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背了40年的黑鍋,也該卸下來了!
作者按:每年高考前後,關於教育的問題總會成為熱點話題,近年來,諸如:「民國之後無大師」的討論更是不絕於耳,相信你讀完這篇文章後,對於類似的討論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了。
先看一下,這40年教師都背過哪些黑鍋:
黑鍋1: 時間很自由,沒課就休閑。
黑鍋2: 職業很輕鬆,工作無壓力。
黑鍋3: 上課時間短,收入比較高。
黑鍋4: 工作沒難度,誰都能幹好。
黑鍋5: 學生學不好,全都怪老師。
黑鍋6: 老師假期長,羨慕嫉妒恨。
黑鍋7: 老師家的娃,學習必須好。
黑鍋8: 桃李滿天下,沒人說他好。
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改革開放。此後,人們對於高考問題的討論和人才培養問題的討論,就從沒停止過。民國後為何再無大師,高考出現的種種問題,人們把問題的矛頭都指向了教師,指向了教育工作者。身為教育相關行業的工作者,我深知:教師是冤枉的!
一提起大師,我們的頭腦中會想起很多人,如:作家有魯迅、沈從文、張愛玲、矛盾、老舍等;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國學大師有胡適、季羨林等;科學家有錢學森、李四光等。但這些大師都是民國前後出現的,真可謂是大師雲集。但那時的教育無論是資源,還是投入,都遠不及當下。可為什麼當下這麼好的時代,卻再難出大師了呢?
改革開放初期,科技興國、教育興邦做為國家的戰略,到了今天,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按理講,大師也應該是群星璀璨,可實際情況是寥寥無幾。
不僅是中國如此,西方國家也是如此。我們縱觀西方發展的歷史,也不難發現,近代出現的大師也是寥寥無幾,像高爾基、雨果,托爾斯泰等,這些大師也是出現在民國時期前後,當下,同樣沒有大師出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當下全球再無大師出現呢?中國的教師培養不出大師,西方國家的教師就培養出來了嗎?也沒有!而西方國家教師的地位可比我們高多了。
一、教育的本質與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矛盾?
各個領域出現的大師當然與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雲。
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2、理想主義認為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3、還有人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正確的愛,賞識,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導。
而當下,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教育里總是摻雜著一些商業的味道,從幼兒教育開始,到小學教育、基礎教育,再到大學教育,從校內教育到校外教育都有很濃的銅臭氣味。這本是不該有的。這些實際情況也有它存在的現實原因,但本身和教育無關。
改革開放以後,發展經濟的大潮成為了時代的主流。不管什麼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不得不承認,這些年我們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教育的發展沒有追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也是事實。做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教育能排第幾呢?二戰後的日本,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同時在教育上也擠進了教育強國的行列。戰後德國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難道發展經濟的同時就不能搞好教育嗎?這個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
二、關於當下,「創業潮」、「成功學」背後的思考
「成功學」是當下整個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種教育價值觀。有人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獲得成功。這種信念,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現在,從一進學校,甚至還沒有進學校,我們就被這種「成功學」灌輸。這種「成功學」理念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大學剛畢業就要去創業,想獲的成功,說起來倒也是人知常情,哪個人不想成功,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成功了?
我們獲取成功案例的信息,多數來自於各類媒體,事實上媒體只報道了那十之一二的成功,而那十之八九的失敗總是被忽視。媒體會告訴你巴菲特很成功,但你確不知道巴菲特8歲就去參觀紐交所,是他的國會議員父親帶他去的,並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這樣的案例在國內更是比比皆是。媒體只報其中的一部份。這是媒體的特性,我們不去研究。但如果每個人用這樣一種價值觀去奮鬥的話,這個世界是很危險的。
「創業潮」和「成功學」可以給年輕人一個可以保持夢想的動力,它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能量,這能量大到讓人忘記成功需要怎樣教育?需要怎樣的價值觀?需要怎樣的學習?怎樣的努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功。這樣一種潮流下,如何能出大師,如何能出學者?人們如何能靜下心來搞科研?你搞十年的科研所得,不如一線名星一個月的收入,這是現實,也是教育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當下,是一個整合的時代,需要不斷擴大邊際
有人說喬布斯改變了世界,因為那款iphone手機,但事實上這款手機也不過是一種整合,不能算喬布斯的原創。他無非是把原來手機接打電話,收發信息的功能和電腦上網的功能進行了整合。而無論是電話,還是電腦上網都是原來早就存在的事物。雖說,他不能算是原創,但的確是了不起的技術創新。當下,十之八九的技術創新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整合。
這種整合創新的能力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的,它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不斷擴大自己的邊際。因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邊際,行業間的邊際越來越模糊了,或者說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更為貼切。
擴大邊際本質上是擴大認知的邊際,是擴大教育的邊際。當下的應試教育,帶有銅臭味的教育,如何培養真正的人才。沒有強大的教育支撐,談何擴大邊際?
正因如此,說中國教育培養不出大師,是不全面的。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像蘇格拉底、柏拉圖這樣的通才,現在世界各國都找不到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科技等各個領域都越來越細化了,並且單一的知識也無法創造價值。國內的BAT,這三大巨頭,哪個不是整合了大量資源、人才、技術才成為巨頭的。所以,當下是一個整合的時代,是一個無際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又如何能出來大師呢?
四、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加強調合作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得以飛速發展,我們現在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了,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假如你是能人,如果你不能跨界,不會整合,那麼你被淘汰的速度可能就越快。正因如此,那些牛人們、能人們都去「抱團取暖」了。因此,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出現大師,出現了大師又能怎樣呢?
也許,現在各個領域裡出現的大師也不少,但都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了……
以前我們概念里的大師都是以個體形式出現的,也可以稱為是原創大師。但現在更強調整合式的創新,更強調商業模式的創新。因此,在這樣的一種世界大環境下,我覺得再討論「民國之後再無大師」這樣的話題,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現在人們最大的危機不應該是你有多少技能,你自己有多牛,而應該是你的融入能力,你的整合能力,你的跨界能力到底有多強。你的邊際越大,你未來成功的機率可能會越大!
時下,教育的本質問題沒有得到重視,人們又受到「成功學」巨大的誘惑,身處移動互聯網的經濟大潮中,不斷受到被整合和跨界競爭的威脅!試問,如何培養出大師?所以,懇請你轉載此文,讓社會不要再討論「民國後再無大師」這樣的話題了。
這本身和教育無關,不要再讓教育工作者來背這個黑鍋了!教育的問題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單從教育的角度來思考教育的問題了,不是嗎?
每天不一樣的生活感悟,不同的視角,
衝擊你的視網膜,所以請戴好眼鏡。
這裡有你的心聲,更有你的知己。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感恩有你,每天一篇原創文章。
關注原創,感恩有你!
※伏羲前世 一個未知的時代 7000年前的伏羲是誰?是天外來客,還是一個時代!
※記住,這三類人不要接近,甚至不要與其來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