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文化怎麼學

傳統文化怎麼學

上大四的兒子得到了去美國科研實習一個學期的機會。在一切手續辦理完畢、等待出發的間隙,我陪兒子來看孔廟、爬泰山。

因為難以掌握爬泰山的準確時間,從泰安到曲阜我們沒有坐火車,坐了半小時一趟的城際大巴。

車上人不多,要發車時也只有十來個人。無需對號入座,因為想睡覺,我們坐到了後邊。發車後,一個男子拉著一個五六歲模樣的男孩兒走到最後一排座位,讓男孩兒在連排的座位上躺下。嗯,這樣睡覺當然更舒服啦!真是一個細心的父親哪!

從泰安到曲阜一個半小時,快到曲阜時男子把小男孩兒叫醒。

「到了嗎,爺爺?」那個男孩兒的聲音,帶著四川口音。

爺爺?那男子是男孩兒的爺爺?我想回頭看,高高的椅背擋著視線,又不好意思太大動靜地站起來。

「你是他爺爺啊?這麼年輕就當爺爺啦?」一個山東口音的人直接提問了,替我表達了好奇。

「嗯,不年輕了。我們那裡養娃早。」

「你有多大?」

「四十六了。」

「看不出來啊!還以為你三十多歲呢。你孫子多大了?」

「六歲,過完暑天就上學。」

「帶孫子來旅遊啊?」

「嗯,來拜拜孔老夫子,該上學了,得拜師啊!」

「他爸媽怎麼不帶他來啊?」

「我們家開著『農家樂』,他們走不開。」

「開農家樂?你們家是哪裡啊?」

「四川~~,在四川西部,靠近西藏的地方。」

「去那裡旅遊的人也很多嗎?」

「是啊,現在旅遊的人哪裡都很多。」

「你這爺爺當得不錯啊,帶孫子來拜孔子。」

「這孩子就是我帶啊!從他四歲開始,我就教他背《弟子規》、《三字經》,去年開始帶他旅遊,去了峨眉山。」

「真不簡單哪!他會背《弟子規》《三字經》嗎?」

「《弟子規》全部會背了。現在在背《三字經》。」

「他肯背嗎?」

「肯哪!我告訴他,把《弟子規》背會,我帶他坐火車。所以,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弟子規》360句,1080個字,他全部會背了。去年我就帶他坐火車去峨眉山旅遊了。」我好佩服這爺爺的堅持!

「《三字經》背完了嗎?」

「還沒有,但過完暑天就上學,所以就先帶他旅遊了。」

「這孩子不錯!大部分孩子不會跟你背的。」

「這也得逼!現在外界的影響太大太不好,就只電視這一關都很難過。」

「他不看電視嗎?」

「我不讓他多看。我還每學期給他們幼兒園的老師1000塊錢,讓老師也帶孩子們背《弟子規》。」

「你還怪有辦法嘞!」

「沒辦法不行啊!現在沒有這樣的教育,孩子們都不懂得基本的禮儀規範了。」

下車時我特別留意那爺孫倆。年輕的爺爺不太高,壯實的身板,黝黑的面孔,寬闊、飽滿而有光澤的額頭,真不像當爺爺的人。孫子瘦瘦的,手裡拿著一個玩具盒兒,隔著塑膠殼,可以看到裡邊是各樣的古代兵器。

兒子上小學前,我們也教過他背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那是兒子六歲時,我在上海進修一年,把他全托在那裡的幼兒園。周末帶孩子遊玩時,我常隨身裝著一本封面模仿藍皮線裝書模樣的薄薄的小開本書。那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7月版的一套傳統蒙學讀物,其中三、百、千和《弟子規》輯在一冊中,另外還有《聲律啟蒙》、《朱子家訓》《幼學瓊林》等各冊。我就那麼隨時帶在身邊,不時教孩子誦讀一兩節。

兒子背過《三字經》、《千字文》和《聲律啟蒙》,但都沒達到完整背誦的程度。原因主要在我。

說是教孩子,其實也是我在學習。因為我們這些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在一片文化廢墟上度過青少年時代的。我小時候只背過《毛主席語錄》,沒有背過、也沒有見過這類蒙學讀物;除了《三字經》以外,其他的甚至沒有聽說過。就算《三字經》也是在批林批孔時,作為傳統文化中腐朽內容的代表知道的。所以,教兒子誦讀的時候自己首先就有許多不了解、不明白、不知道如何解釋或用「革命」「鬥爭」的慣性思維無法理解的地方。當時也不像現在這樣有鋪天蓋地的輔導書。總之需要花功夫「備課」才可以順利地給兒子講解。

