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對工作有「厭棄感」嗎?

你對工作有「厭棄感」嗎?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停留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剛翻便簽時,看見我離開上一家創業公司反思了很久寫下給自己的幾句話:




1 看一個人,不看他說了什麼,看他做了什麼。




2 永遠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最後即便失敗了,逝去的每一天都不虧。



3 這是一個有才華就不可能被埋沒的時代。








你對工作有「厭棄感」嗎?


作者:Momself

來源:

Momself(ID:momself)




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句話就是:可不可以不上班啊??然後睡眼惺忪的刷牙、洗臉,開始日復一日的生活。




-  01  -




如果有一種簡單的思維習慣,又可以對人生有重大影響的話,我的建議是:在每天日常的行動中停下來,看看自己在做什麼,再問自己一個問題。




「可不可以不這樣做?」




喏,就是這麼一句。沒有什麼特別,也不用長篇大論地思考,兩分鐘的時間足矣。




你可能會想,我早就這麼問過了。早上起床的時候,每天都大聲疾呼:「可不可以不上班?」但是問了有什麼用,我的人生並不會改變啊!




不是的,你並沒有真的在思考。




你只是在抱怨當前的生活。抱怨的另一面,已經約等於「認命」。那種提問的態度,本身就給出了回答:「想什麼?怎麼可能有那樣的美事?」




人做任何事,多少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總存在一些不一樣的可能。某些選項匪夷所思,但不是毫無辦法。不信的話,你認認真真地問一次自己:「如果我真的,真的,不想上班,我要怎麼做?」




——你會感受到一些不同嗎?




或許,還是沒什麼變化:「怎麼可能,除非我賺一大筆錢……」




你起床,換衣服,睡眼惺忪,這個念頭也許就飄過去了。但也說不定可以再停一停:「我真的賺不到那麼多錢嗎?每一條路都確定行不通嗎?」你認認真真問一次自己:「如果我真的,真的,需要一大筆錢,我要怎麼賺?」




——現在,你又會想到什麼?




這個思維習慣的用處,就是在你否定自己之前,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




-  02  -




人是被慣性驅動的生物。如果拿一桶爆米花,什麼都不用說,放到一個人的面前,他一邊聊天,一邊就會慣性地伸手去抓。在意識到自己根本不需要吃那麼多爆米花之前,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消滅了大半桶。在這個慣性的過程中停一下,讓自己想一想:「可不可以不這樣做」。一動念,已經可以改變很多。




有沒有試過,在買買買的時候停一下,問自己:「可不可以不買?」




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停什麼啊?別錯過機會!我需要這些東西!——

慣性的力量很強,它強烈地誘惑你回到原來的老路上,還會變出一些很紮實的「理由」。

但是你不要被它糊弄,先等足兩分鐘。「是真的需要嗎?」你問。




問這麼一句,這個月的賬單也許會減少三分之一。




省下來的錢,就可以做別的投資。「這個東西不錯,可是我沒錢!」我們經常這麼說。或許是吧,但那也是慣性思維下的一種說法。停下來,你再問問自己:「可不可以找到錢?」也許錢就不再是障礙。前幾天,有讀者在我的公號留言,說他看好比特幣的前景,但是買不起。我問他:「怎麼會買不起?」




要是不想買,不敢買,都很正常。但不存在「買不起」。買不起一個,可以買十分之一個啊。只要他覺得是一筆好投資,他想買,就買得起。




你停下來看,生活中隨處是新的選項。




-  03  -




停下來,這一步是關鍵。




慣性地重複低效的工作流程。停下來:「可不可以提出改進的建議?」




利益分配不公,慣性地打算忍氣吞聲。停下來:「可不可以去大聲爭取?」




手頭的任務明明已經做不完了,還是經不住別人的再三拜託,慣性地答應了更多。停下來:「可不可以拒絕?可不可以請對方換一個時間?」




慣性地跟愛人冷戰。停下來:「可不可以別再嘴硬了?」




慣性地監督孩子寫作業,氣炸。停下來:「可不可以不要再替他學習?」




——慣性之所以是慣性,是因為它從來不停。




有時候,打破這個慣性就夠了。




但有時候還不夠。你停下來想過,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跟之前一樣。我們問自己「可不可以」,立刻想:「什麼啊,絕對不行!」——這是慣性的作用。但我們停下來,仔細想想,還是那個結論:「想來想去,是不行……」




這時候,就只能接受命運擺布了嗎?




