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軍人十大感人的一幕, 看到第一個就已淚目!

中國軍人十大感人的一幕, 看到第一個就已淚目!

原標題:中國軍人十大感人的一幕, 看到第一個就已淚目!


1、漫天風雪中挺立的「兩棵松」


這張照片拍攝於12月6日,記錄了西藏軍區某部官兵在風雪中仍然堅守在海拔4700米的邊防哨點,守衛雪域高原國門邊關的瞬間。漫天風雪中,邊防戰士就像挺立著的「兩棵松」。



2、執勤戰士哨位上向父母敬禮


2017年1月13日,在北京西站南廣場,一對來自河南焦作的夫婦抱著年僅四歲的小兒子久久站立在寒風中。原來,這對夫婦從河南老家來北京辦事,臨時決定探望正在武警北京市總隊十六支隊服役的大兒子武孟傑,誰知由於春運安保需要,武孟傑被選拔補充到了北京西站執勤一線。為不打擾兒子執勤,他們婉拒了部隊的安排,拉著行李折返回車站,本想遠遠地、悄悄地看看兒子就走,可沒想還是被「火眼金睛」的兒子發現了。


父母見到了許久未見的兒子,早已淚如雨下;兒子見到父母,眼淚也在眼中打轉。但是他現在是在站崗執勤,沒有命令,沒有戰友換崗,他就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這是軍人的職責,他只能是咬著牙看著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查勤幹部看到這一幕,特地安排武孟傑在下哨間隙和家人短暫相聚,彌補了一家人的缺憾。


3、烈士張浩、王曉冬


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使命擔當



2017年1月19日,駐閩陸航某團一架直升機夜間訓練墜毀,機上2名飛行員犧牲。機長張浩,一級飛行員,多次立功受獎。張浩能飛多種機型,是團里首批某型直升機飛行員,也是經驗豐富的特情處置教員。犧牲的副駕駛王曉冬,三級飛行員,去年被評為「優秀基層幹部」,戰友們評價他:技術全面、視野開闊,在同批飛行員中較早具備獨當一面能力。


對於戰友們而言,他們再也迎不回兩位戰友駕機歸來的熟悉身影;對於家人而言,在這春節臨近、萬家團圓的日子裡,他們再也盼不到兩位親人休假歸來的勿勿腳步。1月21日,張浩懷孕8個多月的妻子和準備步入婚姻殿堂的王曉冬未婚妻,萬分悲痛地來到烈士生前所在部隊,睹物思人,肝腸寸斷。


4、「雪山孤島」詹娘舍哨所


詹娘舍哨所,是西藏軍區一個建在雪山尖上的邊防哨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亞東縣境內。海拔4620米,因獨兀山尖、雲遮霧繞,又被稱為雲端哨所。「詹娘舍」音譯自藏語,即「雪山孤島」的意思。哨所四周是接近垂直的懸崖峭壁,由於每年10月大雪封山,戰士們需要從8月開始就冬屯糧食、蔬菜、罐頭、柴火等生活物資。這些一直要持續使用到來年6月冰雪融化。 大雪封山後,戰士們只能背雪化水生活,曾有三名戰友在背雪途中遭遇雪崩而犧牲。


2017年5月,《邊塞文化》節目攝製組拍攝詹娘舍哨所的時候已是5月份,但這裡依然處在大雪封山期。官兵們說,這裡一年有兩季,雪季和雨季,從11月到來年的6月都是大雪封山,6級以上的大風一刮就是300天,溫度最低時能達到零下40攝氏度,哪怕夏天最高溫度也不超過5攝氏度。攝製組歷經艱難險阻爬上了這座用鋼筋水泥撐起在半空中的高腳屋上,一間宿舍10平方米,一間儲藏室兼廚房不足10平方米,周圍是一圈起保護作用的鐵柵欄。人們紛紛被那裡艱苦的環境所震撼、所折服,看著年輕而堅毅的中國軍人的面孔,許多人熱淚盈眶!


5、搶險救災一線,


滿身泥巴的兵& 睡姿



2017年6月,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浙江蘭溪等地告急,駐地火箭軍某部205名官兵、24台車輛、2台衝鋒舟冒雨急馳救災一線,築起抗洪搶險「銅牆鐵壁」。


在12個小時不停歇的戰鬥中,92名官兵在1.5公里的戰線上,一次肩扛20公斤沙袋,一路小跑走完了20多個來回,他們在堤壩上留下的汗水,換來了附近國道的順利暢通和身後自然村500餘戶村民的安心卧榻;35名官兵在漫過小腿的洪水中,堅守住了4座涵洞,身後兩個自然村和十多家大型企業得以安存;56雙警惕的眼神始終緊盯洪魔,只要它膽敢肆虐張狂,誓必讓它知道我火箭軍的威嚴所在;22名各要素保障人員,堅守在各自崗位,始終保持戰鬥衝鋒的姿態從未改變!