這對當時自己正進修學習的我來說是個負擔,所以沒能堅持下來。

倒是那時我才知道,小時候常常聽父親教育我們時說的一些句子,很多出自《朱子家訓》和《增廣賢文》,讓我非常驚訝。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小時候一直以為「要內外整潔」是爸爸自己加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原來後邊還有「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等等等等,這些父親掛在嘴邊的句子竟都有出處!驚訝之餘我也體會到,如果能像父親教育我們那樣,在適當的場合把聖賢的教導隨口說出,可能比逼著孩子背誦大段的章句來得更有益、有效也更經濟一些。因為現今的孩子所要學習的可是比先人的蒙學讀物「三、百、千」多了不知多少。

2010年暑期,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播出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弟子規》系列講座,我和已經上大學的孩子常常一起收看。我再一次驚訝,那裡有「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樣的句子。這是我最近這幾年開始系統讀《聖經》讀到「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章45節)」時才有的透徹曉悟,而《弟子規》的語句則更加洗鍊、雋永。

我好慚愧自己沒能早些認識它的價值,讓孩子誦讀。

聽我感慨,兒子寬慰我:「也不用慚愧,我以前會背的那些《千字文》中的句子,現在也都忘了。」

當時兒子最喜歡《千字文》。

誦讀,乃至達到背誦的程度是有益的!而且背誦宜趁早。這誦讀乃至背誦中除了有了解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外,還有學習語文的重要功能。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很講究合轍押韻,非常宜於誦讀著修習。這從三、百、千和《弟子規》這些傳統蒙學讀物都要編成韻文可見一斑。

但怎麼讓孩子背誦呢?我覺得用「逼」的辦法讓孩子死記硬背,是不可取的。這也是我沒堅持讓孩子完整背誦的原因。

因為無論怎樣,「逼迫」還未開始就先造出了兩個對立面。「逼」而不成,失了兩方的和諧不說,還可能讓孩子永遠失去學習的興趣;就算最後「逼」成了,孩子能出口成章、倒背如流,如果其他方面的能力沒有跟進,可能更加讓人擔心:孩子養成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是難有所成的。

就像長時間囫圇吞棗地吃太多東西會傷胃口一樣,長時間不求甚解地大段背誦艱澀的章句也是會傷孩子的心智的。

背誦宜在理解的基礎上,在反覆的朗聲誦讀和精彩的恰切使用中,讓孩子自然記住。就像父親常對我們說的那些句子,可以不知道出處,但能信口拈來。

從內容上說,沒有取捨地直接用傳統讀物來背誦,也不宜於孩子健全心智的成長。如果能摘出那些有教益的章句來,輯成「三百千金句」「365天蒙學金節」之類,會有趣也有效得多。等孩子大一些,有自己通讀全篇的能力和意願時再去完整閱讀也不遲。

孩子小時,激發他的好奇、保持他的興趣、溫養他的心性、培養他的習慣是第一位的。

曲阜不大,一天之內能把市裡的主要景點看完。而當我和兒子再一次在飯館偶遇他們爺孫倆時,我感覺不止曲阜不大,連世界都太小了!

我們走進飯館就發現那爺孫倆在靠牆的桌子、背靠牆坐著,他們對面還有一壯年男子。

飯館不大,我們在靠窗、也和他們相鄰的地方坐下。

「來,~~,你來以茶代酒,敬這位孔爺爺一杯!感謝孔爺爺今天一直用三輪車載我們遊玩!」這是年輕爺爺對孫子說的。

孫子站著舉起杯,跟對面的男子碰杯!朗聲說:「謝謝爺爺!」很是不錯。那男子回著「謝謝」之類的客氣話,地道的當地口音。

哇,這年輕爺爺真讓人起敬!他把拉他們在各景點遊玩的三輪車夫請來一起吃飯。這《弟子規》真是學到家了啊!

……

「爺爺,我要撒尿!」孫子對爺爺說。

「去吧!」跟三輪車夫熱聊著的爺爺簡單地說。

孫子跑出飯館,站到飯館前的大樹下,就那麼當街對著樹根撒起尿來。

我和兒子從窗戶里看得真切,不免面面相覷。

「哦,《弟子規》里沒說應該在哪兒撒尿!」兒子打趣說。我們倆都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姐的生活直播間 的精彩文章:

食色生活展示柜子 看馬姐裝修之吊頂

TAG:馬姐的生活直播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