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近兩萬華人的生命血淚,就沒有此國現在的遼闊繁榮

沒有近兩萬華人的生命血淚,就沒有此國現在的遼闊繁榮

作者:葛澄

加拿大建國150周年版10元紀念鈔上有一列火車的圖案,它就是橫穿北美大陸的「加拿大人號」。這趟列車全程數千公里,連接了東西海岸,覽遍加拿大獨特的地貌風光,全球知名。

鮮為人知的是,這項一百多年前的工程極其艱難危險,最終還是依靠華裔勞工修通的。

作家張純如曾著書講述了美國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設者的艱辛,二十年後同樣的歷史又在加拿大重演,這一次華工們簡直就是成就了半部加拿大建國歷史。

加拿大第一任總理麥克唐納曾說:「沒有華工,太平洋鐵路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就不可能有加拿大西部開發。」

加拿大人號列車

如果沒有西部開發,加拿大還能不能成為世界面積第二大的國家都不好說了,這事兒要從建國之初說起。

從海洋到海洋,遼闊的加拿大因太平洋鐵路結為一體

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案,創建了自治聯邦性質的「加拿大自治領」。從此,北美大陸上多了一個楓葉國。

在建國之初,只有安大略、魁北克、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4個省加入了聯邦,1871年,北美大陸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BC省)加入,加入條件是聯邦政府在10年內建造一條連接加拿大東西部的鐵路。

如今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全線,與美國鐵路也連接了起來

1881年起,橫跨全境,連接渥太華與西部穆迪港的「太平洋鐵路」工程動工,這既是履行對BC省的承諾,更是真正實現了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對接,保障這個地廣人稀的新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完整。

加拿大聯邦創立之後,與美國的貿易聯繫愈發緊密,一邊是對美國的穀物出口逐年增長,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互惠條約也要求加拿大進口美國的工業品。

受到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啟發,加拿大的銀行家、工業家和商人們都認為要修建橫跨加拿大的鐵路,實現東西產品的運送,這是建立和發展聯邦經濟的最佳保障。

加拿大國徽,底部緞帶上的拉丁文字意義為從海洋到海洋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政治意義也與美國有關。

這個強大的鄰居剛剛結束了南北戰爭,政治力量得以整合,重新確立了聯邦政權的權威,各個鬆散的聯邦拋棄分崩離析的狀態,聯合起來愈發統一而強盛。

同時,美國國土正大幅度向西部拓展,現在美國西部的蒙大拿、華盛頓、俄克拉荷馬等州,都是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興建的1880年代才併入美國版圖。

歷史上,英屬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和美國之間曾發生過戰爭。那時新生的加拿大,面對急速西擴的美國,警惕地意識到,需要一條鐵路在軍事上對西部地區形成保障,以抵禦美國可能的入侵。

輝煌成果背後是華工沉重的代價

鐵路是必須建的,好處不言而喻,可為什麼一直拖到約定的10年期限末才開工呢?

原因是資金和人力不足,工程最大阻礙是西部落基山脈地勢險峻,不僅造價高,還需要既便宜,又吃苦耐勞,還敢拚命的工人。這一切問題的解決還是學習美國找華工。

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籤訂《天津條約》後,允許向外國輸出中國勞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

當時廣東人為主的中國移民為了避開國內戰亂和貧窮,成規模地前往北美地區,淘金熱和美國西部的鐵路工程吸引了很多中國人聚集在從BC省領地到舊金山的海岸線附近。

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為了修建鐵路,從廣東省聘請了約5千名工人,又在美國加州招募了7千名華人勞工。

從BC省穆迪港出發,橫跨落基山脈,到達老鷹山口的這一段最為艱難的工程,就是由上述兩批華工完成。雖然只有短短300英里,但各種懸崖峭壁,白人不願意冒險,華工成了開路先鋒,很多人的生命就定格在這裡。

築路華工

從1881-84年,共有17000名華工參與了太平洋鐵路工程。他們承擔著工程中最為艱難和危險的工作,開山辟路、清理路基、鋪設枕木,很多情況下都是在懸崖峭壁上生生炸出一條路來。

施工中使用便宜的硝化甘油炸藥,並非高效炸藥,給勞工的安全帶來很大威脅。

這種條件下,大部分中國工人每天工資只相當於1美元,還得支付他們食物、住宿、炊具乃至郵寄的費用,並保證積攢一些錢帶回家。中國工人大都睡在帳篷里,自己開火做飯,主要食物是米飯和干鮭魚。

