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忠誠太監王承恩陪崇禎皇帝上吊

史上最忠誠太監王承恩陪崇禎皇帝上吊

原標題:史上最忠誠太監王承恩陪崇禎皇帝上吊


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弔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老槐樹上。王承恩也弔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崇禎屍體在樹上吊了三天才被發現,被停放在東華門外,裝入柳木棺內。王承恩後為清朝順治皇帝所稱頌,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王承恩墓


王承恩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他讀過兩年私塾,從小聰明伶俐,有過目成誦之本領。無奈時運不濟,在他十四歲這一年,家鄉鬧大水,迫於生計,他在村東娘娘廟自凈其身,遂入京,托門路投於太監曹化淳門下,入宮當了一名小太監。據傳說,王承恩來到北京後,投靠無門,沿街乞討。這一天傍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不大一會兒下起了大雨,王承恩來到前門樓子避雨。這時正趕上太監曹化淳出宮辦事歸來,只見瓢潑大雨中一道紅光閃過,曹化淳感到十分奇怪,忙帶人尋紅光找來,看到躲在此處的王承恩,一問話,王承恩對答如流,曹化淳覺得這小孩很有出息,將來前途無量,於是將他帶入宮中,成為其手下的得力助手。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皇帝過壽誕,王承恩有幸見到了萬歲爺。萬曆皇帝見他長得眉清目秀,口齒伶俐,龍顏大悅,於是讓他來到身邊當了一名貼身的小太監。王承恩來到萬曆身邊後,時時精心照料,很受皇帝喜歡。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早年勵精圖治,任張居正為宰相,政治清明,一時曾出現中興氣象。但晚年貪圖享樂,宮廷腐敗,黨爭激烈,政治上已經一團糟。


等到明熹宗朱由校登基,王承恩也從一名小太監變成了宮中的「老熟人」。他默察王室宗親,覺得皇弟朱由儉為人比較剛直,作事果斷,似乎將來能有一番作為。於是,他趁熹宗皇帝高興的時候,暗地裡進言:「陛下,奴才認為誰親也沒有萬歲您的親兄弟,只有他才能忠心耿耿保陛下坐江山。」熹宗一高興,於是,封朱由儉為信王。



明熹宗是明朝最昏庸的皇帝,天啟三年(1623年),他命魏忠賢總督東廠,任由魏忠賢殺害忠臣。天啟六年,又封魏忠賢為上公,號稱九千歲,各地為其建生祠。王承恩見魏忠賢與皇帝的乳母客氏狼狽為奸,貪贓枉法,任意殺害國之棟樑,頗為不滿。於是,他經常借出宮之機,把消息透露給信王朱由儉,使信王能夠有所準備。天啟七年秋,熹宗病危,也許是昏庸了一世的他臨死時突然明白了,遺詔由皇弟朱由儉繼位。遺詔經王承恩秘密夾帶出禁宮,入信王府。客氏、魏忠賢等聞言,宮中大亂。他們想擁兵自立,被信王率群臣攻入禁宮,內亂平定,信王繼位。因先帝賜魏忠賢免死牌,於是發配其於鳳陽。


王承恩因擁立有功,得到崇禎皇帝的極大信任,成為皇上的貼身太監,不離左右。他忠君報國,每天服侍萬歲,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為皇上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從不越雷池一步。崇禎皇帝登基以後,鑒於宦官弄權,下詔內臣非奉詔不得出禁門。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兵分道入塞,京師戒嚴。崇禎帝命勛臣分守九門,並命王承恩督察城守,力退清兵。崇禎十七年正月,鳳陽地震,張獻忠入四川,立七殺碑;李自成攻陷汾州、潞安,三月至大同。總兵唐通入衛,崇禎帝命其偕內臣杜之秩守居庸關。王承恩提督城守。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王承恩性謹口納,慮事周全,輕易不進言,但言則必中,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累官至司禮秉筆太監,但王承恩從不結黨弄權,頗為朝臣所重。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這個風雨飄搖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西方天際殘陽如血,大明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崇禎手執三眼火統,率領以王承恩為首的幾十位太監衝出乾清宮,騎馬直奔安定門,想奪城而走。但此時安定門已經封閉,無法開啟。大順軍從外城衝殺而來,滿耳殺聲不絕。崇禎皇帝只得下馬,看看身邊的太監大都已經跑掉,只有王承恩一人立於馬前。


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時,城破,絕望無助的崇禎帝仰天長嘯,欽命周皇后、袁貴妃等妃嬪在坤寧宮自縊殉國。崇禎帝手持寶劍,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又砍傷長平公主,後宮中傳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瘋癲至極的崇禎帝披頭散髮、神情恍惚,在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隨後,他懷著滿腔的悲憤、孤獨、寂寞與絕望,在王承恩的幫助之下弔死在煤山半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樹上,時年三十五歲。王承恩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失聲慟哭,對著帝王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眼中噙滿悲憤蒼涼的兩行熱淚,弔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機會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堅定地選擇了以死殉國,成了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貞烈士。



崇禎帝早已被凍僵的屍體在槐樹上被足足地吊了兩天之後,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監發現,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遺體遂被運至東華門外停放,後被裝進柳木棺內成殮。

崇禎帝這種玉石俱焚的慘烈做法令李自成也動了惻隱之心,他命令明朝遺民將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靈柩用牛車運到昌平,埋葬於十三陵田貴妃墓內,帝後與田貴妃合葬一處,為了懷念這位命運不幸的末代皇帝,被後人取名思陵。王承恩作為皇帝的忠臣義僕,也被埋葬在思陵旁邊,孤寂地陪伴著他地下的主子崇禎帝的枯骨枯榮。


後來清朝入關後,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順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動,下旨為王承恩豎碑立傳。據野史傳說,順治皇帝是噙著眼淚親筆為王承恩題寫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這塊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靜靜地矗立在思陵外不遠處的荒丘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很好玩兒 的精彩文章:

中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為什麼不進攻河內?
科學解密變態殺人狂的內心世界

TAG:歷史很好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