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原標題:教我如何不想她?



近日,人社部發布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313.2萬人,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有意向回國就業。


他也曾是留學海外的一員,1920年寫下《教我如何不想她》,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思念。5月29日是劉半農誕辰紀念日,今晚讀一讀他的故事,感受他一生的篤定與柔情。

1926年,趙元任為《教我如何不想她》譜曲,創作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1936年,趙元任灌錄唱片,原聲演唱此歌。

配樂 | Kevin Kern - 《Bittersweet》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



秋風把樹葉吹落在地上,


它只能悉悉索索,


發幾陣悲涼的聲響。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


但它留得一刻,


還要發一刻的聲響,

雖然這已是無可奈何的聲響了,


雖然這已是它最後的聲響了。


《落葉》——劉半農



提琴上的G弦,


一天向E弦說:


「小兄弟,你聲音真好,


真漂亮,真清,真高,


可是我勸你要有些分寸兒,


不要多噪。

當心著,力量最單薄,


最容易斷的就是你!」


E弦說:


「多謝老阿哥的忠告。


但是,既然做了弦,


就應該響亮,應該清高,應該不怕斷。


你說我容易斷,


世界上卻也並沒有永遠不斷的你!」


《E弦》——劉半農


你也許我做個詩人么?


你用什麼寫你的詩?


用我的血,


用我的淚。


寫在什麼上面呢?


寫在嫣紅的花上面,


日已是春殘花落了。


寫在銀光的月上面,


早已是烏啼月落了。


寫在水上面,

水自悠悠的流去了。


寫在雲上面,


雲自悠悠的浮去了。


那麼用我的淚,寫在我的淚珠上;


用我的血,寫在我的血球上。


哦!小子,


詩人之門給你敲開了,


詩人之冢許你長眠了。


《詩神》——劉半農


好凄冷的風雨啊!


我們倆緊緊的肩並著肩,手攜著手,


向著前面的「不可知」,不住的沖走。


可憐我們全身都已濕透了,


而且冰也似的冷了,


不冷的只是相併的肩,相攜的手。


《我們倆》——劉半農


1934年8月,魯迅為悼念劉半農逝世寫下記人散文,用千字左右的篇幅概括了他的一生,客觀公正,體小而意深——


憶劉半農君


作者 | 魯迅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並不出得過分。半農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難說得很。



他活潑,勇敢,狠打了幾次大仗。


我已經忘記了怎麼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麼能到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後,由蔡孑民先生或陳獨秀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後,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狠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答王敬軒的雙鐄信,「她」和「牠」的創造。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於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夥伴,心口並不相應或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中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獨秀先生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他的淺,如一條清溪,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麼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於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後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他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後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後,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後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後,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於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並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八月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1934年10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


◎ 注釋


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教育家,民國成立後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五四」時期贊成和支持新文化運動。


答王敬軒的雙鐄信:1918年初,《新青年》為推動文學革命運動,曾由編者之一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把當時社會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論調集中起來,模仿封建復古派口吻寫信給《新青年》編輯部,又由劉半農寫回信痛加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在當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


「她」和「牠」的創造:劉半農在1920年6月6日所作《她字問題》一文中主張創造「她」、「牠」二字。他說:「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現在還覺得第三位代詞,除『她』字外,應當再取一個『牠』字,以代無生物。」(見《半農雜文》)


《何典》:清代張南庄編著,運用俗諺寫成帶有諷刺而流於油滑的章回體小說。1926年6月,劉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它作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⑤ 「駟不及舌」語出《論語·顏淵》:據朱熹《集注》,「言出於舌,駟馬不能追之。」


素描 · 敢作敢為的劉半農


他以中學學歷開始擔任北大教授


在其短促的一生中


成為中國新文化事業多個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路人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新詩人、小說家、翻譯家、攝影理論家。中國民歌收集和創作的主要倡導者、實踐者,中國現代實驗語言學的開創者之一。

★ 「劉氏三傑」


1891年,劉半農出生於江蘇江陰(今無錫)一個清貧的教書先生家裡。他小名壽彭(意為壽比彭祖),後改名復,初字半儂,時用瓣穠,後改字半農。



△ 劉氏三兄弟留下的唯一一張合影


劉半農後面有弟劉壽椿,後來成為中國著名民樂家、號稱「二胡之父」的劉天華。又有弟壽慈,後來成為著名民樂家的劉北茂。兄弟三人成名後,時人冠以「劉氏三傑」的稱號。


★ 文壇的「初生牛犢」


11歲時,劉半農到父親劉寶珊和楊繩武等人創辦的翰墨林小學就讀,這是一家新式學校,除了重視中國傳統經典學習之外,還特別重視英文教育。劉半農聰明好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國文、英語尤其出眾。



在這裡,他為當時的教材沒有句讀而奇怪,寫下了「狗屁連天其中固有點,一語千金難道沒得么」的對聯,語雖鄙俚,但既暗合他日後事業的重要方向,初步展露他敢於挑戰傳統的性格。


1907年11月,劉半農以江陰考生第一名的成績入讀新辦的常州府中學堂。在這所中學裡,劉半農學習上依然鋒芒畢露,他的中學同學錢穆晚年回憶說:「不三月,壽彭連中三元,同學爭以一識劉壽彭為榮。」


★ 才情滿懷 中學學歷就任北大教授


1913年,劉半農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期間,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刊物發表40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



劉半農最早翻譯的是英國狄更斯的《倫敦之質肆》、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此何故耶》、丹麥安徒生的《皇帝之新衣》,並將此改寫小說《洋迷小影》。此外,他還介紹了俄國屠格涅夫的四篇散文,這是我國對屠格涅夫散文詩的最早翻譯。1916年5月,劉半農翻譯了高爾基的《二十六人》,這是高爾基的作品首次被介紹到中國。


劉半農的翻譯,大多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世界名著,這些作品對開拓國人視野、吸收外國文化、啟迪民眾智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 劉半農(2排左1)和中國留英同學在「中國樓」前合影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出深刻見解。同年夏天,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 開創「她」時代


1920年,劉半農赴歐洲深造,初入英國倫敦大學院,在語音實驗室工作。1925年,他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劉半農在海輪上寫下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 劉半農與夫人朱惠及長女小蕙在歐洲


首創「她」字,「她」指女子。這是一首寫給結髮妻子朱慧的詩歌,也是表達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之情。


自劉半農之後,代表女性的「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她」。一個「她」字,開創了中國語言文學的新時代。


★ 中國最早的攝影藝術家之一


1905年,14歲的劉半農開始接觸和學習攝影。1909年,他買了一台柯達鏡箱,利用暑假拍攝照片。







上下滑動觀看劉半農攝影作品


1923年,劉半農在巴黎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買了一台鏡箱,常為他的夫人及三個孩子拍些照片,課餘時間喜愛研究攝影藝術。



△ 劉半農(右二)與北京光社成員合影


1925年劉半農學成回國,在北京大學執教以後,他對攝影的興趣愈發濃厚,並於第二年加入我國成立最早的業餘攝影藝術團體「北京光社」。此後,他所撰寫的《半農談影》成為中國第一部探討攝影藝術的著作。


1934年6月,劉半農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著酷暑深入內蒙一帶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病,7月14日逝世,年僅44歲。


圖|視覺中國、網路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寫留言」分享感悟


此刻,你在想誰?


覺得不錯請點贊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張天宇 編輯/馬瑋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方到底是否會拿大豆反制美國?外交部回應
一圖丨韓美「保護費」談不攏 駐韓美軍是去是留?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