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昆明動物所在家養動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家養動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家養動物被人類成功馴化後,伴隨著人類遷徙至世界各地。在這個過程中,家養動物會與當地各種野生近緣種相遇,從而發生雜交促使基因交流的發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吳東東課題組近期利用大規模基因組數據,闡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屬動物的馴化以及環境適應中的重要作用,相關工作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牛屬現存物種,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額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氂牛、歐洲野牛和美洲野牛等,它們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牛屬中存在很多關鍵科學問題未得以解決。研究人員對大額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歐洲野牛和美洲野牛進行了全基因組高覆蓋測序,同時包括多個物種的群體基因組測序。通過系統性分析,確定了牛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圖1),得出大額牛不是印度野牛的馴化種,而是一個獨立的物種或亞種的結論。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牛屬之間存在廣泛的基因交流,並挖掘出瘤牛與巴厘牛(爪哇野牛馴化種)、瘤牛與大額牛發生基因交流的區域,發現許多神經系統基因、免疫系統基因從瘤牛擴散至巴厘牛以及大額牛中。考慮到瘤牛的馴化時間較長,神經系統基因的快速進化是家養動物被成功馴化的關鍵,推測基因交流在促進動物被成功馴化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時,研究人員亦發現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氂牛與藏黃牛之間存在顯著的基因交流。在家牛中受到選擇作用的與毛色相關的MITF基因通過基因交流被導入到了氂牛基因組中,部分藏黃牛基因組中的低氧誘導通路基因EGLN1、EGLN2、HIF3a從氂牛中獲得,這也提示,藏黃牛通過「拿來主義」從氂牛中快速獲得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遺傳變異。研究結果表明基因交流是物種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野生物種馴化的重要手段。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新證據:酸奶能夠抑制炎症!還能改善餐後代謝……
2型糖尿病:早餐吃太晚的風險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