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臭氧「殺手」三氯氟甲烷濃度下降減緩

臭氧「殺手」三氯氟甲烷濃度下降減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科學研究稱,自2012年以來,大氣中三氯氟甲烷(CFC-11)濃度的下降速度減緩了約50%。研究團隊認為這或源於新生產源的排放。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蒙特利爾議定書》就是聯合國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繼續損害地球臭氧層,在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上提出的。

該議定書旨在通過減少大氣中的臭氧消耗物質——如氯氟烴(CFC)的丰度來保護臭氧層,此類化合物在平流層紫外線照射下可分解成活潑的自由基,加速臭氧的分解。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氯氟甲烷水平出現下降,這是促使大氣中臭氧消耗氯總濃度下降的第二大因素。

此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人員斯蒂芬·蒙茲卡及其同事的研究分析表明,在遠程測量點觀察到的大氣三氯氟甲烷濃度下降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間保持不變,但是自2012年後減緩約50%。根據模擬結果,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自2012年以來,三氯氟甲烷的排放量增加了。

不過,這似乎與過去的生產無關,研究人員指出,原因可能出在新生產上。一些新生產尚未報告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處,這與2010年《蒙特利爾議定書》中商定的逐步淘汰CFC生產的規定不一致。

E N 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創龍崗 的精彩文章:

AI技術需綻放更多商業價值

TAG:眾創龍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