蘭溪告急,第72集團軍某旅官兵星夜增援。全旅出動兵力上千人,累計築壘沙袋103000餘個,封堵管涌7處,填堵涵洞6個,加固堤壩2000餘米,參與蘭江支流梅溪缺口搶險救災。


而這一刻,他們在睡覺,我們卻為之淚目!

6、戰士馬國軍的一雙手



「95後」小鮮肉入伍來到阿里高原已有一年多。仔細看他的那一雙手,十片指甲無一例外出現了凹陷、變形,凹陷的地方甚至可以盛上一滴水。馬國軍說,剛來時,握筆、握槍,指甲都會隱隱作痛,現在已經好多了。


被成為「生命禁區」的阿里高原,因高寒缺氧,戍邊守防的官兵的指甲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凹陷、變形的情形。即使邊防一線各項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惡劣的氣候環境依然透支著官兵的身體。


7、抗震救災行動中的「最美逆行」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貝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發生後,西部戰區聯指中心立即啟動抗震救災應急響應機制,就近部隊立即展開抗震救災,爭奪救援黃金72小時,與死神展開賽跑。官兵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不顧餘震和次生災害,衝鋒到災情最嚴重的現場,搶救受傷、被困群眾。


8、八一勳章獲得者


英雄試飛員李中華


2017年9月30日,中國空軍試飛員李中華走進央視欄目《開講啦》,作為本期演講者,他向人們展示了鮮為人知的試飛員經歷,以及他對這份事業的認知與熱愛。他是中國目前大氣層內飛得最快的一名飛行員,擁有讓死神望而卻步的速度。他職業生涯經歷了3150個小時的飛行、5次特大險情、15次重大險情、20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從來沒有報廢過一個科研架次。



9、手撕玻璃救人的「兵哥哥」



2017年11月29日,是海軍機關警衛營中士馬駿東休假的最後一天。當天下午1點左右,馬駿東乘坐父親的車趕往高鐵保定東站,準備返回部隊。行至安新縣白洋淀新大橋南側路段時,馬駿東和父親看到對面車道駛來一輛白色豐田轎車,失去控制側翻到了路邊。見此情景,馬駿東和父親立即將車停了下來,迅速奔向事發地點。現場情況十分危急,為了儘快救出車內受傷群眾,他搬起道路中間的石塊砸向玻璃,在前擋風玻璃被砸出破洞後,他用盡全力把天窗裂開的玻璃撕了下來,救出了車內兩名傷者。



10、執行25000次任務0失誤


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2017年11月19日央視《挑戰不可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兩個一百步」挑戰。國旗護衛隊的 36 名武警官兵,他們要挑戰的是通過 100 步正步加 100 步齊步,分毫不差地走到升國旗的指定位置。要知道,在這次特殊的升旗儀式之前,他們執行了25000次升降旗,從未有半點失誤。不過,這項挑戰要求 36 名隊員每一步都達到 75 厘米的步幅,行進路線中的三個轉彎處,還必須調整合理的步幅和角度。最後,國旗護衛隊配合得天衣無縫,完美地完成了挑戰,再次展開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



國旗護衛隊指導員彭凱介紹,國旗護衛隊戰士都是每年從上萬名新兵當中挑選出來的。無論是從身高、形象、動作都是萬里挑一。經過半年的訓練考核之後才能擔負天安門廣場的國旗升降和警衛任務。在半年的時間內主要進行齊步、正步、操槍這些護衛隊升旗的專業動作。一天走齊步、踢正步的數量就是兩萬五千步,用戰士的話說就是「一天一個兩萬五,兩年一個新長征」。



」一日護衛國旗,終生無上光榮。」他們視國旗重於泰山,他們護衛國旗重於生命。寒來暑往,風霜雨雪,他們在單調中重複,在平凡中堅持,用整齊劃一的步伐和嚴謹精準的動作展示了中國和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


要說中國軍人感人的那些人那些事,


每個人都可以列舉很多很多......


因為這是一個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群體,


這是一個「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群體!


這就是,


新時代的中國軍人!


千言萬語,


匯成一句話:


祖國,我是你的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營里的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世界沒變中國變了, 美國轟炸敘利亞, 弱國無外交再次警示中國人!
解放軍哪兒都能睡? 看完真相卻讓人說不出話來

TAG:軍營里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