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經典悼亡詩詞,令人潸然淚下
葛生
—— 詩經·唐風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譯文】
葛生長覆蓋住荊條,蘞蔓生在田野。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居處?
葛生長覆蓋酸棗樹,蘞蔓生在墳頭。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睡眼?
角枕燦爛啊,錦緞被子鮮明啊。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長,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長。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背景】這首詩被後人認為是『悼亡詩之祖』。詩從葛藤寫起,或者正是墳墓之地,觸動情思,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詩寫亡人的獨處無人陪伴,正是為了寫活著的人的孤獨無親,從而見出生前的相親相 愛,同心同德,以致於發出死後同穴的悲號。詩反覆抒寫無法忍受的獨處的時日,都是為了表達當初同處和和諧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悼亡詩的濫觴,那 生死不渝的愛情絕唱,可以穿越時空,成為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夢想與期許。
綠衣
——詩經·邶風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無隕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譯文】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面子黃里子。
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上衣黃下裳。
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忘!
綠絲線啊綠絲線,是你親手來縫製。
我思亡故的賢妻,使我平時少過失。
細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風鑽衣襟。
我思亡故的賢妻,實在體貼我的心。
【背景】這是一首懷念亡故妻子的詩。睹物思人,是悼亡懷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一個人剛剛從深深的悲痛中擺脫,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製作的東西,便又喚起剛剛處於抑制狀態的興奮點,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這首詩在文學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晉潘岳《悼亡詩》很出名,其實在表現手法上是受《綠衣》影響的。如其第一首「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 在壁」、「寢興何時忘,沉憂日盈積」等,實《綠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懷》,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全由《綠衣》化出。可見此詩在表現手法上實為後代開無限法門。
悼亡詩
——潘岳·魏晉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溜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作者】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稱潘安,我國晉代著名文學家,中牟縣大潘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劉孝標註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他少年時即以才穎見稱鄉里,十二歲即能行文作詩,被鄉里稱為奇童。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潘安往往與陸機並稱,古語云「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據說,潘岳的妻子楊氏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潘、楊兩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歲時第一次見到楊氏的父親楊肇,楊肇很喜歡這個聰穎過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兒許配給了他。潘岳十二歲時與楊氏訂婚,結婚之後,夫妻兩人大約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楊氏於晉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當時不到五十歲。潘岳 夫婦感情很好,楊氏去世後,潘岳除過《悼亡詩》三首外,還有《楊氏七哀詩》等。
【另注】潘安以前,中國古代文學並無『悼亡』一說,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開中國悼亡詩歌之先河。《辭源》對「悼亡」的解釋:「晉潘岳妻死,賦《悼亡》詩三 首,後因稱喪妻為悼亡。」該辭典也收「潘岳」條,其釋文中有:「工詩賦,辭藻艷麗,長於哀誄之體,《悼亡》詩三首最著名」的內容。
悼亡詩
——沈約·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
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
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
屏筵空有設,帷席更施張。
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作者】沈約(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歷仕宋、齊二代,後助梁武帝登位,官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仕至尚 書令,卒謚隱。政治上主張嚴格區分士族與庶族,維護封建門閥制度。詩風浮靡,著意雕飾,與謝?、王融等皆注重聲律,時號「 永明體」。所創「 四聲八病」之說,在聲律方面為詩歌創作做了許多規定,對五言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有一定影響。曾據何承天、徐爰等宋史舊本,稍加更益,撰成《宋書》。所著有 《四聲譜》、《齊紀》、《沈約集》等,已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背景】這首詩是沈約為悼念亡妻而作。沈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清怨』,這首詩集中體現了沈約的清怨之風。詩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恆來反襯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後半將悲傷的情感同凄涼的環境融為一處,情狀交現,悲愴靡加。沈約的這首悼亡詩對後世以離別哀亡的為題材的詩詞作品有較大影響。把南朝之前類似作品的 哀而不傷(如潘安《悼亡詩》)的境界真正推向哀傷並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沈腰』之說。《梁書·沉約傳》載:沉約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後因以「沉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明代詩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均典指沈約。
離思·其四
——元稹·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
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化爭艷,
一半是因為篤佛修道,一半是因為忘不了你。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內人。八歲喪父,少年貧賤.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除左拾 遺,歷監察御史。坐事貶江陵士曹參軍,徙通州司馬。自虢州長史征為膳部員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誥。召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未幾罷相,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 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背景】元稹有離思詩五首,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做。韋叢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 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一首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曾經經過滄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壯闊可觀的水,看過巫山的雲之後,便覺得別地方的雲都不值得一看;即使從成千的美女中走過,都懶得回過頭看他們一眼,一半固然是為了修身 治學,一半是沒有忘情於你呀!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詞意豪壯,用筆極妙。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成為唐人悼亡詩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詩一直以前都是傳唱的經典,除此之外,其還寫了悼念亡妻韋氏的《遣悲懷》三首,同樣堪稱中國悼亡詩歌的絕唱。「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之類的詩句已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江城子
