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童年時期,給我們留下主要刻錄的事件有:早期分離、偏愛、被羞辱、被欺負、父母關係不好(爭吵、離婚)、苛刻的父母、家庭暴力、物質匱乏(某些需求不能滿足)等,這些創傷性的刻錄,被內化到我們內在小孩的情感和行為模式里。

長大成人之後,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它就會被投射出來。下面這些故事,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童年的刻錄,是怎樣投射到親子關係中的。不同的刻錄,又會內化出怎樣的內在小孩情感和行為模式,或許你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早期分離

早早媽媽是 職場女強人,經常加班、出差,奶奶和爸爸幾乎承擔了所有的養育工作。

說實話,早早媽媽並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懷孕時她就讀了很多育兒書,雖然一上班就給寶寶斷了母乳,也從來不下廚給寶寶做飯,但是她會按照營養指南,給孩子訂立菜譜,讓家人去做。對於孩子的教育,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還常常因此與奶奶發生爭執。

早早1歲半的某一天晚上,媽媽回家後想哄她睡覺,可是早早不肯,一定要奶奶哄睡,媽媽也不知道怎麼了,一種無明的火氣躥出來,固執地偏要讓孩子跟自己睡,早早大哭,奶奶和爸爸來勸,反而讓媽媽的怒氣升級。

孩子跟自己的疏離讓早早媽媽又傷心又自責,她辭掉了工作,決定陪伴孩子。但是,很快新的問題出現了,她發現,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特別沒有耐心。照顧孩子時,沒什麼經驗的她常常顯得笨手笨腳,看到奶奶、爸爸給她收拾殘局,她覺得自己像個笨蛋。有時,她覺得家裡人多、亂糟糟的,心裡更加煩悶。慢慢地,她開始覺得孩子佔用了她所有的時間,沒法去健身、美容、購物,她覺得自己的生活都被擾亂了。

一天,老同事邀她一起吃飯、K歌,離開孩子和家,回到熟悉的團隊,她感覺自己又滿血復活了。她覺得自己不適合全職,因為她是個事業型的女性。於是,她又重返職場,繼續過去那種跟孩子聚少離多的生活,當然,也繼續為陪不了孩子而自責。

背後的解讀:

早早的媽媽一出生就被送到姥姥家,直到6歲才回到父母身邊。就是說,她的童年經歷過兩次早期分離,一次是離開媽媽,另一次是離開童年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她最初的依戀對象——姥姥。早期分離會給我們帶來被拋棄、不被重視、得不到認可的感覺。

● 為了獲得價值感,早早媽媽學習、工作都一直拔尖,藉此獲得別人的認可。

● 當自己的育兒理念不被奶奶接受,當孩子不願意讓她哄睡,當爸爸幫她收拾殘局的時候,早早媽媽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質疑,自己被輕視。

● 早年自己媽媽在家庭中的缺席,被內化到了早早媽媽內在小孩的情感和行為模式里,她習慣家裡沒有媽媽,所以,她上班很少回家的狀態,讓她感覺熟悉、安全,一旦打破了這個模式,回到家裡與孩子、家人朝夕相對,她就會感覺不安。

● 早期分離,讓早早媽媽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拋棄」自己,她自責的模式從那時就開始了。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家庭暴力

童童的爸爸脾氣有些急,看到童童淘氣,常常會忍不住發火,大吼大叫不說,有時還會動手。這天,童童又趁爸爸不注意,爬上小區的假山,一不小心絆倒了,磕了下巴,哇哇大哭。爸爸見狀奔過來,看到這情形,沒有上前去安慰,反而是心中怒火升騰,伸腿就踢了童童一腳,結果小傢伙哭得更凶了。

事後,童童爸爸非常自責,不停地問孩子,爸爸踢疼了嗎?童童的回應很漠然,這又讓爸爸傷心,不知所措。

背後的解讀:

童童爸爸就是從小被自己的父母打大的。家庭暴力會讓我們感覺恐懼、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

● 童童爸爸的父母之所以會用暴力解決問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用更溫和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因此,也就不可能教會童童爸爸如何應對憤怒,所以,童童爸爸延續了自己父母的解決方式—使用暴力。

● 童年挨打時,童童爸爸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這種自責在對孩子施暴後,又被投射出來。

