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教授考古】方言趣談

【歐教授考古】方言趣談

我和盧美松是福州高級中學同班同學,1963年一起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他學中國史專業,我學考古專業,住在38齋一個樓道。他拼音學得好,很塊融入北方同學的「京腔京韻」中。我初中隨父母調動,建陽一中轉三明一中,又轉福州高級中學,拼音學得很不好,至今還是「拼音盲」。為此,我到大飯廳買飯,向大師傅說:「我要買二兩竹(福州腔)。」大師傅笑著說:「我們這邊只有粥(周),沒有竹子賣。」我紅著臉點頭道:「對對對!就是買粥(周)。」從此,我把周總理的周字天天練,終於也可以京腔京韻地買到粥(周)了。

肖林

1993年春,時任福建省地方志編委會副主任的盧美松應福清方誌辦邀請,約我一起前往福清市東張鎮新寧里肖林村調查「南少林」。當時已經有「泉州南少林」和「莆田南少林」的說法。我們半信半疑地來到肖林村,發現村旁鋪路的石板上赫然刻有「少林院」字樣,村民說這是通往永泰的少林路,路旁野生的黃花菜盛開。到了村裡,一個石臼邊沿刻有「大觀四年十二月」字樣。

少年院僧捐修的鋪路條石

大觀四年十二月石臼

這兩件文物讓我們大吃一驚。大觀是北宋年號,北少林南傳應該就是北宋年間。我在廢墟上觀察到最晚的瓷片是康熙年間,正符合清朝初年鎮壓南少林的歷史。因此,我們倆都認為真正的南少林在福清。我們詢問村支書,村裡有姓肖的嗎?他說一個也沒有。為此,我斷定原來村名叫少林,解放後地名普查,當地村民用福清話回答,我們村叫「肖林」(福清話把少林讀成肖林)。從此地圖上便標為肖林村,使得福清南少林遲遲未被發現。回來後,我們把調查結果向省文化廳文物處負責人報告。負責人說:省委書記陳光毅是莆田人,非常重視南少林在莆田的宣傳,省考古隊又進行了發掘,所以,你們要慎重,不宜公開發表文章。我們說:省考古隊發掘的是「林泉院」,福清卻明明白白刻著「少林院」。最後,省文物處負責人還是說:「緩一緩,以後再說!」至今百度搜索「南少林」三個字,顯現的依然是莆田南少林。我們認為真正有文物證據的是福清南少林。如果解放初地名普查的同志懂方言,「肖林」就是福清方言「少林」,村裡又有「少林」的石板橋,早就引起文史部門的重視。

黃土侖

1974—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在閩候縣鴻尾鄉石佛頭村黃土侖這座孤立的小山丘上發掘了十九座墓葬。這座海拔高約40米黃土小山丘,前後四年共出土近二百件文物,其中完整、較完整或可以復原的一百四十五件陶器最富特徵。這批陶器就是以火候較高、羼有少量細砂的泥質灰色幾何形印紋硬陶為主,刻劃紋硬陶次之。

這批「幾何形印紋硬陶」的器類主要是杯、豆、罐、壺的組合,個別墓出土了贏、鬻形器、虎子形器、鼓、小勺、器蓋、網墜、紡輪、石鏃、玉等非典型器物。

順便說一下,我在福建省博物館庫房中,查閱當年黃土侖發掘的檔案資料,發現送往北京大學C14實驗室測定的木炭標本,不是這十九座墓葬中出土的而是距離M5二十五米遠的紅燒土柱洞中取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墓葬打破遺址,因此,十九座黃土侖墓葬的年代要晚於紅燒土柱洞中木炭標本C14測定的年代(公元前1300±150年)。我認為應該是商末周初先秦閩族的墓葬。

黃土侖先秦閩族墓地出土的陶器表現出強烈的仿銅作風,如觚形杯、子母口豆、磨形罐、簋形器、尊形器、盤形器、舟形器、匝形壺、瓶、鼓等。特別是陶鼓,身作腰鼓形,兩端開口中空,器身上附獸形提梁,下為長方形座。許多同志指出:這件陶鼓與湖北崇陽出土的銅鼓器形相似。銅鼓紋飾為獸面紋、乳釘紋,與建甌出土的西周前期銅鐘的紋飾相似。

閩候黃土侖文化陶鼓

閩候黃土侖出土的陶鼓,與湖北崇陽商末周初銅鼓一樣:

湖北崇陽商末周初銅鼓

因此,閩候黃土侖文化應該是商末周初典型的先秦閩族文化,在福建全省有廣泛的分布,其特徵是造型奇特的印紋硬陶,有凸棱、刻劃紋、雲雷紋、勾連回形紋和三角勾連紋,具有強烈的仿銅作風。

如此重要的黃土侖文化,在全國文史界和考古界影響很大,但學者們弄不懂「黃土侖」地名的含義。其實黃土侖是福州方言的音譯,黃土侖的意譯應該是黃土墩。當年若用意譯黃土墩,就自然地與江浙黃土墩墓相聯繫。

閩候不是閩侯

這個問題我已經說過多次。但是,還是有許多人讀錯,面臨閩候縣可能改成區,我要再次強調:

福州郊區的閩候縣,許多人都讀成「閩侯縣」。

究竟誰是誰非?

上世紀三十年代,勞干先生曾著文斷言:「西漢之冶,東漢之候官除今福州市附近以外,更無適宜之地矣!」王國維《後漢會稽郡東部候官考》明確指出漢初閩越國冶城或稱東冶「後漢時謂之東部候官,或但謂之候官,因以為縣名,而東冶之名轉廢。」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東越王余善造反,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余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東漢延續漢武帝決策,設立「東部候官」,即邊防哨所,控扼閩越。東漢以後逃避山林的閩越土著聚居冶縣。考古上發現的福州金雞山東漢小墓群證實了這一點。漢武帝滅閩越以後四百年間,福建歷史停滯不前,考古上無大遺址、大墓葬、大建築。直至西晉「永嘉之亂」衣冠入閩者八族,才開始了中原移民。

候官是什麼官職?古文堠(hòu),是瞭望敵情的土堡。生僻字已不用,但候官的候是指瞭望敵情的土堡。因此,縣名「候官」是對的;寫成「侯官」是錯的。此錯從《三山志》開始,把「候官」錯寫成「侯官」貽誤千年。

以上是文獻依據。

方言承載歷史,福州方言始終讀閩候(hòu)不讀閩侯(hóu)。福州人提起「閩候縣」,都叫「閩(候)後」(福州話);把「候官」都叫「後(候)官」(福州話)。雖然《新華字典》專門指出地名「閩侯」的侯讀候(hòu),但是,錯讀成閩侯(hóu)的大有人在。只有福州電視台天氣預報員讀成閩候(hòu)。因此,建議今後縣改區時,由於今閩候縣大部分是原候官縣,一定要改成讀寫都是候(hòu)官區。只有這樣才符合漢武帝後東漢設東部候官的歷史以及福州方言的傳統讀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教授考古 的精彩文章:

TAG:歐教授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