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美國實驗室看團隊精神

從美國實驗室看團隊精神

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MPH學位期間,我有幸進入美國導師Jane M. Simoni 的心理系實驗室交流和學習。其中最大的感悟就是,較之於中國人的一枝獨秀和孤軍奮戰,美國人資源共享的團隊合作模式更加productive.

圖1. Jane的lab member一起在組會上給她過生日(最大的盆里是我包的餃子)

Jane的實驗室成員人數並不多,我在的時候6-7人的樣子,學歷組成包括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專業領域既有臨床心理學,也有應用心理學,大部分都取得了醫師執照。Jane對中國很有興趣,好幾個大課題都是以中國為研究現場,所以團隊組員里不乏中國人。大家的研究方向非常廣闊,以同性戀的危險行為和艾滋病研究為主,輻射到了各類人群的心理-行為障礙,所以每次在會上聽他們討論的課題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實驗室每周一中午lunch time碰頭一次,大家會帶著自己的午餐一起過來討論各自的project(美國人沒有午休的概念,所以帶著午餐開會、上課是常事)。每次會面我都會提著自己精心烹制的chinese food,如餃子、茶葉蛋之類的和大家share,而且還很受他們的歡迎,每次都被一搶而空(不得不說老外的胃實在太好征服了)。以至於在我回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Jane還在對我的dumplings念念不忘。

Lab meeting都討論啥呢?首先,每個人彙報上周的工作進展,如果遇到問題,就會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然後就是下周安排。值得一提的是,實驗室有一個「榮辱榜」,我們每個人會在上面寫下自己下周的工作計劃,然後一周之後的meeting,每個人都會在這個榜上針對完成情況進行劃勾或打叉,每完成一項工作,大家都會集體鼓掌表示祝賀。正是這種方式,鼓勵著大家永不懈怠積極向前。

圖2. Jane正在榮辱榜上做標記

最有特色的就是一起合作寫Paper,這也是與國內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國內,通常一作是獨攬全活累成狗的那位,從最初的定題、收集數據, 到中期的分析數據和成文,再到後期的投稿、返修、再投稿、接收,基本上全部都靠一作親力親為。通訊則是這個過程的總指揮,或者說是金主(如果是學生,當然就是其導師)。至於其他的作者,嗯,你懂的。

在國外,則不然,一篇文章的成稿真的是所有列上名字的co-author的共同勞動結晶。比如Jane團隊的文章,一作是提出idea的那個,當然也主要負責後面的成文以及任務分配;二作通常是專業的統計師,負責跑數據出結果;其他的co-authors除了提意見,還要被分配各自撰寫paper的一部分。至於通訊,跟國內放大牛名字不同,國外的通訊很多都是負責後期投稿以及與編輯argue的小羅羅。

我曾經不止一次跟Jane討論過作者排序的問題,她對我們國內的一些風氣很不理解,比如高校評比論文成果,為什麼只認可一作和通訊,其他合作者則基本忽略不計。比如為什麼通訊作者在國內如此被重視,甚至地位比一作還高?對此我也只能用cultural difference 來回答,畢竟,中國人的學術reputation,近幾年在國際學術舞台還真的不那麼光彩。

我在Jane的lab里印象最深刻的討論,是圍繞一篇paper,連續兩個多月,幾乎每周大家都會圍繞這篇paper進行討論。一作先介紹整體研究思路,然後把結果用excel陳列出來,大家進行討論,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統計分析方法;到了下一周,新的結果出來了,大家又再次進行討論,如此反覆。最後結果部分確定出來後,大家就開始分工進行討論部分的撰寫,而這些也都是在會上討論定了大方向之後的工作。初稿定出來後,大家會在dropbox里進行同時多人在線編輯與修改,直到終稿出來。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真的是每一個人親力親為付出勞動心血後的成果。

在這個團隊里,大家都很Nice,不管你有什麼問題,他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你。我在團隊里寫的第一篇paper是關於量表信效度的,其中用到了驗證性因子分析我不會,當時Jane團隊里的一位博士後師兄Koh就每天下午放學之後抽出一個小時對我進行培訓指導,讓我很快就能上手跑模型。而在我初稿完成後,導師Jane也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跟我face-to-face改論文。

圖3. Jane利用午餐時間和我在餐廳改paper

值得一提的是,國外把做博士和博士後當成一種興趣和愛好,而不像國內大部分只是當做好工作的敲門磚。我的師兄Koh博士讀了7年,因為他發現統計很重要,就專門花了兩年時間去修了個統計學的碩士學位。而導師Jane的修改論文方式也很獨具一格,她說她不喜歡直接對著paper改,而更願意和paper的作者坐在一起面對面改,因為有些問題需要當面溝通才知道作者的原意,否則會改錯。她的這個風格也影響到了我,現在我給別人改paper,也會盡量抽時間face to face,能夠及時進行反饋,效率也更高。

我回國後Jane也多次來過中國,每次她都很熱心地給我做各種connection,比如她會把跟我研究方向差不多的人的聯繫方式給我要我主動聯繫。一個外國人,從大洋彼岸跑中國,給兩個在同一單位卻互相不認識的中國學者make connection,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再次反映出國外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學術價值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一個科學實驗解題人的日常修鍊手記
「大白」不是夢!這個實驗室要讓機器人懂感情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