——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作者】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 蘇」。嘉佑進士。軾是一位通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他 是「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畫開創了湖州畫派。
【背景】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 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 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惋,於是寫下這 篇著名的悼亡詞。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 人淚下。
鷓鴣天
——賀鑄·北宋
重過闊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白頭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譯文】同來何事不同歸?本已永結同心,生死以共,卻還是生死相隔,痛斷肝腸。一句突兀問來,千言萬語無以作答,空餘淚痕而已。問得看似突兀,卻又是因日思夜想而 起,是至情之語。卧聽窗外梧桐細雨,一夜都滴在心頭,浸濕回憶。髮妻挑燈補衣的溫馨場面,彷彿昨日,卻又已渺如雲煙。筆下凄楚哀傷,勝過梧桐。夜雨滴到天 明。
【作者】賀鑄(1052年~1125年):北宋詞人。字方回,衛州(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 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年十七,宦遊京師,授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熙寧中出監趙州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陽都作院, 歷徐州寶豐監錢官,和州管界巡檢。崇寧初以宣議郎通判泗州,遷宣德郎,改判太平州。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居蘇州、常州。宣和元年 (1119)致仕。七年,卒於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背景】這首詞是賀鑄為悼念亡妻趙氏而作,亦是唐宋之後悼亡詩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賀鑄夫人趙氏,勤勞賢惠,賀鑄曾有《問內》詩寫趙氏冒酷暑為他縫補冬衣的情 景,夫妻倆的感情是很深的。作者與妻子曾經住在蘇州(閶門是蘇州著名的城門,用來借指蘇州),後來妻子死在那裡,當賀鑄不久因事要離開蘇州時,痛感物是人 非,滿腹辛酸無處傾訴,只能哀嘆:「好好一起來的,怎麼就不能一起離開呢?」窗前的梧桐在經歷了清霜之後,已經樹木凋零,落葉蕭索;而池中原先那對比翼雙 飛的白頭鴛鴦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隻,它肯定也經歷了失伴之苦吧!那晨光初露的草原,東方才剛剛發白,躺在草叢上的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兒,須臾之間就 不見了。人生原來就是這樣短暫啊!在那新壘起來的墳頭前,作者默默地哀悼著亡妻;在從前兩人住過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戀,不肯離去。回到家裡,躺在死者 睡過的床上,聆聽著南窗的夜雨,遙想當年妻子在深夜裡為自己補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現出了對亡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
沈園二首
——陸遊·南宋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作者】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愛國詩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熏陶。年輕時中應禮部試, 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後官至寶章閣待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陸遊 創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國古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僅在他的詩集《劍南詩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他的詩內容極為豐富,風 格雄渾豪放。
【背景】《沈園二首》是陸遊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連同此後關於沈園的多首悼亡詩,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情節和規模的系列。在民間流出最廣的其實是『沈園』系列 真正的起點——陸遊和唐婉各賦的《釵頭鳳》一首。陸遊與唐婉的故事,是中國封建制度造成的最悲劇性的愛情故事之一。唐婉,陸遊的表妹,陸遊母舅唐誠女兒, 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陸遊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遊的親密感情, 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後陸母認為唐婉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命陸遊休了唐婉。陸遊曾另築別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覺後,命陸遊另娶一位溫順 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唐婉而後由家人作主嫁給了皇家後裔同郡士人趙士程。公元1155年(紹興二十年),禮部會試失利後陸遊到沈園去遊玩,於唐琬及趙士程夫 婦不期而遇,唐婉得到丈夫的允可設酒款待陸遊。陸遊回想前塵往事,傷感地在牆上寫下了一首名傳千古的《釵頭鳳》(紅酥手)詞。
鶯啼序·春晚感懷
——吳文英·南宋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遊盪隨風,化為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系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濕、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漸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作者】吳文英(1200年~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鄞縣(今浙江寧坡)人。《宋史》無傳。一生未第,游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 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
【背景】這是吳文英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詞,儘管後世學者對其創作背景及主旨多有爭議,但詞中所彰顯的懷悼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首詞在《宋六十名家詞》中又題作『春晚感懷』、『感懷』,實際就是懷舊與悼亡之意。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集中懷人諸 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鶯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諸作中篇幅最長、最完整、最能反映與亡妾愛情關 系的一篇力作。它不僅形象地反映出與亡妾邂逅相遇及生離死別,而且字裡行間還透露出這一愛情悲劇是由於某種社會原因釀成的。它感情真摯,筆觸細膩,寄慨遙 深,非尋常悼亡詩詞之可比。
【另注】《鶯啼序》是詞中最長的詞調,全文二百四十字。這一長調始見於《夢窗詞》集及趙聞禮《陽春白雪》所載徐寶之詞。可見《鶯啼序》實為夢窗之首創。
沁園春
—— 納蘭性德·清
序: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作者】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名性德,字容若(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 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其嘗有悼亡之吟,傳唱極廣。 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 「清詞三大家」。後世對其評價頗高,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背景】這首《沁園春》是納蘭性德眾多悼亡詩詞作品中最哀婉痛徹的一首,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 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關氏,並有側室顏 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減夫 婿」。可惜她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年僅三十一歲。
※10首清明最美詩詞: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清幽之境:尋常行處尋常景,但有詩情分外香
TAG:詩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