● 打孩子是否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分兩種情況:在對孩子實施暴力時,如果父母已經帶著情緒,那對孩子的傷害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會更為嚴重。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出於安危考慮,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例如,小孩伸手去碰電插頭,媽媽著急阻止,打了孩子的手,這種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多傷害。童童爸爸踢孩子的時候,已經帶著情緒—你看你不聽話,結果發生這種事兒!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物質匱乏

心兒媽媽很喜歡給心兒買各種漂亮衣服,很多衣服來不及穿就小了。節儉的婆婆對此是有看法的,但礙於面子沒直說,只是每次收拾柜子的時候,會感嘆兩句:「唉!衣服新新的就穿不下了,真可惜!」心兒媽媽聽到,總是很不屑。雖然她喜歡給心兒買東西,但給自己買東西還是很節儉的。結婚紀念日時,心兒爸爸給心兒媽媽買了一件羊絨大衣,媽媽一方面很感動,一方面感嘆太貴了,婆婆在一邊聽見,說:「就是,你們就是喜歡亂花錢。」這句話,突然讓心兒媽媽情緒爆發,跟婆婆大吵了一架,還委屈地哭了很久。

背後的解讀:

心兒媽媽的父母是非常節儉的,很少給女兒買新衣服,都是撿親戚的舊衣服穿。童年某些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會讓我們感覺自己不配擁有,但又會模仿或反叛父母節儉律己的模式。

● 在對待心兒的態度上,心兒媽媽一改父母的節儉模式,反叛地大肆為女兒花錢,其實也是一種補償心理。

● 心兒媽媽對待自己依然是父母的模式,所以,收到羊絨大衣,既高興又忐忑,覺得太貴,覺得自己不配擁有。但是,當婆婆指出大衣太貴的時候,觸動了她內心裡那個委屈的小孩——為什麼我不配擁有好衣服,為什麼我只能穿別人穿剩的衣服?其中隱藏著當年深深的自卑情緒,還有得不到父母寵愛的憤怒。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偏愛

茵茵媽媽可以說是個完美的女人,工作出色,家裡照顧得井井有條,她很會安排時間,所以事業和家庭能夠兼顧。

每年的春節,茵茵的奶奶和姑姑一家都會到茵茵家來住一段時間,其間所有的家務都是茵茵媽媽一手操辦,奶奶對這個兒媳婦也很滿意,因為她不僅能把兒子、孫女照顧得很好,嘴還很甜,很討老太太的歡心。

但是,茵茵媽媽內心裡有點小遺憾,那就是茵茵是個女孩,而小姑生了個男孩,雖然公婆都沒說什麼,但茵茵媽媽總覺得心裡不太舒服。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圓飯,大家聊著聊著就說起了小姑家的男孩,男孩已經上小學了,學習成績非常好,小姑說起來滿臉的驕傲,茵茵奶奶更是自豪得不得了。茵茵媽媽聽著覺得有點不自在。席間話鋒一轉,又說起了茵茵,小姑說,茵茵也很活潑聰明,將來學習成績肯定好。奶奶卻說,這孩子太活潑了,坐不住,不過,女孩無所謂,茵茵長得像媽媽,好看,這就夠了。正說著,淘氣的茵茵去夠爸爸的杯子,一不小心碰翻了,灑了一桌子飲料……本來就心裡不舒服的茵茵媽媽,抑制不住怒火,大聲地指責茵

茵。看到平時溫和的媽媽突然發脾氣,茵茵嚇壞了,大哭起來。奶奶看到孩子大節日里哭,有點不高興,委婉地責怪了媽媽幾句,茵茵媽媽終於控制不住情緒,跟著孩子一起哭了起來。

背後的解讀:

茵茵媽媽有一個弟弟,在她那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里,弟弟幾乎包攬了父母全部的愛。父母偏愛兄弟姐妹,會讓我們感覺被輕視、價值感低、自卑、自我批判。

● 即使我們不喜歡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也會在無意識中將他們的模式內化。所以,如果父母重男輕女,我們自己做父母之後,也會無意識地有這種傾向。茵茵媽媽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才會對生了個女孩耿耿於懷。

