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風物 | 你所不知道的燕園故事
原標題:燕園風物 | 你所不知道的燕園故事
莫說亞瑟·姆·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如何地讓人嘆為觀止,燕園本身就是一個天然不造作的文物陳列館。漫步在小山丘間,林蔭道上,星星點點但卻古意盎然的文物常常會「路轉溪頭忽現」,校景亭、華表、石麒麟、石屏風、翻尾石魚……它們有的出土於燕園,有的來自於民間,有的還是圓明園舊物。幾經飄零,輾轉至此,拖著一段長長的歷史足跡,負著一層厚厚的文化心結。燕園幸何如之,能遇古物;古物幸之甚矣,得托燕園!
一
翻尾石魚
在未名湖西岸附近的湖中,有一條白色的石魚。它造型奇特,身雕鱗狀花紋、張口朝天,遠遠望去,像是將塔影含在口中。如果不是旁邊立的一塊用以介紹它的漢白玉石碑,你也許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因為不管是在平靜如鏡還是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它都顯得如此之小。但是其精美的工藝和不平凡的經歷使它躋身於未名湖區的重要景觀之列——這就是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原本是一塊未經解剖的璞石,經過巧匠用刀斧精心地磨琢,現在湖中顯露出璀爛的光芒。
據史料記載:翻尾石魚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遺物。在圓明園之一的長春園北部,有一組仿照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樣式設計的建築,俗稱「西洋樓」。這組建築最西面靠南一點的就是「諧奇趣」。「諧奇趣」建於乾隆十二年,它的前面是一個圓形的大噴水池,周圍有雕刻精美的四隻羊和十隻鷹,嘴裡日夜不停地向池中噴水。翻尾石魚就是這個噴水池裡的裝飾物,用黃褐色細石精雕而成。魚身長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魚肚寬90厘米,上部魚嘴寬42厘米,屬於西洋石刻藝術。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圓明園在19世紀後半期慘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焚燒、劫掠,淪為廢墟,珍貴文物流失殆盡,翻尾石魚也被變賣,後來被朗潤園的主人載濤買下運到朗潤園。根據《平西報》(《燕京新聞》前身)記載,石魚在朗潤園裡放置多年。燕京大學1930級學生畢業時,為了表達赤子之心和愛國熱情以及對母校的深情,將此石魚買來送給母校,從此翻尾石魚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今天,也許多數人見到它僅僅會把它當做一個藝術品來欣賞。不錯,在它身上的確凝聚著先輩們在石刻藝術方面的巨大成就,可謂巧奪天工。但我們感受人類文明之偉大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歷史曾經給中華民族所帶來的苦難。在石魚的背後有酸甜苦辣。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石魚也慘遭不幸,被悍然推入水中,等到粉碎「四人幫」以後,北大加快了校園建設,許多失修的建築重新得到了修葺和整理。1981年夏天,抽幹了湖水,石魚終於重見天日,遺憾的是石魚的尾部和嘴部都斷掉了。校方想方設法按照原樣進行修補,才勉強使這一文物得以保護。
在那個不平靜的年代裡,一塊被刻成魚形的石頭也要經歷如此多的曲折,魚若能言,但是,它一定會一遍遍地向身邊的遊人複述歷史的悲涼。而我們這些有血有肉、能說會想的人,更要替它記住那段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面對現實,開拓未來。
(文/高磊)
二
未名湖石舫
在未名湖湖心島的東側,有一個偌大的永遠不沉的石船,俗稱「不系舟」,這就是燕園一處著名的景觀——「石舫」。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北京的圓明園和頤和園中都有這樣一個石舫。未名湖、圓明園和頤和園這三處的石舫在中國近代遭遇了同樣的厄運: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頤和園和淑春園也被殃及,三處的石舫均被燒得只剩下了基座。我們今天在頤和園能夠看到的那個叫「清晏舫」的石舫,是在1893年由慈禧太后命人重修過的,在船體上仿建起西洋式艙樓,並在船兩側添建了兩個西洋火輪船式的機輪。通過「清晏舫」石舫,我們可以想像未名湖石舫當年曾擁有的奢華。
未名湖的石舫不同於圓明園和頤和園石舫的重要一點,是它並非皇家所建。而是乾隆皇帝寵臣、中國歷史上的「貪污之王」和珅的遺物。
