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5個小人物,讀懂真實的人性
授權圖片 | 呂志耘 攝
《紅樓夢》中很多小人物雖然出場不多,卻也有血有肉,寫得豐滿真實,展現了複雜、真實的人性。
1
倪二
賈芸是賈府的旁支,為了生活,想在賈府謀個營生,這要先巴結鳳姐。他想向開香料鋪的舅舅卜世仁(不是人)賒香料,但是舅舅不僅不幫他,還把他數落了一通。賈芸父親去世得早,留下的家產被舅舅卜世仁侵吞,現在走投無路來求舅舅,卻碰了一鼻子灰。
從舅舅家出來正煩惱時,撞上了醉金剛倪二。這倪二是個潑皮無賴,放高利貸,混跡賭場,這類人物在人們眼中一般是尖酸刻薄的。倪二卻頗有義俠之名,為幫朋友能仗義疏財。聽賈芸說了自己的遭遇後,為他憤憤不平,當下拍板就借給他銀子,而且不要利錢,也不定文約。
很多時候,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在危難關頭不能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會落井下石,親疏關係與血緣沒有必然關係。
倪二這種人,從事的職業是有些剝削性質,容易給人刻薄、醜惡的印象。但這與他講義氣並不衝突,對自己敬重的朋友能仗義相助,慷慨解囊。不能因為成見而否認了一個人的全部,尤其是他人格中的閃光之處。
2
藕官
藕官是扮演小生的戲子,與扮演小旦的菂官在戲裡經常扮作夫妻。一來二去,假戲真做,兩人就相互愛憐。菂官死後,又與蕊官好上。當被人疑心得新棄舊時,藕官說:
「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 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有人認為這一段影射了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的愛情與婚姻,黛玉去世後,寶玉迎娶寶釵,並不是來自家長權威的逼迫,而是一種自覺的選擇。坦然接受與寶釵成為夫妻的事實,並不能說寶玉忘了黛玉、對不起黛玉,也不能說他不愛寶釵、卻娶了寶釵是一種辜負。
蘇軾為亡妻王弗寫下情真意切、凄婉動人的《江城子》,但那時他已經與第二任妻子一起生活,並不是東坡刻薄寡恩,喜見「新人」笑與心中念「舊人」兩者並非水火不容。人性中很多看似矛盾的東西,其實並不衝突,可以並存。
有時,我們自以為做出自我犧牲是對他人的愛與尊重,但可能並非他人的真正心意,也可能會不利於自己。
3
秦鍾
尤二姐、尤三姐是賈珍妻子尤氏的繼母帶來的妹妹,生得十分美麗動人。賈珍、賈蓉父子這兩位紈絝子弟垂涎兩位姨娘的美貌,有輕薄舉動。尤老娘和尤家姐妹的生活要常靠賈府接濟,尤三姐不能公然違抗,只能迎合他們,這是不得已的,但她心裡對賈家這些高粱紈絝十分瞧不起。後來,她讓賈珍等知道了她不是好惹的,不像她姐姐尤二姐那樣軟弱。
早在五年前尤三姐就傾心於柳湘蓮,決定要嫁他後就改掉從前的淫亂性子,一心想等他回來後成親。不久後,兩人在賈璉的幫助下定親,但柳湘蓮聽聞了尤三姐名聲不好後要退婚,尤三姐心灰意冷,最終揮劍自刎。
尤三姐並非生性輕浮,部分是由於生存環境的逼迫。尤二姐只是求一個好歸宿,順水推舟嫁了賈璉。而尤三姐十分堅定,只有一個真正愛慕的人,非他不嫁。表面上表現得輕浮不堪,內心卻十分剛烈。柳湘蓮因她淫蕩的名聲而退婚,也是人之常情。但他還不了解真正的尤三姐,也可惜了這位剛烈的女子。
從他人的傳言中聽聞的只是表面或者一面,而人性從來不是只有一面,也不能只從表面去判斷一個人,簡單地肯定或否定。
4
秦鍾
秦鍾是秦可卿的弟弟,生得風流俊俏,大有女孩兒之態,和寶玉合得來。他姐姐去世後,送殯至水月庵,他早已跟庵里的小尼姑智能兒眉來眼去、情投意合。他趁天黑時找智能兒,欲行風月之事,智能兒推說不能在此時此地。秦鐘的理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是因為自己無法忍耐,智能兒沒有反抗之力只好服從。秦鍾對智能兒有感情,但他沒有真正為智能兒考慮,出發點是滿足自己。智能兒作為尼姑,要承擔的風險要比秦鍾大得多。秦鍾對智能兒更多的是愛、還是欲呢?
生活中,很多人平時掛在嘴邊的所謂的「愛」、「為你好」往往是自我滿足,而不是切身地為他人考慮。真正的愛他人,是為對方著想,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對於對方有責任感。
5
李嬤嬤
李嬤嬤是寶玉的奶媽,對寶玉有慈母一樣的關懷。她勸告寶玉少吃酒,對寶玉房裡的丫頭有監督的責任感。寶玉聽了紫娟的話暈死過去後,丫鬟們首先想到的是叫李嬤嬤來,可見她對寶玉樸實厚重的愛、在寶玉生活中的重要。
但李嬤嬤的缺點在於不識趣,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倚老賣老。仗著對寶玉的恩情,就依著自己的想法為所欲為,不懂得把握分寸。
她擅自喝了寶玉的楓露茶,喝了留給襲人的酥酪,吃了晴雯的豆腐皮包子——她對寶玉有恩,寶玉的好東西都應該是她的。她還肆意地罵寶玉的丫頭,在她看來這些女孩兒都有狐媚子的嫌疑。這些都是對寶玉生活的無理干預,使寶玉對她心生怨恨,不會贏得對她的尊重。
寶玉與李嬤嬤的關係,比起與王夫人,更接近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母子關係。養育之恩,當湧泉相報,但無需過度強調,讓恩情成為了重壓的枷鎖,成了要挾的資本。
《紅樓夢》中的小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的,細細揣摩和品味,聯想到生活中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人,會給我們很多啟發和感慨。
※五四: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溫50句經典言論
※孩子教得好不好,看這7個表現就知道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