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亦反抗,死亦反抗

生亦反抗,死亦反抗

《家》是巴金的一篇長篇小說,作者通過故事情節描述了封建大家庭里腐朽的「家長制」,抨擊了封建制度下的專制和黑暗,歌頌了新一代青年人對封建制度的抗爭和不屈,表達了作者對「新青年,新生活」美好的嚮往。

小說主要通過描寫高家這個封建禮制大家庭里的三位少爺(高覺新、高覺民和高覺慧)的生活、學業和愛情以及圍繞他們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他們三個人三種不同的性格所代表的不同的意識形態,同時也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三種受進步思潮影響的青年人心態的一個縮影。

我眯著眼,摸著破損的封面,聞著那泛黃的早已被多人翻閱的書卷散發出來的懷舊氣息,腦海里盤旋著覺新的懦弱,覺民的執著,覺慧的義無反顧。鳴鳳的剛烈、梅芬的無奈、瑞珏的善良叩響靈魂。

若說蕭紅筆下的翠姨不願將愛說出口,以死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舉動讓人扼腕,那麼《家》中所有的反抗與共謀,「四世同堂」帶來的幸福與痛苦讓人由心底生出憐憫。

覺新,光看這個名字就覺得夠諷刺了。名字里倒有一個「新」字,思想處事卻一點不新。的確,他是第一個覺醒的人,可是他唯唯諾諾猶猶豫豫,放棄了理想,放棄了前程,放棄了愛情。

沈從文曾經說:「希望不能用金錢所買到,卻能為其而賣掉!」當覺新拿著第一個月的工資高高興興回家去的時候,他已經將他所有的希望與未來永遠的埋葬了。

他的順從本應博得讀者的同情,可當他挑起這個大家庭的擔子,他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讓人心寒。

覺新以為,放棄自己的幸福可以成全更多人的幸福。然而,這只是他一時半會的想法或者是幼稚的想法。

梅芬和瑞珏悲慘的離開可以說是他一手造成的。即使他要做封建大家庭的表率,但他至少可以嘗試著反抗一下,和覺慧一樣,勇敢地說個「不」字。

覺新就是魯迅鐵屋子裡被喚醒的人,無門無窗他無法逃脫,倒不如在昏迷中悄悄死去的人。也正如文中所云:「這般人是沒有一點希望了,是無可挽救了。

給他們帶來新的思想,使他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過是增加他們的痛苦罷了,這正像使死屍站起來看見自己的腐爛一樣。」但最後他還是決定幫助覺慧逃離這個傷心之地。這還是比較讓人欣慰的。

覺民,即使他堅持與琴的愛情,我還是想用「懦弱」來形容他。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新思潮的來臨對於他來說只是消遣。或許用這個字眼對他刻薄了些。遊行,辦報……種種反抗的舉動都是他的三弟覺慧沖在前頭。

而覺民只是翻翻《新青年》,談論談論「熱點問題」罷了。只有他面對琴的時候,才能敞開他勇敢堅強的一面;只有面對琴的時候,才能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果社會經濟制度不改變,即使爭取到了個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再失掉的。因此,我對覺民和琴的愛情並不抱以樂觀的態度。一個眼神可以證明愛情,一個眼神無法維繫愛情。

覺慧,真正意義上的覺醒者,雖然他也有無奈和彷徨,寂寞與悲傷。不過,他常常是以「自省」的態度來示人的。從鳴鳳在高家受到的責罵到最後跳湖自盡,覺慧一直在批判自己,懷疑自己。

雖然鳴鳳那悲戚的面容一會就從他腦中散去了,雖然他把更多的精力擺在這個動蕩的社會之上,雖然在我看來他與鳴鳳之間甚至稱不上愛情。即便是這樣,他也比他那兩個哥哥勇敢的多,堅毅的多。

可是,作者也將他的弱點暴露在我們面前。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覺新的話不無道理:「現在還不是時候,就是犧牲也輪不到你的犧牲。」太熱血太理想便容易輕言生死,被吃人的禮教逼死固然悲慘,毫無價值的犧牲更教人心痛。

還記得學生遊行那一幕。大家轟轟烈烈地向掌權者要個說法,一句「自有辦法」就打發掉了所有人。「多半又要檢查仇貨,不知道這次又是哪家鋪子倒霉?」

作者早早地就暗示我們,這些熱血沸騰的運動有不少是盲目的,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巴金還是充滿希望的,如同魯迅在《葯》的最後留下的「花環」。

「我們是青年,不是傀儡,我們是青年!」文中反覆出現了這句話。覺慧跨出了封建大家庭的門檻,是坐上「開往春天的地鐵」?還是走向另一個牢獄?

我不想提及「所有的反抗都是共謀」這樣的悖論。現在去評論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去看知識分子的覺醒確實有些「隔靴搔癢」的感覺。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憑藉個人的力量與整個傳統風氣鬥爭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啊。就算有鋼鐵般的意志支撐著他們,也會迷失方向吧。

覺慧們的離家出走,鳴鳳們的以死了結都鮮明地指向「反抗」這兩個大字。《肖申克的救贖》中那句話讓人印象頗深: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光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混世小農民 的精彩文章:

TAG:混世小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