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時候真不敢多看文天祥和辛棄疾

有時候真不敢多看文天祥和辛棄疾

南宋年間,蒙古人滅西夏,橫掃大金,下一個目標,南宋。

依仗著赫赫如風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他們認為,十年之內,必當取宋。

然而這一仗一打就是近五十年,他們沒想到,竟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命。

在蒙古大軍屠城之時,柔弱的南人卻並不害怕,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蒙古軍無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發生的這一切,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這些只會吟詩作對,體格瘦弱的南人?他們何以如此堅強?

他們決心找出答案。

雖然南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依舊無法阻擋蒙古軍隊的鐵騎。

1279年,在經歷了激烈抵抗後,南宋最後一個戰時丞相陸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趙昺行禮,說出了最後的話:

「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許國了。」

然後他背著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滅亡了,但蒙古貴族們心中的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此時,他們發現自己有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此時的他已經在元的監獄裡待了很久,在南宋最危難的時刻,他散盡家財,組織義軍三萬反元,戰至只剩六人被俘。在被押解過零丁洋時,寫下千古詩篇《過零丁洋》。

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正是元朝統治者們理想的研究對象。是什麼支持著他去做這樣一件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的事呢?

於是,從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個個都來勸降,但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支持著他。

這樣東西叫做氣節或曰道義。

道義是個什麼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著,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只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於是他們換著法子折磨他,從舒適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其極。

奈何此人軟硬不吃。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堅持了自己的信念,與蒙人斗的不亦說乎,與其同時寫就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內心的寫照: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此人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忽必烈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眼前的這個人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裡做個宰相吧。

他義正辭嚴的拒絕了。

忽必烈反覆勸說,均未遂,實在沒法了,只好說:你想幹什麼,自己說吧。

不料此人昂頭說道:只求一死!

好好地活著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麼重要?

忽必烈著實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1283年,他被押往大都(今北京)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著無數百姓,他們將看著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這個時候,他提出了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地對行刑的人說:我的事結束了。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整個國家機器的戰爭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這個苦苦尋覓的答案就藏在他的衣帶之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人是可以被毀滅的,但不能被打敗,肉體可以被征服,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這個人,正是文天祥。

文天祥的一生,俠骨柔腸,國士無雙。

然而,我最欣賞他的是文天祥身上所具備的中國文人所欠缺的東西。

你若看看畫師們畫的詩人的肖像,大都是瘦、愁苦,像煢煢孑立在湘江湖畔的屈原,像窮年憂黎元的杜甫,像細雨騎驢入劍門的陸遊…

這就是中國詩人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愁、苦、病、憂……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豐腴一點的李白,還把他化成脫離了凡夫俗子的神話里的仙人。

也不要怪那些畫師們。中國的文人個個都懷才不遇。他們確實有才,但那份才,是「詩才」,這份才在皇帝面前幾斤幾兩,旁觀者最為清楚。帝王心思,你我都猜不透。

文天祥和辛棄疾大概是中國詩人中最陽剛最健康的了。他的詩句飽蘸過鮮血,英雄的氣血流過文字,便一下子在格局氣勢上超越無數虛張聲勢的文弱書生。

再說生存狀態的選擇。亂世之中,歸隱山林是常見的選擇;佯狂、裝瘋是變態的苟活;放縱聲色是迷茫的恐懼。無論哪種方式,本質上都是一種躲避。

其實,中國古代不缺少鐵肩擔道義的人文情懷。從范仲淹開始、從孟子到林則徐,無一不是以道抗勢,無一不是中國的脊樑。

並且,這種文人思想一代代還在延續,讀清代那些皓首窮經的註解,有沒有覺得那些知識缺少了現實的參照?

讀周作人、梁實秋的文章,能不能想像出那些風輕雲淡的文字背後曾經發生過令人咋舌的歷史血案?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學者文人作家,有沒有覺得多少專著都是書齋里的文字遊戲?四大名著,你研究過來我研究過去,有多少是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在裡面的?有多少是在抽象的知識體系里,自言自語?

曹孟德曾言:臨陣能致勝,不使將士枉死是德;治國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是德。至於那些坐而論道大言欺人只會擺架子裝清高無實惠於家國百姓的偽君子,沒有那麼多俸祿養閑人,我要的就是能治國安民,平定亂世的有用之才。

朝野之上,鴉雀無聲。

在回過頭來看辛棄疾,他一生之中從未逃避過。無論有多少的懷才不遇、多少的壯志難酬,他都實實在在地生活了一次,他都無愧內心地為時代、為國家、為黎民、為自己憂慮過,這種活著,有擔當意識、有責任感、和生活緊緊地擁抱過,而不是有著深深的隔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的功業已經漸漸遠去,從金戈鐵馬到紙上江湖,辛棄疾的人生經過了火的淬燒冰的洗禮。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能看到辛棄疾放下手中的長纓,走到桌案旁,用那隻曾經舞槍弄劍、上陣殺敵的大手提筆狂書,就著昏黃豆燈將滿腔激情都揮灑成墨。

一字一泣血,一段一傷悲,何時才能回到最初的吹角連營?何時才能在沙場秋點兵?他不管能否贏得生前身後名,只想著了卻君王天下事,可憐白髮生,夢終難成!

窮盡一生,苦心經營,既無法成為戰死疆場的名將,也沒能成為看破世事的逍遙文人,未能實現夙願亦沒逃脫藩籬。歲月虛擲,年華易老,只能執筆做刀劍,胸中有風雲,筆下生蓮花,洋洋洒洒間成就了自蘇子後豪放派詞的另一個高峰。

北宋太過軟弱,可憐辛棄疾英雄氣短,幸有稼軒詞百世流芳!

人的一生,都在熬時光,年少時,如煮一杯清茶,鮮亮清雅。到了中年,如飲一杯咖啡,甘醇厚重,熱烈奔放。到了暮年才發現,這漫長的一生,其實是在品一壺老酒,適合用一生的時間去沉澱。

多少美麗的結局,都是從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在釀製這壺酒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記錄青春的文字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有趣的人?

TAG:記錄青春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