和珅(1750-1799),鈕祜祿氏,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他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踏上仕途,承襲祖上傳下來的三等輕車都尉職。到乾隆四十年(1775)被擢為乾清門御前侍衛兼副都統,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據說他第一次親眼見到乾隆皇帝,就以「奏答甚合上意」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開始了飛黃騰達仕途升遷。由護衛擢部侍郎兼軍機大臣,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嘉勇公,成為乾隆皇帝的心腹寵臣。乾隆對他信任備至,為其長子賜名豐紳殷德,並指為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之駙馬。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把與圓明園最近的淑春園賞給和珅。和珅便在此大興土木,把該園周圍原來的稻田、水池擴大成湖泊,並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島亭,建成了一處大的園林風景。園中有一較大的湖泊(即今未名湖),水中有一石舫。石舫乃仿頤和園之「清宴舫」而建,整個與皇家園林毫無二致。該石舫的建造,完全是和珅自己的決定。乾隆二十年(1755),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建造了一個石舫(原是中式艙樓),和珅看後極為羨慕,便在淑春園的未名湖邊也仿建了一個。這在封建王朝就是「逾制」,有殺頭之罪,和珅膽敢如此,完全是有恃無恐。
乾隆皇帝很看重和珅的理財能力,卻不料他也有驚人的斂財本領和野心。乾隆晚年,對和珅更是放任,和珅位列群臣之首,連嘉慶皇帝也不敢動他。直到1799年乾隆皇帝病逝,嘉慶皇帝才得以迅即起用劉墉、朱珪等老臣,將和珅革職抄家,羅列其二十大罪狀,「加恩令其自盡」。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從中可見和珅貪污受賄之巨。
在上諭的二十大罪狀中,第十三條為「昨將和珅家產查抄,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竟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可見,石舫一類的東西在封建時代也絕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和珅是個例外,也因此獲罪。和珅之後,他的花園被嘉慶皇帝賞賜給了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他的兒子因為攀上了皇親,卻可以名正言順地享用這些「僭侈逾制」之物了。
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賢親王在遊覽淑春園後曾為石舫賦詩一首:
石 舫
余概模糊辨,軒楹慨劫灰。竟成填海物,不是濟川材。
渭水曾推轂,嚴陵尚釣台。臨流一憑弔,蛩語動篙萊。
今天,這個石舫靜靜地躺在未名湖中,與它周圍的諸多景物相映成趣,成為北京大學校園一景。學子和遊人們都很喜歡在石舫上面走走,也許是想體會古人在石舫上賞景的感覺,也許是想得到體會一種永不沉默的希望……石舫不僅記載著200多來歷史變遷。記載著1799年「貪污之王」和紳的垮台,記載著1860年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記載著百年來燕園的發展。石舫還記載著一屆屆學子們或快樂或憂傷的故事,記載著他們青春年少時的笑臉,記載著他們豪雲壯志的夢想。每年夏天石舫送畢業生時,當「燕園情」唱響時,他們就要走出燕園,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譜寫自己的輝煌。
(文/高磊)
三
日 晷
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與外文樓之間有一漢白玉日晷。高近3米,由大底座、碑身和日晷組成。碑身從北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刻著篆字碑文。東西南北四面的碑文分別為:「近取諸物」「遠取諸身」「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這都反映了中國古人的天文、哲學觀念。碑身以上為日晷,由底座和晷盤及晷針組成。
這座日晷原位於老北大二院荷花池中央,20世紀80年代後期移放到現賽萬提斯像東側草坪內,1992年園林科在賽克勒博物館建成後移到此處,並恢復了晷盤與晷針,以期與博物館在內容、氣勢上形成一種和諧的旋律。除晷針受損外,一切完好,與外文樓西南角另外一個赤道式的日晷相比,這個日晷可算曆經滄桑而近似完璧了