一個讀者寫信給我。她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做的是流水線的事。與此同時,有一份讓她很動心的職業,卻是一家創業公司,薪水不高,更何況前途未卜。而現在的工作雖然無聊,待遇卻很好。這讓她和家人都很糾結。如果給的錢一樣,她肯定換到前者。但現在嘛……她給我寫信,是希望得到一些指點。




我聽出了她的態度:「就算我建議你換工作,你也不會聽吧」。她自嘲,說自己被錢捆綁住了。我說:「錢是很重要。你算一下兩份工作的年薪,大概相差多少」?她告訴我,之後的發展前景不確定。只以第一年來說,相差足有五萬塊。我說:「那我建議你不要換工作了。但是你要寫一句話,讓自己記住,最好貼在什麼牆上。這樣你未來懷疑自己選擇的時候,可以抬頭看到。」




她問是什麼話。




我說:

「你就寫——我用現在的人生,多換了五萬塊錢。我覺得值!」




-  04  -




過了幾個月,她告訴我,她換工作了。本來很難做的決定,但是寫出那句話之後,卻意外地變得很輕鬆。她發現:「不就是五萬塊錢的事嘛。一年多五萬少五萬,有什麼大不了的。」




每個選擇都有其價格。

這個選擇的售價是五萬。




領悟到這一點,往往可以讓你獲得更大的自由度。你雖然仍有可能選擇之前的選項,畢竟五萬塊是一大筆錢,對你(現階段)很重要。但你起碼知道了什麼時候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當它帶來的價值高於五萬的時候。




幾年前,我在大學講課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來找我,問我布置的一篇論文,在期末成績里佔多少分。我告訴他:「15 分。」他認真地問我:「也就是說,不交這篇論文的話,只會扣這 15 分,是嗎?」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我也認真地答覆他:「是的。」他臉上有一絲羞怯:「那我想……我就不交了。」




他在申請一個夢寐以求的交換項目,錄取比例很低,他需要投入全部的時間精力準備。而那篇 15 分的論文,如果完成起來,佔據的時間太多了。他選擇把同樣的時間,用在他認為更值得的事上。——雖然不知道他是否如願以償,但我相信,會這樣思考的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最終都會嶄露頭角。




我滿懷敬意地,扣掉了他的 15 分。




-  05  -




上個月,我在給另一批學生講課的時候,用了這個例子。




我說:「如果有一門必修課要寫論文,可以不寫嗎?」


學生們笑了:「當然不可以!」


我停下來,看著他們。


「可不可以就是不寫呢?」我問。


他們笑得有點不自然:「可以,只要你能接受不畢業。」


我看著他們:「不寫作業,就不能畢業?」


他們想了想:「也不是啦,就是會掛科。」


我說:「不寫作業,就會掛科?」


他們又想了想:「也不一定,要看論文佔多少分。」


「占 15 分。」我說。


他們沉默了片刻:「哦哦,那樣的話……」




我等著他們。那一刻是他們思維中的奇蹟一刻,飛躍一刻。

一開始他們回答「當然不可以」,就像大多數人,被慣性驅使,服從默認的規則,以為生活只能如此,不存在其它的選項。

打破這一點是需要時間的,需要經過現實性的思考。從「當然不可以」到「不能畢業」,再從「不能畢業」到「會掛科」。一步一步地接近選擇的真相,越來越具體,也越來越不嚇人。之前是一片霧色籠罩的禁區,他們從來沒有真的走近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大家停兩分鐘。




「其實也可以不交作業,如果有更重要的事。」學生們說。




從「當然不可以」走到這裡,正好兩分鐘。




-  06  -




所以,讓我們來做一個總結:




第一,在生活最尋常的地方停下來,意識到這裡存在不同的選擇。




第二,不管有多麼荒謬,問自己:「可不可以不這樣做?」




第三,你的第一反應是「不可以」,但別急,再想想。




第四,算出那個選擇的收益和代價。就算你維持原來的行為,也把它看成是權衡利弊之後的新一次選擇,為了五萬塊錢,15 分,或者別的什麼。




這四點合在一起,會讓你握有改變人生的權力。




但你還是想說:「就算想過這些,我仍然不知道如何改變。因為我根本沒有機會發現那些隱藏的選項。」或者你會說:「我知道存在不一樣的選項,但我沒法戰勝慣性的力量。」或者你覺得:「我不確定要不要改變,我必須試一試,才知道它的利弊風險。」或者是:「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對改變很害怕。」




