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台山朝聖攻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台山朝聖攻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薩是助佛弘法的首席菩薩,主司智慧。

五台山與帝王結下的不解之緣

傳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自佛教傳入五台山以來,五台山在歷代都受到封建帝王的寵遇,以至於香火繁盛,餘緒不絕,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最受皇帝青睞的名山,從而成就了它在佛教聖地中的突出地位。東晉佛教領袖釋道安在弘法中有句名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只有帝王們的崇信,宗教才可發揚廣大,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印證了道安這句名言。

與五台山結緣最早的帝王是東漢明帝劉庄,傳說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即為他所建。傳說他不但建了大孚靈鷲寺,且親自巡幸五台山,在西台留下「魏文人馬跡」,又為文殊菩薩趕憨山所戲,割地五百里為文殊菩薩道場。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鑒於後周武帝滅法對佛教的摧殘,深感痛心,一登帝位便大力扶持佛教,開皇元年(581)三月下詔,五台山五個台頂各建寺院一所,設文殊像,每寺剃度僧人三名。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的一個極盛時期, 全山寺院達360所,僧尼達萬人。「始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心聖境。御扎天書,每光五頂。中使香葯,不斷歲時」。

武則天對五台山更是一往情深。顯慶五年(660),武則天巡遊并州時,「響慕高德,就山致禮」。按此記載,武則天雖未親游五台,卻曾到五台山下行香禮佛。

從宋太宗到宋仁宗三代皇帝,對五台山都恩賜有加,題額賜匾,寫信問候,三個皇帝所賜墨寶有380多件,對於興隆五台山佛教,恢復重建五台山寺院,呵護有加,使五台山香火在宋初盛極一時。

明清兩代,五台山佛教再興高潮。出身於僧侶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剛一即位就實行了特別尊崇漢藏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後詔見了五台山高僧金璧峰、具生吉祥,分別頒賜紫衣、金缽、度牒、御制詩等,命隨方演教。

清朝建立以後,一任一任君主都相續不斷地奉行著尊崇佛教的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傳佛教,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多次巡遊五台山。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廟78所,僧侶亦在千人以上。清代漢傳佛教宗派繼承了明末餘緒,以禪宗為主,禪宗中以臨濟宗居首。

朝聖路上不可錯過的地方

「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台山並非只是一座山峰,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

作為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南神堖

最早建寺的地方

五台山地區最早的寺院,漢文帝代王期間(公元前197年)遊獵於此。《魏書?地形志》中即有記載,早於佛光寺和顯通寺大約680多年。

這裡是原生態石佛的世界,眼睛能開合的西明大佛、山體最大的五台大佛、文殊老人;五台山最早的文化遺址,距今2200年的建寺遺留物「漢窯」;懸崖絕壁之上1000多年前古人參禪悟道、開智的遺迹「棋盤石」。這裡看日落,更是令人遐思萬千、海市蜃樓變化莫測。

南禪寺

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寺院

當你踏入南禪寺,就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無論是建築,還是塑像、磚雕,都是稀世國寶。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是五台山古建築中最為古老的建築。寺的創建年代不詳,根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以確定,大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同時,還可以從南禪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時期木結構梁架已經有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的現象,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

佛光寺

中國最莊嚴的寺院

佛光寺重建於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廣濟寺

最早的華嚴三聖殿

俗稱西寺,創建於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石朴。

顯通寺

青廟領袖

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院,建成僅晚於洛陽白馬寺。當年漢明帝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同年兩人來到五台山,建造了顯通寺,揭開了五台佛國的歷史。顯通寺在五台山寺廟群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俗稱「祖寺」,也是歷朝歷代的皇家寺院,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遊覽顯通寺有三大看點:全木結構的大佛殿、全銅鑄成的銅殿、純磚結構的無量殿。

塔院寺

標誌性寺院

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單獨成為一座寺廟,因為寺中有大白塔,故稱為塔院寺。寺中的大白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也是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五台山白塔凌空高聳,在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

殊像寺

最大的文殊殿寺院

始建於東晉(317-420年)初年,明代多次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寺院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像而得名。

殊像寺內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是五台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菩薩頂

黃廟領袖、大清等級最高的寺院

菩薩頂(滿語)相傳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當地俗稱真容院或大文殊寺。寺廟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年),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將菩薩頂由青廟(漢傳佛教寺廟)改為黃廟(藏傳佛教寺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代表皇權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自此菩薩頂成為了清朝皇室的廟宇。

五爺廟

香火最旺的寺院

五爺廟也稱五龍王殿,位於五台山台懷鎮的萬佛閣內。萬佛閣創建於明代,由文殊殿、五龍王殿、古戲台三座主體建築構成。在五台山眾多的寺廟中,五爺廟是間不大的廟宇,但這裡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也是名聲最大的寺廟之一。傳說中五爺喜歡看戲,人們就在五爺廟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就是五爺廟戲台,也是五台山唯一一座戲台,有時能夠在這裡看到當地戲曲表演。

聖尊寺

最大的寺院

尊勝寺始建於隋代,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經之地,故稱五峰咽喉。唐代藝鳳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台(朝拜五台山傳統稱朝台)至此親見文殊菩薩現聖,於是返西域奉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梵本,並譯成漢語,奉旨敕建寺院於此。尊勝寺為五台山面積第二大的佛教叢林。共有350間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餘尊。尊勝寺因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而被全世界尊為「尊勝法門」的祖廳。

清涼石

文殊菩薩法座

清涼寺位於五台山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 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成為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北台頂

華北屋脊

北台頂在台懷鎮北面妙德庵村雲霧山山頂上,海拔3058米,是山西省第一高峰,也是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北台頂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僅有十餘間樓殿房舍。這裡是總覽台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

佛母洞

中華奇洞

佛母洞是一個天然石灰岩洞,也叫千佛寺、千佛洞、父母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

佛母洞洞深17米,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臟,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稱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復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竹林寺

最有震撼力的寺院

據《清涼山志》載: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見到竹林,云為佛法顯靈跡,因創寺,並取名為竹林寺。歷代予以重修。寺內除磚塔外,原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廂房、正殿、禪院等建築,現寺宇殘壞,寺宇布局和基址尚清晰可辨。

寺院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該塔為樓閣式,始建於明弘治年間,嘉靖時重修。塔高五層,約25米,東面開門,各層雕有斗拱和塔檐,每層各角有風鈴18個,隨風會發出清脆的響聲,登上該塔可以遠眺四方風景。

溫馨提示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者「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為「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他侮辱性稱呼。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等不當之禮節。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葷腥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五台山是佛教聖地,不管信不信佛,還要入鄉隨俗,保持清靜,禁止大聲喧嘩,在寺廟裡應該遵守寺廟規則。

五台山僅以旅遊為目的,盡量避讓賣香火的商販,如果不買就不要隨便伸手接,有時候很難擺脫對方的糾纏。

如果本文讓您駐足,請您點個贊,

鼓勵下辛苦的小編!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路,整體由微T台整合編輯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比你所有褲子都顯瘦的7分闊腿褲,怎麼搭更好看?
愛不到那個人,就愛自己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