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語錄》君子不器音頻

《孔子的語錄》君子不器音頻

《孔子的語錄》

《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首創「語錄體」,記言為主,敘事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合《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篇、492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

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取得天下的宰相趙普的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很能說明《論語》的地位和影響,這裡面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足見《論語》不僅是君子修身養性的典籍,也有其經世致用的實用價值。

《為政第二》

《三字經》有云: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這二十篇內容平均,並沒有固定的主題,至於每篇的題目,則是來自這一篇第一章除去「子曰」的第一個詞,就好比「為政」就來自「為政以德」。

關注「呂夫子」公眾號,「經史子集蒙」盡在掌握

2.1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北辰:北極星|

共:「共」通「拱」,拱衛|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段意

此章是說,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2.2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三百:即儒家經典中的《詩經》|

蔽:概括、囊括|

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是說國君除此之外不考慮其他,引申為思想堅定、純正|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段意

此章是孔子對《詩》思想內容的評價,同時也體現了孔子衡量文藝作品的標準。

2.3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通「導」,引導,教導|

政:行政手段|齊:規範整治|

刑:刑法法律|格:親近服從|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段意

孔子認為,單用政令、刑法來治民雖然有效,但並非完美,應該以道德教育來貫穿始終。

2.4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連接整數和零數|

立:自立|

天命: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耳順:對任何話都不介意的狀態|

從:放縱|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段意

此章是孔子自述修身的進程。孔子認為,必須經過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才能達到修養的最高境界。

2.5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仲孫何忌,魯國大夫|

樊遲:齊國人|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段意

此章是說,孝的精髓是合乎禮。

2.6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武是死後的謚號|

其:人稱代詞,指代父母|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段意

此章揭示了孝行最起碼的要求。

2.7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àng),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吳國人,姓言,名偃,子游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擅長文學|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段意

此章說,孝以恭敬為本。

關注「呂夫子」公眾號,「經史子集蒙」盡在掌握

2.8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是以為孝乎?」

色難:子女侍奉父母時容色很難|

饌:吃喝,享用|

曾:乃|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段意

此章與上一章的基本意思相同,在表情上順從父母的意願,也是恭敬的具體表現。

2.9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回:顏回,魯國人|

退而省其私:孔子觀察顏回回家後的作為|

譯文

孔子說:「我和顏回言談終日,他無所問難如同愚人。他回去後,我觀察他獨處時的作為,也都能發揚所說的道理,顏回不愚蠢啊!」

段意

此章是孔子讚美顏回的學習態度。

2.10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以:作為|

由:途徑,經歷|

廋:隱瞞|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段意

此章是說觀察人的方法。

2.11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溫習|

新: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段意

孔子認為,已經學得的知識必須經常溫習、整理,同時不能忽視學習新知識。這一章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

2.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皿。器皿都有專門的用途,喻指專門的人才,特定的才能|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段意

在儒家學說中,君子是一種比較完美的道德要求。孔子和他的學生經常探討君子的標準、內涵以及作為君子的種種表現。在這一章中,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兼備各種才能,其用不拘一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呂夫子 的精彩文章:

4月5日·清明音頻

TAG:呂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