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稀老人十年自費踏訪「金兀朮運糧河」:發現沉船和小米

古稀老人十年自費踏訪「金兀朮運糧河」:發現沉船和小米

那正俊在野外踏查。

運糧河示意圖。

生活報5月27日訊 在哈爾濱的西南部,流淌著一條蜿蜒近百公里的河流,雨水豐潤時,河岸兩側蘆葦搖曳,荷塘間,偶有幾隻野鴨鳧水而過——它就是傳說中九百多年前曾驚濤拍岸、簇擁著金戈鐵馬的「金兀朮運糧河」。此河又被當地人稱為「葦塘溝」,亦稱「庫扎河」、「褲衩河」。

哈爾濱市雙城區幸福鄉幸福村有位77歲的老人,名叫那正俊,他歷時十年,自籌資金,幾乎走遍了運糧河流經的所有區域,印證了「金兀朮運糧河」不只是一個傳說,而是一條被人遺忘了近千年,經人工疏通的松花江水道連接金上京城的運河。他像個「草根哥倫布」,以雙腳作犁,揭開了掩埋在家鄉泥土中的千年古河的神秘面紗,給後人留下了一段金史傳奇……

探源初衷:

到底有沒有「金兀朮運糧河」?

那正俊1941年生於遼寧,上世紀70年代初遷居到雙城,曾在幸福鄉敬老院工作。敬老院北面有條水溝,在雙城、阿城等地民間,早就流傳著一種說法:這條水溝是金代開鑿的人工運河——金兀朮運糧河。但這只是個傳說,並沒有文字記載。

「每天我到小河邊走走,望著它,想像當年船隻如梭的情景,很想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如今,回想起自己探源古河的初衷,老人依然興緻勃勃。從2003年起,他開始踏查運糧河,從道里區太平鎮松花江的抱馬川到阿城區阿什河邊的舍利屯,他花十年時間跑遍了五常市、雙城區、阿城區、平房區、南崗區、道里區等6個地區12個鄉鎮的上百個村屯,行程累計數千公里。

那正俊說,自己踏訪「金兀朮運糧河」不但想證實它的存在,還要踏查它的位置和流向,「我其實就是想弄清楚這些東西,給官修歷史增加點兒材料。」

十年踏訪:

古河道里發現沉船和小米

那正俊踏查運糧河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十里八村,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草根哥倫布」。

外出踏查時,那正俊騎著破舊的自行車,背著布包,裡面裝著筆和本。沿途都是村屯、公路、水溝、草甸和稻田,往往既沒飯店也沒小旅館。「鄉政府、村委會的長板凳,農戶家的大土炕,村頭的草甸子,我都睡過,沒有飯店,就啃麵包喝礦泉水對付一下。」那正俊告訴記者,常年的野外踏查,讓他適應了這種風餐露宿的生活,有時路遇暴雨,被淋個透心兒涼,就回家養幾天;有時不小心踏進草叢下的深溝,連人帶車摔進去,緩過來再重新找路……

從沿途的地貌特徵,到村民們的口頭傳說,從祖輩的記憶,到各村出土的文物,他把一個個搜集來的信息都記錄在了小本上。「我第一次到雙城新興鄉東光村文家窩堡,發現有人打井打出了木頭。」這一收穫讓老人眼前一亮。隨後,他在文家窩堡、金家窩堡等地發現:河道上曾有多處打出木頭,深度都在20米左右,有些木頭上還有綠漆,有的河道發現了沉船,船上竟然有小米。由於老人多年分期、分段反覆細緻地實地踏查,從地下出土文物和整個河槽狀況均能證實,從哈市道里區太平鎮的抱馬川到阿城區阿什河邊的舍利屯,當年確實存在過一條與中美洲巴拿馬運河長度相似的運河。這條運河是在天然河道基礎上人工疏通後形成的,是金代上京初期的一條水運河道,全長80多公里,河床平均寬度在200米以上。雖然經過近千年風沙和雨水沖刷、淤泥填塞,但整個河道至今可辨。

那正俊還從運糧河出土的銀錠發現,這條河道不僅通船隻,而且設有水運管理機構,在運糧河兩岸,初步發現十幾處古村落遺址,說明當年水上運輸的規模很大,至今在運糧河沿線,松山古城、駙馬城等遺存保存較好,這些都可以證明當年運糧河口的重要性。

名字由來:運糧河真與金兀朮有關?

