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自殺都很困難,抗戰時日本「王八盒子」其實連燒火棍都不如!

自殺都很困難,抗戰時日本「王八盒子」其實連燒火棍都不如!

【軍武次位面】作者:風滿樓

日本侵略中國的罪孽永遠不能抹去,也不能忘記。

我們在抗日戰爭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小日本軍官使用的一種槍管纖細,槍身和握把顯得粗壯,類似於雞腿的手槍,被抗日英雄繳獲後稱為「王八盒子」,這款沾染了中國人民鮮血的手槍性能怎麼樣,威力又如何?

日本軍官配發的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

電視劇《亮劍》李雲龍繳獲的南部十四式手槍

「王八盒子」真名為南部十四式手槍。當時,日本為了解決軍隊沒有統一的制式軍用手槍問題,於1925年在陸軍大將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陸式8mm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在此之前,日軍中的日造手槍主要是由南部設計的各式手槍和九四式手槍,這些手槍的口徑均為8mm,因此日本軍方要求新制式手槍的口徑也定為8mm,並且槍彈與以前的各式8mm手槍通用。南部手槍型號較多,早在南部十四式手槍定型前,就出現了南部甲型、南部二型等幾種槍型。

糟糕透頂的南部14年式手槍(王八盒子)

日軍入侵中國東北,建立和控制所謂滿洲國,最早在軍官中裝備南部十四式手槍。早期生產的南部十四式手槍毛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毛病是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等致命問題,特別是在東北高寒氣候中,由於擊針上塗抹的潤滑油粘稠度增加,問題更嚴重。那時,每支手槍都隨槍多配一根擊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1932年,南部武器公司重新改進設計擊針後,全部取代了早期的擊針,不再隨槍配備備份擊針。

日本侵華期間,因南部十四式8mm手槍,絕大多數是用皮質槍套並用肩背帶斜挎在肩上攜帶,中國百姓就自然稱為「日本盒子槍」,又因為了能夠攜帶備份槍彈和彈匣,槍套的蓋子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硬殼造型樣式,圓鼓鼓的槍套蓋子像「王八蓋子」,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了「王八盒子」專有名詞。

槍身像雞腿,槍套像王八蓋子,王八盒子因此得名

其實,這款手槍性能極差。美國大兵評價,連自殺都難保證。八路軍即使沒槍沒炮,也不使用。

「王八盒子」瞄準基線較長,近距離子彈傷害力極大,基本與達姆彈相同,無防護人員被擊中,通常非死即殘,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用5層棉被就能擋住,稍微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閉鎖卡鐵後端下落開鎖設計結構,在製作工藝上不是很精緻,必須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如果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變成了一把「手動手槍」。

在保險機構設計上,採用了類似勃朗寧手槍的那種空槍保險。當卸下彈匣之後,彈膛內仍頂著一發槍彈,與取出彈匣、槍就「安全」形成反差,造成經常發生「走火」事故,並且因設計缺陷,彈匣經常脫落。

影視劇中使用王八盒子的日本鬼子

「王八盒子」在日軍中裝備的很廣,從將軍到少佐各個特種兵部隊都有,哪裡有日軍,哪裡就有「王八盒子」,哪裡的中國軍民就知道「王八盒子」。一般不裝備皇協軍,但皇協軍頭目也曾使用,甚至連日本侵華的特務、警察及其他一些准軍事機構或非軍事機構等等,裝備的也很少,可以看出即使再破也被日軍作為權勢的象徵。

日本殘害我同胞,罪孽深重

「王八盒子」是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制式手槍,也是日軍正規部隊普遍裝備的標準手槍,記載著侵華戰爭的種種罪行,是一個時代的標誌,願歷史不再重演。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身為衝鋒槍的湯姆遜足有10公斤,士兵如同抱著一塊鐵餅,氣喘吁吁
好羞恥!日本最強坦克慘爆缸,日本網友:坦克來大姨媽了?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