那麼,我要向你介紹一個工具——團體。

在團體,每個人都可以相對安全地試驗新的選項。所以,我們把它叫做「人生的實驗室」。




去年,我和我在清華大學的同事麗珠老師,試著做過一天這種團體。組織了三十個人,先是我做了一個簡短的講座,然後在參與者幾乎沒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們搭建了一個抽象版的「實驗室」。——把他們放到一個房間里,給一段時間。幹什麼呢?隨意互動。想聊什麼聊什麼,不想聊天,干坐著也可以。




一個人在生活中的一切模式,在團體中都有可能被呈現。比如說他在生活中也是一個被動的人,他就可以在團體中學習一點新東西。他觀察團體里的其他人:誰發言比較多?誰說話相對較少?……他很容易就能看到各種不一樣的選項存在。




但是看到還不夠,改變並沒有發生。




假如這個人看到了:「我可不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他是否就能如願以償呢?很難,慣性的力量出現了。他有一點膽怯:真的要說嗎?萬一不合時宜怎麼辦?——問題是,不合時宜的代價是什麼?也許是被嘲笑,也許是被拒絕,被無視,但他沒有停下來想一想。絕大多數改變的願望都停留在這一步。




在團體之中,對改變則有另一種態度。我們會用一種輕鬆的,同時不乏好奇的語氣,邀請你把它當成一個實驗:「你明天試著說出來,看看會發生什麼?」學習的渠道在於反饋,而團體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反饋發生器。新的行為是否真的不合時宜?別人會怎麼說,怎麼做?我們不太敢在外部世界做這些嘗試,是害怕支付不起可能的代價。但是在實驗室里,代價能大到哪裡去呢?




你可能會發現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也可能並沒有發生,或者還有你沒想到的結果會發生。




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認真考慮改變這回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Momself(ID:momself)


作者:李松蔚,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講師,知乎大V(粉絲36萬),Momself專欄作者。公眾號:Momself,他們關心你怎麼養孩子,我只關心你。期待遇見。:)


封面圖 by Kati Szilagyi




本周末的會員語音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時刻:和上司溝通除了工作就沒有話題,和異性溝通都以「你喜歡做什麼」開場,希望通過聊天增進關係但往往加深了社交恐懼。如果你想要擺脫「無聊、不想獨處但排斥與人相處」的處境,希望走出尬聊輕鬆與人接觸甚至形成親密關係,

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加入會員,我會在周末和你分享語音「如何走出尬聊」。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一個人的人生,最終能獲得多大的成就、到達怎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管理。彭縈最近的四周會圍繞「自我管理」講四期語音,分別是時間管理、執行力管理、精力管理、情緒管理。上周末是「自我管理」系列最後一期語音,主題是「情緒管理」,彭縈在語音中和改變自己的會員分享了如何捕捉並控制自己的情緒。下面是會員反饋:




@會員 張斌




1、情緒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在工作、生活中情緒的跌宕起伏對身心、工作效率等會有很大的影響;情緒控制一直以來是我個人的弱項,也是在努力鍛煉自己,今天聽了語音覺得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一般很生氣的時候我只會讓自己呼吸平穩,但沒有去想我為什麼生氣,這才是根源。應該要對生活充滿期待,失敗了暫時不代表什麼,因此對事情不感興趣、產生負面情緒等是逃避生活的體現,遇到困難應該想辦法而不是鬧小情緒。




3、目標未達成、解決不了難題等應該反省下,不是自己能力問題,而是要求太高或者是根本沒有用心去做。




4、不自信則是最大的弱點,我現在覺得應該相信自己,認真去做,錯了就承認改正。有時會輕易否定自己做不了什麼,比如不會 PPT,到現在我都不怎麼去弄,原因是覺得自己技術差,給自己貼了標籤。




5、做事情很著急,急於求成,畢業兩年多總想跳槽但又覺得能力不夠,焦慮浮躁,面對緊急情況更是對周邊人態度差,因此個人的情緒需要掌控,聽了語音更是受益匪淺,培養積極情緒,遇事鎮靜想辦法,保持呼吸平衡,面對危機不害怕面對,當作鍛煉,相信自己定會成為一個冷靜與理性思考的人。




因此,情緒控制是一種鍛煉、思考問題根源不鬧小情緒、反省自己總結歸納、自信面對一切事物、不急躁而是冷靜面對。




現在就加入會員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期語音

「情緒管理」

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如何面對職業困惑? —— 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答案
「等我有錢了,我就能幸福」,你還在相信這句話嗎?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