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謊言,是誰播下的種子?

孩子的謊言,是誰播下的種子?

(1)

一天,我在喝某碧牌汽水。

6歲的兒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我喝。

看得出,他也想喝。之前我還沒讓他喝過一口呢。

說實在話,我覺得這飲料真不是孩子喝的,所以一直沒讓他接觸。

「爸爸,你喝什麼,我也想喝。」他終於鼓足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看著他那雙清澈的眼裡裝滿好奇的神情,心突然就軟了,決定破戒。

給他倒了小半杯。看著一個個小小的氣泡生起又幻滅,我覺得還缺少點什麼。

一時也想不起來。也就讓他喝了。喝之前對他說,有點「辣」,你試一口就好了。

他喝了一口。露出笑容。說不辣,就是感覺鼻子里像冒煙似的。「爸爸,我還想喝一口。」

他又喝了一口。再一口。小半杯喝光了。然後就盯著我的汽水瓶子,「瓶子里還很多。」他說。

我當然懂,他不就是還想喝嘛。但我沒給,只說,我覺得這種東西太甜了,對小朋友「有毒」,喝多了對身體不好。

他沒再央求。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2)

昨天下午,到幼兒園接孩子。

路上,父子倆在車上像往常那樣聊天。

看似有一搭沒一搭,其實我每句話都在「下套」。

「套」什麼呢?「套」他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學會了有所保留地向我「彙報工作」。

他已經學會了有意識地「過濾」掉一些信息,只「供出」部分「安全信息」。

難道他識別了我的圈套?不管了,無論如何,這「套」還是得下,只是要下得巧妙點。

我問,午點吃了什麼?他說今天沒有吃午點。因為陳某某(同學)過生日。「哦,那你吃了蛋糕?」

「對呀。大家都吃了。」過了一會兒,他接著說,「還有糖果。棉花糖啊什麼的。我書包里還有幾個。」

「這麼豐盛!」我故意裝出吃驚的樣子,「上次你在幼兒園過生日,我們只有蛋糕和水果,沒有買糖果哦。」

「老師同意我們吃的。」他說。他知道我向來不讓他多吃糖果,長期的「限吃」讓他面對糖果時有著複雜的心態。

這回他以為我要批評他吃了糖果。但我沒有,只是說,吃一兩個沒關係,但不能多吃,書包里的那幾個,今天就不要吃了。

他嗯了一聲。我從後視鏡中不時看看坐在二排座兒童座椅上的兒子。因扯到糖果,他的神色是緊張的;不過聽了我的話後,漸漸放鬆了。

過了好一陣,他又告訴我:「今天還有飲料。」我問他是什麼飲料。「就是上次你讓我喝的那種,喝一大口鼻子會冒煙的那種。」

我明白了,是某碧牌汽水。我覺得如果是我,就不會把這種飲料帶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共享」。但也沒有誰說孩子不能喝呀,人家過生日,帶汽水讓小夥伴分享,也無可厚非吧。

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喝這種飲料。別的碳酸飲料也不想讓他喝。我的態度孩子應該是知道的,所以當我問他「你喝了沒有」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我沒有喝。」

沒有喝。就你沒有喝?我覺得這句話有「水分」,便迂迴巧妙地展開「誘供」。我說其實你也是可以喝一點的,因為班上大家都喝了,你喝點也沒關係。「怎樣,味道還不錯吧?」

他一下子就「繳械」了,乖乖地「交底」:「是呀,喝一大口,鼻子里就像突然冒煙似的。味道還真不錯。」「這麼好的味道,你不會就只喝一口吧?」「嗯……爸爸,我喝了半杯。」

從後視鏡中,我看見他的表情,似乎在等待我批評他喝多了。老實說,平時遇到這種「出軌」(超出我允許範圍)的事,我常常是持否定甚至批評態度的,久而久之,他便練就了這副表情。

這次我決定一句也不批評,不否定。相反,我開始肯定他。「嗯,半杯。就一次。這次沒關係。爸爸不批評你。以後就不要喝那麼多了,對身體不好。」我又補一句,「以後喝這種東西,記得跟爸爸說一聲。」

他嗯了一聲。沉默下來。我又找了別的一些話題,跟他東拉西扯。快到家時,他忽然又鼓足勇氣說:「爸爸,今天還有可樂。」不會吧?我可從來沒有讓孩子喝過可樂,甚至希望他在小學畢業前都能不「破戒」。

孩子沒有說他喝了可樂,但我知道他喝了,而且肯定不是一口。至少半杯。該怎麼對他說呢?想了好一會也沒想出詞來。後來我乾脆不說了,等他自己說。他好像也在等我發話,但終究扛不住我的沉默。車入庫熄火後,他幽幽地說:「我也喝了半杯。」

聲音是怯怯的,他怔怔地望著我,似乎等我批評。之前我跟他早有約定,無論喝什麼飲料,必須徵得父母同意。這次。他是「先斬後奏」,此刻心裡肯定打鼓。不過對我來說,「先斬後奏」畢竟還是「奏」了,不是「私扣截留」了信息。不是說坦白從寬嗎。

他下車後,我蹲下來,緊緊地抱住他。「沒關係,是老師讓大家喝的。你今天做得很好,因為你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你本來不想告訴我的,是不是?因為你擔心爸爸批評,對吧?但你現在告訴我了,我不會批評你,因為爸爸覺得你不撒謊不隱瞞,這是值得表揚的。」

他一臉釋然。

(3)

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會撒謊的。

但確實有不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學會了撒謊。

我常常想,也許是家長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糾偏方法使然。

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錯了,家長動輒生氣,批評,或者表達別的不滿情緒。

孩子呢,便會為自己的行為自責。在「認識」錯誤的同時,也會慢慢學會「自我保護」。

這種「自我保護」,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撒謊。他知道某種行為是家長不允許的,所以他要在家長面前遮蔽事實。

撒謊帶來了暫時的安全,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習慣,最後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滿嘴謊言也就見怪不怪了。

解鈴還須繫鈴人。孩子的謊言止於親子良性溝通。家長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責罵;多一點引導,少一點牢騷,就能讓孩子對你敞開心懷。

心懷敞開,謊言走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戈傳書 的精彩文章:

TAG:非戈傳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