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尋大師的足印——寫在《大青衣——黃孝慈傳》首發之際

追尋大師的足印——寫在《大青衣——黃孝慈傳》首發之際

追尋大師的足印

——寫在《大青衣——黃孝慈傳》首發之際

徐良文

2018年5月23日下午,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聯舉辦《大青衣——黃孝慈傳》首發式,場面宏大,令我感動。此前,著名劇作家、文聯劉旭東主席發來信息邀我在首發式上發個言。說些什麼呢?一年的寫作經歷在眼前閃現,我忽然覺得,這一年收穫不小。

首先想說的是,《大青衣——黃孝慈傳》是一本凝聚著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大家共同心血的一本書。為了這本傳記的誕生,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相關領導親自參與組織、策劃;省文聯藝術部、省演藝集團老乾辦、省京劇院相關負責同志積極支持,為採訪提供了諸多方便;黃孝慈的親屬、朋友、同事、弟子、粉絲等在百忙中接受採訪,提供了諸多素材;更令我感動的是在初稿完成後,組織單位的領導和出版各方又給與了足夠的關心,譬如省委老領導顧浩書記看完初稿後,給我寫來5頁紙的審讀意見,並2次約我面談,豐富素材,完善書稿;省文聯劉旭東主席更是反覆審讀了好幾遍,發現問題後即使在晚間還給我打電話,談自己的想法;省京劇院老院長高舜英特地從外地趕回南京,把一些有疑問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併當面給我以說明;出版社的同志在版式、封面、包括書名上反覆徵求各方意見,力求做成精品。我想,這些都是黃孝慈老師生前的人格魅力影響所在,也是我努力寫好這本傳記的動力源泉。

說實話,在去年4月底,我正式接下采寫《黃孝慈傳》的任務時,還是有些忐忑的。黃老師是兩屆梅花獎得主,江蘇京劇界的旗幟,我並非京劇專業人士,之前對京劇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年輕時的八個樣板戲上,一個京劇盲來寫京劇藝術家,能寫好嗎?

正式採訪前,我曾拚命在腦海里搜尋黃老師的形象。我第一次見到黃老師是在2009年5月,當時,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組織了一次省內文藝家赴四川綿竹市江蘇對口支援單位的文藝慰問活動。我是作家代表,黃老師是團中最年長的團員。那年她已經66歲,可是在台上演出一絲不苟,一招一式,活力四射,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後又看過她幾次演出,都是社會公益活動,一次是在長江路南京人民大會堂,還有一次是在南京博物院的小劇場。我的印象中,凡是省里重大的社會性的公益活動都有黃老師的身影。她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不貪錢財,熱心公益,這些點滴回憶,更增加了我對她的敬重。帶著這份敬重,我走進江蘇京劇院,去找尋有關黃孝慈的點點滴滴。

進入京劇院的排練場,我被震撼了!我沒有想到,在21世紀的今天,在好萊塢大片肆虐,在港台日韓流行音樂和電視劇不斷衝擊下的中國文藝界,竟然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拿著微薄的收入,面對粉絲流失的落寞,不忘初心地堅守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後一塊戲劇陣地!時值炎炎夏日,他們在沒有空調的練功房劈叉壓腿,練聲吊嗓,汗濕衣衫,毫不在意……黃孝慈老師生前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是他們的帶頭大姐,奮進前行的領路人。正是這群不計名利得失,執著於京劇國粹的堅守者,撐起了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脊樑!

我走進他們中間,在和他們的交談中,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描述著屬於他們心中的黃孝慈,人們談起她,都說她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好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品格謙遜的人,一個純粹的人。當這些不同色彩的黃孝慈彙集於一身的時候,黃孝慈的形象在我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豐滿起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她是一個為京劇而生的人。正如她在扎記中所寫的那樣: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這件事我是用心、用我的忠誠去做的,那就是愛京劇、學京劇、演京劇、傳承京劇。我視京劇為生命。

的確如此,從她入職江蘇京劇院起,數十年如一日,忠誠於黨的文藝事業,腳踏實地的在京劇園地里辛勤耕耘,她心無旁騖,忠貞不二,堅持、堅守著這張中國的藝術名片,為它增輝,為它增色,為它付出,為它奉獻,因而對她來說,「時代楷模」是實至名歸。

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和黃老師同時期有一大批優秀的京劇演員,可能最初,黃老師並不是特別突出的那一個,為什麼她後來居上,大器晚成?我想,原因就是她對自己熱愛的京劇事業的不離不棄、執著堅守。

最近流行一個段子,說是出自同一座山上的兩塊石頭,一塊做了台階,一塊做了石佛。做台階的石頭很不服氣,問石佛:我們出自同一座山上,質地沒什麼不同,為什麼你被人敬仰,我卻被人踩踏?石佛回答:因為你只被割了四刀,我卻經受了千刀萬刀。

社教時,黃孝慈沒有放棄;文革時,她也沒有放棄;落寂時,她更沒有放棄,不管是順境、逆境、困境,她的人生目標沒有改變和動搖。在如何對待京劇上,她是一個純粹的人,她是把京劇作為她人生的終極目標來追求的。在她的世界裡,除了京劇別無其它。所以,她能在45歲時,去選擇挑戰一個16歲的青春少女,憑藉菱姐的創造性表演,一度梅開。在她55歲時,已經是職業生涯中車到碼頭人到站的尷尬年齡,她卻選擇挑戰一個更高的難度,憑藉「虎妞」完成了另一個不可能,摘得二度梅。退休是她人生的再一次選擇,她毅然選擇了傳承、傳播京劇。

我曾問黃孝慈的大弟子高飛,黃老師什麼時候退休的?她回答:在她印象中,師父好像從沒有退休過。黃老師捨棄一切個人的慾望,把她最初從事的職業化為了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化為了窮盡一生的追求,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畢生的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所以,她才能夠在燦爛的京劇星空中脫穎而出,成為最亮的那一顆!

《大青衣——黃孝慈傳》出版後,我聽到了家屬、組織單位許多感謝的話,這讓我著實有些惶恐。其實,我應該感謝組織者和家屬,是你們給了我一次接近大師的機會,讓我在追尋一名傑出京劇人的崇高與奉獻、執著與奮進中,也提升了自我的境界;更在梅花獎藝術家的唱念做打、一顰一笑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國京劇的無窮魅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因為有黃孝慈這樣一批藝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京劇人的責任擔當和執著堅守,我們古老的京劇藝術才能夠不斷推陳出新,閃耀出時代的光彩!

作者簡介

徐良文,山東青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京鐘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發表《魯冠球傳》《5.12,考問中國》《富豪大戰》《左手拈花》《落英祭》等十多部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其中《許世友傳》獲全國黨史人物優秀研究獎,《女子監獄紀實》獲司法部金劍獎。《紅禍》被《南方日報》連載和多家網站轉載。劇本《將軍志》獲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鐘山文學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京鐘山文學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