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毀滅地球僅需數百枚核彈?為何美蘇造了6萬枚!

毀滅地球僅需數百枚核彈?為何美蘇造了6萬枚!

【軍武次位面】作者:JWR

核武器自誕生之日來,就一直是毀滅之神的化身。核武器的神秘面紗使得公眾對於其具體威力和使用戰略的了解一直處於霧裡看花的狀態,甚至坊間流傳了許多針對核武器的「妖魔化」結論,其中典型就是「全球核武器足夠毀滅地球XXX遍」。筆者暫時客串「謠言終結者」的身份,對該言論進行一番探究。

核打擊想像圖

首先,以冷戰高峰期的1985年為例,此時的全球核武器數量已經突破60000枚大關,僅僅是美蘇的核武庫就接近63000枚的規模,我們不妨設定平均每枚核武器的當量均是40萬噸(美蘇主力核彈頭的當量均值),即總體上為250億噸略強的當量規模。

美蘇(俄)核武器數量圖表

這樣一個當量規模對於1.5億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而言,平均3000平方公里的範圍才能夠攤上約50萬噸的TNT當量。以當量同處於50萬噸量級的W88彈頭為例,其對目標達到「輕度及輕度以上」損壞的殺傷範圍也僅僅不到800平方公里——做不到完整覆蓋整個地表。

上圖為使用W88(50萬噸級核彈)對莫斯科實施核打擊模擬圖,從內至外分別為核爆炸火球圈、核心殺傷圈、灼傷圈以及輕度以上損毀圈。

有人說,那麼如果所有的核武器集中在一點爆炸呢?能毀滅掉地球嗎?恭喜你,你正努力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250億噸當量的核彈於一點充分爆炸的後果是——人類滅絕了,但地球依然安然無恙。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180公里,形成於65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隕石命中地表後的當量是120萬億噸TNT,是冷戰高峰期全球核武器當量的4800倍,恐龍很有可能便是因此而滅絕,但地球依然沒有被毀滅。可見,若存在於理論上的核戰爭真的在冷戰時期被實施,地球母親不會被毀滅,而被毀滅的只是人類自己。

近年來,一系列冷戰機密檔案的解密,讓人們又重識了冷戰年代的瘋狂。隨著美國機密核打擊計劃——統一作戰行動計劃(SIOP: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一些細節的持續解密,國內公眾驚訝的發現,這個由美國政府制定的針對敵對和潛在敵對國家在內的全面核打擊計劃中對於「敵對和潛在敵對國家」的定義一直囊括了中國。

在冷戰初期的SIOP-62計劃中,美國政府直接將敵對國家等同於「中蘇集團」,甚至在後冷戰時代的SIOP-99計劃中,該定義範圍仍然包括了俄羅斯、中國。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結論擺在了公眾面前——在冷戰時期的兩極對抗中,不論中國的立場如何,本土的諸多目標仍然會被列入美軍的「重點打擊對象」之中。

美國冷戰時,民眾在自家院子里建造防空洞,深挖洞,廣積糧,要稱霸

那麼,威力相對「有限」的核武器為何依舊在冷戰高峰期發展了超過60000枚,核理論經歷了怎樣的辯證發展歷程,美蘇的核戰略又以怎樣以對抗為主題交替發展前進的呢?

核武器和導彈結合來作為主要的核威懾的手段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豪邁的。在冷戰初期,戰略性質的核打擊任務一般仍由戰略轟炸機承擔。彈道導彈作為主要的遠程投射手段在當時僅僅是一個充滿潛力的發展方向。由於美軍整體上的空中優勢態勢,使得其在1955年之前,都沒有調整其核武器運載平台的發展優先順序。直到,那個男人的出現。

B-52在冷戰時期,是美國核力量空基投送平台,還能再戰50年

科羅廖夫,這位讓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的核競賽中扳回一程並奠定日後和美國角逐核力量至強地位基礎的大師,在1947至1953短短的六年間以小步快跑的技術研發思路為蘇聯設計了一批近中程彈道導彈。

1957年,這位大師和他的團隊完成的人類首枚洲際彈道導彈——SS-6騰空而起,標誌著蘇聯先於美國獲得了能夠用於洲際打擊的彈道導彈飛行平台。對於美國而言更為嚴峻的是,米亞-4為代表的蘇聯新型戰略轟炸平台動搖了美軍的空中洲際核打擊平台的領先地位。

1956年,「首席設計師」科羅廖夫(左),「蘇聯原子彈之父」 伊戈爾庫哈托夫,「首席理論家」 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迪什

在蘇聯不斷的「大動作」下,艾森豪威爾於50年代中期調整政策為最優先發展彈道導彈。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美國有美國的《空中攻擊俄羅斯要害目標戰略》乃至於之後的「統一作戰行動計劃」,蘇聯也針鋒相對的提出了「核報復戰略」。世界兩極於核戰略上的角逐對抗,拉開了帷幕!

