府的重視推動下, 建窯建盞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今天筆者和你一起走進當年參與恢復「兔毫釉」項目的建陽縣瓷廠技術人員和車間工人。

▲福建省科委「兔毫盞燒制技藝恢復研究」成果鑒定相關文件

2.建窯燒制技藝傳承人—許家有

在建陽市區, 我們首先見到了憨厚樸實的許家有老師傅, 他今年60出頭, 臉色紅潤, 身子硬朗。他平時話語並不多, 但提起當年在建陽瓷廠工作的情景, 他的話匣子頓時打開。當年他的崗位是磚燒車間爐前工。

建盞燒制溫度在1300℃以上, 過程溫度是一個漸進緩慢升溫, 又有一段是猛烈升溫促進釉面劇烈「沸騰」, 而後再緩慢降溫進行還原結晶的過程, 能否燒制出好盞, 必須時刻把握溫差, 否則不是燒過頭了, 就是沒燒熟, 出爐的東西全是殘次品。

許家有老師傅憑經驗掌握火候, 通過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爐內溫度。試驗期間, 他的技術搭檔對他的配合比較放心。當時建陽瓷廠生產的主打產品是電瓷瓶, 柴燒窯容量大,不同位置火候及溫度都有所不同, 好位置肯定都留給試驗品,燒制過程也要特別留神觀察。

期間, 技術專家和工人們建立起深厚友情, 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剛剛從計劃經濟年代過渡而來, 物資比較緊缺, 生活條件不好, 但是工作起來很愉快。許家有老師傅說, 這些外來的技術專家, 身份不一般, 也和工人們一樣, 打著赤腳在車間里來回行走。

許家有老師傅深情地說, 他很感恩這些技術專家。他至今念念不忘當年從北方來到建陽瓷廠的陶瓷專家鄒應林,他是莆田人, 退休後現在回莆田涵江安度晚年。

▲許家有老師傅接受採訪

許多年之後, 建陽瓷廠因經營不善, 工人們下崗自謀職業, 許家有老師傅覓到一個開車拉貨的活, 聊作家庭糊口生計。一天, 剛好遇到陶瓷專家鄒應林, 他建議許家有老師傅拿起本行, 燒建盞去, 有技術在身, 還愁沒飯吃!

許家有老師傅聽從勸告, 就此回歸老本行。如今, 他是建窯建盞項目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在業內也是知名人物, 承上啟下都有他的份。原來, 當年建陽瓷廠的前身, 就是許家有父輩窯公私合營而來的。

他說, 許家是燒窯世家, 在他爺爺那輩, 家裡就有好幾條相當規模的龍窯。1956年, 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 許家的陶瓷作坊改稱為「建陽瓷廠」。而現在建盞有市場, 許家有老師傅不但自己投身建盞燒制, 還帶了不少徒弟。他的女兒許傑, 大學畢業後也跟在他身邊學藝;他的外甥陳慧敏, 以及他的徒弟林傑, 剛剛獲得建陽區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許家有老師傅說, 感恩知報, 最好的方式就是傳承好技藝, 造福社會。最近他在水吉鎮新建的一口柴燒窯剛剛落成, 長42米, 拱高1.8米, 投入資金上百萬元, 就是想著通過柴燒窯, 把火候控制經驗傳承給後人。今年九月, 建陽區有個隆重的建窯建盞博覽會, 屆時他將邀請莆田籍技術專家鄒應林來建陽參加活動, 也參觀一下他的新窯口。

福建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貴溪堂」新建龍窯內景攝影:余深清

3.建窯燒制技藝傳承人—葉禮忠

在建陽區建盞一條街上, 我們見到了當年另一位老師傅葉禮忠, 葉師傅出生於1948年, 也是出身陶瓷工藝世家。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 他的祖父葉仁詩便創辦了建陽水吉半嶺瓷廠;新中國成立之後, 他的父親攜半嶺瓷廠私營設備公私合營, 後長期擔任建陽水吉池中國營瓷廠技術總負責人。

葉禮忠15歲就跟隨父親葉希雄學藝, 1979—1981年攻關組進駐建陽瓷廠期間, 他主要在拉坯工序崗位工作, 別看拉坯幾個動作很簡單, 盞型設計及其尺寸掌控都在飛快的轉盤上完成, 特別是收口部分, 建盞器形不但有束口、敞口之分, 邊沿還有形制樣式, 要做到勻稱細緻而且是一氣呵成, 那才真叫得心應手。

老師傅葉禮忠如今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南平市建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對當年參與建盞「兔毫釉」技藝恢復研究攻關工作的經歷, 他始終難以忘懷。2003年退休後, 他依然眷戀建盞燒制技藝, 也許是當年所見所聞, 他對兔毫斑紋有著特殊的情感, 多年來堅持專燒兔毫盞, 果真是術有專攻,葉師傅燒制出來的兔毫盞不但細紋如絲,釉水也特別飽滿,給人以溫潤晶瑩的感覺。

他有一間門店在建陽建盞一條街上, 門口就是一長溜的地攤貨, 要價非常低廉, 我們擔心他的產品銷售會受到衝擊, 他滿不在乎說, 地攤貨再多也不怕, 識貨的自己會找上門來, 會沖著品牌來購買, 他的產品都有款識,盞底刻著「忠」字, 這是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專屬品牌。

