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詩,讓古詩為你的文章點睛
中國古詩,是經歷了幾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是中國文化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如何培養學生讓古詩詞成為文章點睛?又如何培養學生將華麗的古詩換成自己作文中最耀眼的一顆星?
學林認為,可以培養學生從讀詩、簡析詩歌等方面入手。
1
【讀詩】
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
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水船。
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簡析】
詩人開頭的一句「今朝臘月春意動」,從「臘月」中看出「春意動」,這與千年之後英倫詩人雪萊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有異曲同工之妙。
能在寒冬看出春天的影子,源於詩人的一雙見微知著的慧眼,更源於詩人那顆嚮往美好未來的憧憬之心。
【主題】
憧憬未來;見微知著;永不絕望等。
【運用】
真的,就連野遊,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剛剛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無邊的春色。
那麼,對於生活呢,在人生道路上,在奮鬥歷程中,總會有陰霾、霜雪,但是,儘管朔氣如磐,時間卻沒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臘月春意動」,這是詩意,也是萬古不滅的規律。而正當風雪彌天的時刻,誰能在胸懷深處尋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心世界。
心裡有一個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誰內心的春光與大地上第一抹草色連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邁得再大些。這樣的步子,每一落地,都會鏗鏘作響。路旁的花蕾呢,也將應聲怒放。
2
【讀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
【簡析】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復返;人生苦短,看朝暮之間青絲成白雪。
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回的悲劇,能夠解憂的唯有美酒珍饈——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
表面是在感喟人生易老,實則是在慨嘆懷才不遇。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的性格。
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然而這種及時行樂,不過是一種表象。
詩人此時並無得意,有的只是失望與憤慨,但他不會因此消沉。
於是詩人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自我,肯定人生。詩歌大開大合,極其豪壯。
【主題】
時光易逝;積極樂觀;相信未來等。
【運用】
正所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流年似水,光陰如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南京城初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3
【讀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
【簡析】
這是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中的情趣。
詩人在勞作之餘,在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掩映山嵐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
全詩情味雋永,情趣理趣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流露的情趣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揭示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主題】
親近自然;追求心靜;遠離喧囂等。
【運用】
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
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里去尋求,只要內心清凈,隨便在市廛里,陋巷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游。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TAG:學林中小學試題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