蘇聯於上世紀50年代末期奪取了彈道導彈上的優勢後,隨即開始補充其核武庫的規模,於1960年至1966年間,其核武器數量以900枚/年的速度激增。

而美國在1958至1960年間核武器數量更是以5500枚/年的速度躍進,這個過程也可以看做是蘇聯於運載平台上的優勢迫使美國大量前沿部署了戰術級別的核武器。

美國在東歐部署的潘興-2戰術地對地導彈

伴隨著核武器數量的快速增長,美軍希望進一步擴大其數量上的優勢以抵消蘇聯於運載平台技術上的領先,第一個「統一作戰行動計劃」(SIOP-62)被提出。有趣的是,相比於一般的美國政府文件的機密級別按未保密(unclassified)、秘密(confidential)、機密(secret)、絕密(top secret)劃分不同的是,該計劃被密集被劃分為ESI(extremely sensitive information)級別,即「極端敏感信息」級別。

SIOP計劃一直貫徹的針對敵國的城市人口和工業目標實施密集打擊的理念。該計劃既龐大又精細,具體內容包括各個聯合司令部之間的協同細節、針對每一個爆心地面投影點確保摧毀的當量標準、武器運載方案和攻擊路徑等等。

美國1956年計劃用核武器攻擊1100個目標,800個蘇聯目標,140個中國目標

具體說來,美軍選擇了2600個主要由中蘇境內目標為主的打擊目標,並且歸類為1060個爆心地面投影點目標,其中的200個核心目標需要滿足97%的摧毀概率,為達到以上毀傷效果,需要動用美軍的3300枚核武器,平均1個目標會受到3枚彈藥的覆蓋。

用核武器打擊1100個目標以後,將形成大面積放射性塵埃,塵埃的飄散方向與季節有關

據解密後的信息模擬可知,SIOP-62計劃一旦執行將導致中蘇兩國近3億的人員傷亡和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而蘇軍方面在1961開始的針對核戰爭的計劃論證過程中確定了「核戰爭制勝戰略」,強調核戰不論規模大小一旦開始就要進入全面戰爭性質的對敵各類目標進行打擊進程中。

俄對美核打擊示意圖,東西海岸的彈頭密度要高於中部地區

終於,1970年後,美蘇雙方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相互毀滅能力」,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美蘇雙方核武器總數量突破40000枚,並且雙方為了維持可能的核戰爭中保留足夠的核武器庫存用於反擊和針對重要目標的補射持續擴大其核武庫規模,並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峰,包含約63000枚核武器,其中約9000枚彈頭部署在2200枚中遠程運載平台上。

當雙方的核戰略角逐達到高峰期後,美軍方面針對蘇聯的打擊目標變得越發具體和細化。以上世紀80年代初期版本的SIOP計劃為例,美軍計劃對蘇軍700個地下掩蔽部、2000個戰略目標(1400個洲際導彈發射井目標和600個地下指揮控制中心、核彈儲存點等)、3000個包含機場和駐地等目標在內的軍事目標以及400個以內的關鍵軍工生產目標進行戰略打擊。

美國夏延山地下基地,免役核彈直接命中,是美軍的神經中樞

而這些6000餘個目標中近半數的目標是具備完備工事防護的「硬點目標」。針對美軍的核打擊計劃,即使是以2對1的方式對蘇聯硬點目標進行覆蓋也需要5400枚彈頭。而美軍此時的戰略打擊能力卻與其目標有相當的差距:按雙彈頭覆蓋一個目標的打擊策略,即使是300枚最新型的民兵III也只能確保摧毀690個蘇聯於1970年前施工的硬點目標,或者以80%的概率摧毀345個於1974年後施工的硬點目標。

而總體上說,即使美軍第一次打擊實施中全部使用民兵III,面對蘇聯暫時領先美國的加固技術的發射陣地,其2200枚部署於中遠程運載平台的核彈頭庫存,也只能支撐其對蘇軍早期型號的不到600個發射井的摧毀,或者以50%的概率癱瘓蘇軍460個後期施工的導彈發射井。美軍此階段在核力量報告中悲觀的寫道:實質上美軍不具備有效摧毀蘇聯核打擊能力的能力。

SS-18的發射井可抵禦核彈近距離爆炸

相比於美軍的力有未逮,蘇聯的第一次核打擊力量則要充沛的多。以1982年的蘇軍數據為例,6600餘枚核彈頭被部署在1100餘枚中遠程運載平台之上,其中針對美軍硬點目標的SS-18 mod 4約310枚,SS-19、SS-20、SS-25共約800枚。

僅僅以SS-18 mod 4為例,每枚可攜帶10枚55萬噸精度為200米內的分導式彈頭,310枚SS-18 mod 4可攜帶3100枚核彈頭,按照80%完成突防計算,即可按照2480枚彈頭打擊全部1000個美軍發射井的方式以98%的摧毀概率完成打擊任務。在核力量進攻端的能力失衡後美國不得不通過其他手段來維持雙方戰略層面的平衡。

「撒旦」(SS-18)出擊

在冷戰末期,雖然一系列協約削減了美蘇雙方的核力量規模,但是其核力量的發展遠遠沒有因此而止步的跡象。美軍針對性的加強了其洲際導彈發射井陣地,使其能夠承載3500千克/平方厘米的爆炸壓力,並且通過密集部署的形式來增強對於以多彈頭反覆覆蓋戰術的抵抗能力。

而蘇軍則通過發展機動發射平台來抵消美軍於彈體和陣地設計上的領先地位,SS-24和SS-25(白楊)相繼被開發出鐵路機動型和公路機動型型號,雙方新一輪的對抗由此形成。而正當雙方通過機動發射平台和陣地加固技術、反導技術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核戰略角逐時,又一位男人挺身而出徹底扭轉了局面,維護了世界的和平。

SS-24鐵路機動彈道導彈

所幸,冷戰時期的瘋狂僅僅停留在美蘇的核戰爭計劃預案之中沒有被實施。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目前的時代主題,人類為相互毀滅而製造的恐怖武器但願能僅僅作為大國國家安全的一道最後的底牌,而永遠不被投入人類之間的大規模互相殺戮之中。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日本侵華有多過分?2000架飛機地毯式轟炸,連德國大使館都炸!
24年服役生涯無一被擊落,F-15如今卻為何逐漸失落?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