● 因為父母偏愛弟弟,為了贏得父母的重視,像茵茵媽媽這樣不受偏愛的子女,會想方設法博取父母的歡心,可能是學習優秀,比過弟弟;也可能是成為父母的幫手,承擔家務討得父母的喜歡。茵茵媽媽儘可能讓自己完美,好在父母心裡佔據一席之地。這種模式在結婚後也不會改變,所以,她在婆家也會表現得盡善盡美。

● 當婆婆說女孩只要漂亮就行,重男輕女的思想觸動了媽媽內心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於是,多年積壓的情緒爆發了出來。但是,習慣了討好別人的她,無法將情緒宣洩在其他成人身上,只能發泄在最柔弱的女兒身上。她知道這不對,於是自責的情緒也一起泛濫出來。

我們的情緒反應和習慣,正是內在小孩直接的表達方式。如果受到冷落,他便會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反應,這種反應通常是衝動的、不成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這樣,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需要你的關注。

在抑鬱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毫無希望。在焦慮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厄運即將來臨。在害羞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在孤獨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他備受冷落,無人關心。在自大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他曾經被某個重要的人壓制、批評、低估。在上癮的人心裡,一定有個內在小孩,他想藉助自己的癖好,逃離孤獨和傷痛。— 白大衛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苛責的父母

晨晨所在的幼兒園下周有開放日,小朋友們要給爸爸媽媽表演一幕小話劇,晨晨扮演一隻小鳥,有六句台詞。這是寶寶第一次表演,晨晨媽媽非常重視,周末一起床,就開始督促晨晨背台詞。晨晨一邊背,媽媽一邊指導,這裡要這麼說,那裡要聲音大一點。上午,晨晨表現得很好,晚上,媽媽讓他複習一遍時,發現他不僅忘詞兒,之前教他的語氣也不記得了。

媽媽要求晨晨重背,但也許是困了,晨晨總背不好。媽媽有點急躁,語氣也生硬起來,晨晨又困又委屈,抽抽搭搭地哭起來,媽媽生氣地離開了房間,晨晨哭著哭著睡著了。

媽媽還在生悶氣,她想起老師、鄰居都說晨晨太內向,想起明天晨晨表演會背不上來台詞,想起其他的家長會對晨晨指指點點,會恥笑自己這個當媽媽的,就焦慮得失眠了。

背後的解讀:

晨晨的姥姥姥爺都是很嚴厲的人,晨晨媽媽從小就在苛責的環境里長大,沒有讚美,只有批評。苛責的父母,會讓我們感覺沒有自信、容易焦慮、喜歡自責,會用同樣嚴苛的態度對待自己。

● 所謂苛求,是指父母期待的與我們的實際能力不相應。過分地苛責,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逐漸喪失自信。晨晨媽媽自己就是這樣的,所以她對六句台詞非常在意,她的自信心完全來自別人的評價。因此,想到孩子背不出台詞,別的家長會笑話或給孩子負面評價,她就倍感焦慮。

● 父母苛責地對待我們,批評我們,我們就會吸收他們的行為模式,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斷地批評自己。

● 同樣,我們還會以苛責的方式對待孩子,於是,孩子就會重蹈覆轍,失去自信和活力。

這6件事比你「打罵」孩子,傷孩子更深,家長們都該深刻反思!


刻錄關鍵詞:父母爭吵

佳佳的父母最近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家務事爭吵,媽媽覺得爸爸不顧家,爸爸覺得媽媽太挑剔,每次吵一會兒,佳佳爸爸就會摔門出去,想要遠離是非。這天家裡又吵起來,爸爸正要躲出去,佳佳突然淚眼婆娑地問他:「爸爸,你不要我和媽媽了嗎?」一句話讓爸爸又驚訝又難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背後的解讀:

佳佳的爸爸也有一對愛爭吵的父母。父母爭吵時,無論有沒有把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都已經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刻錄。

●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切,父母婚姻狀態不穩定,會令孩子沒有安全感。

● 父母爭吵,孩子會覺得左右為難,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愛是一樣多的,讓他選擇站在哪一邊,都會產生對另一方的內疚。

● 與妻子的爭吵,觸動了佳佳爸爸的內在小孩,他想要躲開這種熟悉又讓人心碎的場景,但殊不知,他的行為已經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傷害。


擴展閱讀:

13個超暖心的瞬間,寶寶出現這些行為,說明他真的很愛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