葉禮忠老師傅

老師傅葉禮忠堅守傳統, 也希望把這兔毫燒制技藝好好傳承下去。他的兒子葉智慧如今也是成熟的燒盞人, 也在自己的盞底刻著「葉智慧」, 做出自己的品牌, 今年5月初, 在莆田舉辦的第九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中, 葉智慧獲得「工藝陶瓷 (陶瓷、建盞) 」銀獎。

4.建窯燒制技藝傳承人—孫建興

2017年4月24日, 我們一行奔赴武夷山, 來到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 (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 , 採訪「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先生。孫建興先生這一輩子投身研發恢復建盞事業, 是項目的藝術總監, 同時帶動及影響身邊的人, 堅持不懈地傳承建盞技藝。

他的妻子栗雲現為研究所法人, 按照先輩的囑託, 為了傳承「建窯系列建盞恢復研究」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使傳承在有序的基礎上延續、永續, 他把全身心和全身家都放在建盞研究上, 研究所不但陸續添置各種實驗檢測設備, 還投入巨資新建了一處專供研究使用的柴燒窯。

孫建興先生的女兒孫莉也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 她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 創新建盞器型,在參加工美陶藝各類展評活動中,建盞系列作品多次獲得金獎等榮譽稱號。如「金縷鷓鴣斑茶碗」在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2014『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評比金獎, 並獲得「艾琳國際精品獎」銅獎。

近年來, 孫建興帶徒傳授技藝, 培養接班人才, 在傳承技藝方面, 取得顯著成效, 2014年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先生興緻勃勃談建盞 攝影:余深清

孫建興真是時代幸運兒。1972年, 他在德化第二瓷廠 (省屬企業) 工作期間就遇到好老師洪樹德, 研究陶瓷原料配方、雕塑和燒制工藝。1978年, 他從西北輕工業學院 (現為陝西科技大學) 畢業, 這段工作經歷, 尤其是大學的理論學習經歷, 使他成為當時福建陶瓷工藝領域的青年才俊。1979年, 孫建興被借調到福建省輕工研究所陶瓷研究室, 參加恢復兔毫釉項目科研攻關小組, 隨後被派駐建陽瓷廠, 作為項目研究恢復的技術負責人, 主要負責工藝配方和燒制技藝。

作為首批派駐技術專家, 當時攻關小組的工作壓力非常大, 失傳數百年的燒制技藝, 沒有任何技術資料, 古人是如何燒制出兔毫、鷓鴣斑這些建盞神品呢?其中的技術難度和藝術玄奧在哪裡?技術攻關從何處著手?恢復技藝從哪裡做起?這些都是一片迷茫。

當年孫建興憑藉自己年輕, 加上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和院校課堂學習積累的知識, 又不斷地向有關專家虛心請教, 他的研發能力不僅得到充分體現, 也使項目小組在科研攻關過程中, 通過多學科融合研究, 使兔毫釉試製顯現出初步成效。

在之後的著述中, 孫建興先生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歸納為是「火的藝術」, 與其他陶瓷燒制相比, 建窯的燒成溫度相當高。一般古陶在1180℃以下燒制, 古瓷大多在1300℃以下燒制, 而建盞則燒至1330℃, 許多器物甚至燒至1330℃以上, 只有達到這種高溫, 形成釉面的「沸騰」現象, 胎體與胎面釉層中的各種分子才能進行激烈的物理、化學反應, 此後經過氣氛還原形成結晶, 構成建盞的釉色花紋。

▲孫建興先生的建盞拾遺傳承之路

孫建興先生非常懷念那一段科研攻關的艱難歲月, 各級政府部門調動了人力、物力集中到建陽瓷廠, 讓他結識了陶瓷藝術界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英教授, 得到言傳身教, 受益終身。在攀登科學技術領域的高峰時期, 還有幸結識了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陳顯球教授等科技及理論專家, 還有恩師洪樹德。

自從有了德化第二瓷廠期間的師徒緣分, 洪樹德應召返回母校福建工藝美術學校 (今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參與陶藝系的創建。數十年里, 兩位師徒或者是師生, 一個投入到同安窯珠光青瓷研究, 一個是全身心投入建窯建盞技藝恢復研究, 一起探討古陶瓷藝術奧秘, 長期亦師亦友的交流和交往, 讓他們情同手足, 成為福建陶瓷藝術界的師生密友。

懷念那一段科研攻關歲月, 遠遠不止以上這些。建窯建盞的形成發展歷史一定會給這段歲月留下濃重一筆。包括攻關之後, 又有多少人在為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恢復而痴迷, 而努力, 如南平僑福陶瓷研究所陳大鵬、建陽市御窯陶瓷研究所黃美金、南平市聚賢建窯文化研究院陸金喜等, 他們所作的探索, 以及所積累的經驗, 都為建窯建盞產業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如今, 建窯建盞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截止2017年4月30日, 南平市擁有工商註冊建盞企業 (商業) 戶數為1738家, 其中建陽區工商註冊家數為1556家。建窯建盞產業鏈很長, 從原礦開採、運輸、加工, 到拉坯、燒制、檢測包裝、銷售運輸等, 帶動城鄉經濟一體化成長。當然, 建盞產業發展過程還有許多問題和困難, 只要繼續發揮當年科研攻關的堅韌精神, 持之以恆攻克難關, 建窯建盞的明日輝煌必將出現。

謝謝大家讀完全文

交流購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建盞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