日晷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擺放角度、使用地區的不同,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種,應用範圍也不盡相同。燕園中這座日晷為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見的,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赤道式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但晷盤是木製的。後世改用石質晷盤,金屬晷針。北京故宮等處保存的都是清代製造的石質赤道式日晷。這種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盤中央穿有一根垂直於盤面的晷針,它的方向指向天北極。赤道式日晷的晷盤平行於地球赤道平面,而晷針則平行於地軸。晷針與地平面所形成的夾角等於北京的緯度。
晷盤的盤面兩面均有刻度,面向真北方向的盤面上按序列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文字的時刻標誌,並相應刻有24條刻線,每個時刻文字分兩格,代表2小時,即古人通常所謂「一個時辰」了,每1個小格則相應代表1小時,總計24小時。面向真北方向的文字刻度是按順時針順序依次排列。面向南方的刻度文字則是按逆時針順序依次排列的。這種順、逆時針排列的確定是按人體面向北側盤面後的站立位置劃分的。
由於晷盤兩面(南,北)均有刻度,故在觀察時刻時是按季節劃分為兩段,即春分和秋分。規定春分以後看上面,(指盤面朝真北的那面),秋分以後看下面(指朝南的那面)。這是由於在這兩個季節以後,太陽近地距離不同,這樣就能保證在一年中,盤面上均有充分的陽光照射,以起到鐘錶作用。日晷起作用的基本條件是有陽光照射,在陰天或雨王時是無效的,在晚上也是看不見時刻的,所以日晷確定時間的有效範圍是日出以後至日落之前。就這樣,古代人用傳統的天文觀察知識,比較精確地確定了時間計量。
由於我校各樓均偏西5°49′,如果日晷底座按真北方向定位,則顯建築、甬道是斜的,與整體建築相比顯出異樣的音調。為了藝術的和諧,日晷底座便按樓的位置定位。
日晷作為古老的計時器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其計時功能也逐漸不為人所重。到是其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逐漸凸現了出來。燕園裡的這座日晷也一樣,沒有人去利用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只會用一種珍愛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如今它靜靜的佇立在賽克勒藝術博物館門前,與博物館內陳列的物品一起記錄著光與影的變遷,迎接著新的每一分每一秒的來臨……
(文/張耀鴻 楊雯宇)
四
石雕五供及石供桌
在北京大學鍾亭小山的東側有一組石雕五供及石供桌。這組石雕為晚明時期的文物,包括石供桌、香爐、蠟台和寶瓶。石供桌由上枋,束腰、下枋構成,束腰上、下有蓮花瓣(八達馬)圖案。圭腳為雲紋圖案,美崙美奐。
香爐為雙耳三足圓鼎形,上為海山,飾以青竹花紋,下有花卉圖案。爐口周圈飾卐字連續圖案,爐身有花卉圖案。爐底三足圓雕「狻猊」獸頭,狻猊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香爐上有一圓柱球頭,象徵香火,俗稱「海山」。 所謂「海山」,其實就是香爐上燃點的香火的一種誇張抽象造型表示法。
在香爐的兩側各有一個蠟台,下有底座,繪有靈芝雲紋圖案。蠟台上雕刻同樣誇張的蠟燭,渾圓強壯,似可燃燒萬年,香火永嗣,世代永祀。在蠟台的外側各有一個雙耳寶瓶。這是一組保存比較完整和雕造精美的石五供。是陵墓的祭器,用於供奉先人,追思恩澤,是一種思想寄託,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禱。希望社會盛世太平,生活幸福美滿,人們健康長壽。可惜蠟台和香爐有部分缺損,但瑕不掩瑜,仍不失其文物和藝術價值。2002年校園方對此處景點進行了整修,在石供桌底部邊緣貼了花崗岩。將原有水泥混凝土基礎遮掩起來,並在五供處鋪設了仿青磚鋪裝,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便於遊人遊覽觀光。至於石雕五供的來源就顯得有些撲朔迷離,至今尚無確切史料可考,這無疑是北大校園景觀中的一個空白。揭破其出身之神秘,還原其本真,尚有待於博學之士的進一步探討。
(文/張耀鴻 楊雯宇)
美編:閆鳳玲
攝影:光軍、何晉、王愛農、姜南、曾亮
※許淵沖先生九十七歲了,他一生都沒有離開詩、夢和美
※劉婉薈:八月長安與最好的「我們」
TAG:北京大學招生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