由於工資低,他們基本吃不到新鮮水果和蔬菜,不少工人患上了壞血症。每鋪設完一段鐵路,工人們會拆下帳篷,收拾物品,把所有東西搬到下一個營地,兩個營地的距離經常長達40公里。

築路華工

更悲慘的是,因山體滑坡和炸藥爆炸受傷的許多中國工人,只能依靠草藥治療。由於各種原因,當年遇難工人的家屬不僅沒得到任何賠償,甚至沒有接到親人遇難的通知。

據《不列顛哥倫比亞建設者》記載:「他們的糧食不足以維持他們所從事的體力勞動消耗的一半,許多華工因飢餓而死。」

有數據表明,整個工程中死亡的華工人數多達上千人。後來溫哥華的華人團體中華會館僅在弗雷澤河谷就收集到了300多具華工屍骨。

太平洋鐵路公司承認,沿著弗雷澤河谷峭壁的615公里長的線路,是付出生命代價最高的一段,前後用了7年時間才徹底完工,共有9千名華工參與了這段工程。

太平洋鐵路貫通時,釘入最後一根道釘的情景,沒有看到中國勞工

1885年11月7日早上9點,老鷹山口的克萊拉奇鎮,連接東西海岸長達4800公里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修築工程中的最後一顆道釘被敲進枕木。

1985年,為紀念鐵路完工100周年,加拿大政府在落基山脈老鷹峽谷1號國道邊上,設立了「最後一根道釘」紀念碑。

依靠華人勞工的吃苦耐勞和智慧,太平洋鐵路得以全線貫通

最後一根道釘紀念碑

1886年6月28日,第一輛直達旅客列車駛離蒙特利爾,於7月4日抵達BC省穆迪港。太平洋鐵路讓加拿大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達到統一,它至今仍然正常運營,每天將石油、農作物等物資運往各口岸。

當年漂洋過海的華人勞工,很多是出於自願,一方面是為了躲避國內戰亂,另一方面也可以多掙些錢。而遠走他鄉生活在異國,華工們也有心理準備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沒想到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確實太慘痛了。

人頭稅:華工的不平等待遇

雖然勞工們簽署的是臨時勞務協議,修完鐵路後,還是有約一半華工決定留在加拿大,這也引發了文化衝突和就業方面的爭議,也引發了種族主義。

許多白人擔心被能接受低工資的中國工人奪走工作,也難以接受華人在服裝、生活條件甚至婚喪嫁娶等領域的文化習俗。

當時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想法就是保證人口的「層次」,首先保護自己的國民優先,因此一系列對華人歧視的行政法規開始出現。

1885年,《中國移民法》獲得通過,政府向抵達加拿大的華人收取每人50加元的「人頭稅」,以減緩中國移民進入加拿大的速度。1900年,人頭稅增加到每人100加元,以後逐年增加。1923年頒布《排華法案》,更是將歧視推向極致。

一張1912年的人頭稅證書

加拿大政府向華裔道歉

二戰之後,各國政府和民間對於種族主義、種族歧視和極端民族主義都十分警惕,加拿大尤其致力於發展多元的移民文化,族群融合,逐步廢除了對華人群體的歧視政策,整個國家向著越來越文明和友善的方向發展。

加拿大政府也從來沒有停止檢討歷史錯誤。

2006年,時任加國總理的哈珀在國會上就當年的「人頭稅」表示道歉,政府也對此進行了一些賠償。

2014年5月,BC省政府正式就「人頭稅」道歉。今年4月22日,溫哥華市長羅品信在中國城文化日的活動上,再一次為過去針對華裔的一系列歧視和排華史表示道歉。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有幸看到人類文明雖然走過黑暗和彎路,但也在曲折中進步著。如今的楓葉國是世界公認的最和平友善的國家之一,這也是得益於幾十年的反思和調整,這個氛圍也反過來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遊客。

當年,在加拿大延綿無盡的海岸線和廣袤草原上,有不少華裔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很多華工娶的都是原住民媳婦。據統計,當今BC省原住民中,至少10%具有華人血統。

跨越群山的太平洋鐵路

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加拿大開始新生活,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就意味著準備好克服文化和種族差異,與不同的人群合作,以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方式溝通對話。

美國加州將每年的5月10日定為鐵路華工紀念日。2005年太平洋鐵路公司把位於BC省坎盧普斯市的中轉站命名為 Cheng,也是就是中文「鄭」,以紀念那些華人勞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二戰蘇聯如果採用了此計劃,整個日本將葬身海底!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