在運糧河南崗區東升滿族村區段,記者看到,此處河水豐沛,河岸兩側有大片濕地。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上游四處源頭無降雨時小河幾乎都呈乾涸狀態,那正俊在踏訪中也證實,如今的運糧河基本都是乾涸的河床,中間偶有涓涓細流,河底淤泥已達20多米深,淤泥底層就是原來運河的河道。

這條運糧河真的與金兀朮有關嗎?金兀朮即完顏宗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是女真族史上的一名卓越的軍事統帥。那正俊在十年的踏訪中也在不斷尋找「金兀朮運糧河」名字的由來,但無人能給出確鑿的證據,都只是道聽途說來的。他翻閱過《哈爾濱市地名詞條彙編》,上面記載:運糧河原名葦塘溝,「金兀朮運糧河」稱謂最早不過清光緒十七年,不晚於民國十四年,來源於俗稱。

十年前,哈市文物管理站也曾對運糧河進行了調查,「根據史料記載,庫扎河(運糧河)開鑿於遼天慶四年(1114年),1114年是金建國前一年,此時正是金滅遼的關鍵時期。開鑿這麼長的運河需要數十萬人,金朝當時不會撥出如此多的人去開鑿運河。另外,運糧河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期,金兀朮只有十六七歲,不太可能負責此方面的軍政事務,運糧河開鑿工作乃至『金兀朮運糧河』之名,在金史中未發現相關記載。」

集結成書:為後人留下一曲「傳世鄉音」

2016年,75歲高齡的那正俊將踏訪材料集結成《金兀朮運糧河探源》一書。

東北地方史專家王禹浪教授高度評價此書:「不僅對雙城歷史建制的沿革,城史紀元、歷史遺迹的發現,充實金源文化的內涵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對哈爾濱市區域旅遊的開發規劃推進,以及區域文明的歷史研究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著名作家趙力稱讚那正俊為鄉幫歷史文化的「苦行者」,他記錄的「口傳歷史」彌補了官修歷史的不足,給後人留下一曲可以傳世的鄉音。

記者了解,雖然那正俊不是土生土長的雙城人,但在那生活了40多年,他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那片土地,在探源運糧河的同時,他還記錄下周邊村屯的傳說故事,如「鮑五爺」「徐跑腿子」「那掌柜」「李奇帽」「趙鐵頭」「歡喜嶺」等地名的來歷,以及對17座金代古城、幸福鄉的老房身地、九眼透龍碑、馬拉火車、帶字石碑、蔡運升老宅等遺址、文化遺存進行踏查,這些「口傳歷史」都被他寫進了書里。

那正俊的女兒那靜曾隨父親一起踏訪過一些村屯和遺迹,拜訪過很多農戶,記錄下大量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她回憶說,自己曾隨父親一起去某村民家調查,由於外出務工家裡沒人,一等就是大半年;有的剛獲得線索想去走訪,對方竟在前一天去世了……「這麼多年,沒有人給父親報銷差旅費,十年下來,家裡的積蓄幾乎都被他花在『考古』上了,他的這份熱情也感染了我。」那靜說。

夢想延續:想要探尋「天鵝湖」起源

「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探尋一下『天鵝湖』的起源。」如今那正俊已經77歲了,聽力越來越差,走路也漸趨遲緩,但他希望還能發揮點兒餘熱。

他認為,哈爾濱被稱為「天鵝項下的珍珠」,不僅是因為黑龍江的版圖形狀像天鵝,哈爾濱位於天鵝項下,他在踏查運糧河的過程中,了解到哈爾濱原本有個「天鵝湖」,這可能是哈爾濱有這個稱謂的原因。那正俊認為,傳說中的「天鵝湖」就是太平湖,他翻閱過不少史書,也調查走訪過,證實位於哈市道里區太平鎮立功村的太平湖周邊原來有大片的草原濕地。從前這裡棲息著大量的天鵝、白鷺、鴛鴦、野鴨等,因為有大量天鵝聚集,附近的居民都稱其為「天鵝湖」。作為哈爾濱市近郊的一處重要濕地,太平湖對哈市的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起著重要的作用。可是近些年,由於人為因素的影響,太平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美。

「哈爾濱是一個美麗時尚的城市,完全配得上『天鵝明珠』的美譽,在歷史的記憶里,這裡不僅有運糧河,還曾有一處『天鵝湖』……」最近,這個隱沒在鄉野的老人,又開始琢磨他的夢想了,在已經看不清字跡的調查記錄本上,他描繪著自己的願望,希望繼續靠雙腳去尋訪歷史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網 的精彩文章:

(一)北斗——中國人自己的導航系統
一大波亂鳴笛車輛被曝光 開車怎樣避免亂鳴笛 這全有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