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六種表現的孩子,學習狀況很危險!
前段時間一個家長跟我聊起了她孩子的學習情況。初三下學期,孩子每周過一天,到家之後也不說話。數學作業好像很多,每次都寫到凌晨。那天晚上12點多,她聽到孩子在小聲哭,她不敢問。
第二天吃飯時候說了句最近學習挺緊的吧,孩子放下筷子就回屋了。
她非常焦慮,還有一個月就中考了,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很明顯,孩子表現出來的是考前綜合症。考前綜合症高概率發生在學習中等偏少的孩子身上,從深層次講,這種癥狀是由習得性無助引起的。
1.
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心理學名詞,通常指的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具體在中小學生身上,就是某一科目長期處於不良狀態,經過努力學習,沒有得到改善。
中小學生習得性無助通常有以下6種具體表現:
1.經常寫作業到深夜。
寫作業進度斷斷續續,寫一會兒需要思考很久,或者使用輔助工具的頻率很高,遇到不會的題立馬在網上搜索解題方法。
2.學習努力,很認真,但是成績一直無法提高。
學生的學習任務都能得到及時完成,在學校表現很踏實很努力,成績卻保持在中等偏上狀態,無法提高。
3.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從學習過程中收穫成就感,不認為學習是首要的事情。
4.學習過程中情緒不穩定。
學習過程中總出現突髮狀況,莫名的生氣、傷感。比如寫作業,寫著寫著忽然就不想寫了。
5.對某學科有畏懼心理。
某一科目特別差,不想學,也不想了解關於這個科目的一切消息。
6.各科成績很平均,保持在剛剛好的狀態。
這種狀況是最危險的,孩子已經形成了「適度」學習的慣性思維。簡單知識全部弄懂,稍微遇到困難就避之不及。
心理學上把學習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日常做題練習保持在舒適區,可能他們每天都做很大量的試卷練習,但是做對的永遠是那幾個題型,錯誤的原因卻千奇百怪。
而只有觸摸到學習區的內容,學生在這一學科實力才有機會得到提升。但是處於學習區,孩子會感覺不適、痛苦。並且不一定能及時反映在學科成績上。
因此很多孩子都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在舒適區和學習區的交界處徘徊不定。偶爾嘗試一下突破進入學習區,痛苦難受了一段時間,發現困難的知識點考試過程中沒有答對,反而之前簡單的知識點,出現了偶然性錯誤。一番思索之後,又從學習區縮回了舒適區。
反正難做的題做不對,那還不如多練練自己會的內容,把會的題目都做對呢。
把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的難易程度做一個區分。如果說舒適區是中國奧運會乒乓球奪冠,學習區是籃球奪冠,那麼恐慌區的難度,對學生的造成的壓力、恐懼,就好像是足球奪冠。
並且長期保持在舒適區的孩子,可能逐漸會把學習區等同於恐慌區。
2.
由習得性無助引起的不良後果是以點到面,從學生生涯乃至影響一生的。
王老師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剛升入初一,語文數學都保持很好,但是英語較差。學生一直用語文數學,甚至副科給主科背分。但是時間久了,這位同學覺得,我都這麼努力了,但年級排名還是進不了前200。而且隨著年級增大,學習知識難度加大,優勢科目想要保持優勢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學生不堪重負之下,也看不到希望。肯定進不了重點高中了,重點大學更沒指望。而得過且過的同學生活那麼輕鬆,玩的那麼開心。還拼個什麼勁?
單科習得性無助,會造成瘸腿科目影響整體成績的情況。學生很容易進入一種心理誤區:用優勢科目給瘸腿科目拉分。但這樣一來,成績排名勢必降下來了,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錯誤認識:反正我其他科目再好,排名也上不去,逐漸放棄治療。
3.
放在一個更單純的角度去看,就是被擊敗了。這種強烈的挫敗感會影響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做事的心氣底氣。
保持優秀,可以被擊倒,但不能被擊敗。
你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馬雲當年的數學成績從1分到19分再到89分。
如果當年放棄了數學,進不了杭州師範,那肯定不會有後面的中國黃頁、阿里巴巴。
比如當年的羅永浩高二輟學,面對公眾就緊張,成長為新東方的王牌講師。
倒下的人被遺忘,站起來的人被記住。
逆流而上方顯英雄本色。
但作為家長,孩子站不起來的時候,你可以拉他一把。
習得性無助,不是不能解決的。
TAG:習有方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