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盛夏,從一碗酸梅湯開始

盛夏,從一碗酸梅湯開始

詩詞韻律與寫作

關注

一入盛夏,燥熱的天氣總讓人食欲不振。

當食物不再是一種期待的時候,味蕾也變得僵硬死亡,不再鮮活,生活也開始模糊了原本的模樣。

此時,就懷念起兒時那一碗酸梅湯了。

那時,酸梅湯會放在冰箱里冰著,拿出來的時候玻璃瓶上還掛著水珠兒。

一口下肚,酸甜醇厚的冰爽之感順著喉嚨慢慢滑落,即使吃的是夏日火鍋也不會悶熱上火。

可以說,真正的夏日,從一碗酸梅湯開始。

酸梅湯的歷史由來已久。

早在北宋時期便出現了一種「荔枝膏」,用烏梅肉、桂、熟蜜放在水裡熬煮,再配上砂糖、生薑汁,最後添一點麝香拌勻。

後來南宋還出現了焙乾的烏梅肉與干生薑、甘草分別搗成細粉,再與官桂末、碎糖粒一起拌勻,然後收藏在瓷器內,與今天的酸梅粉異曲同工之妙。

滿族入關之後,達官貴族忍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在關外經常飲用的玉米面發酵的「酸汁子」也不能緩解暑熱,於是宮廷御廚們用烏梅代替玉米面煮湯,解暑開胃,很受皇親貴族們喜愛。《紅樓夢》中寶玉挨打之後哭喊著 「只嚷干喝, 要吃酸梅湯。」

後來酸梅湯的製作也流向民間,變成百姓們的解暑飲料。

西四牌樓的「隆景和」就是第一家專門經營酸梅湯的店鋪。「隆景和」關閉之後,琉璃廠的「信遠齋」名聲鵲起,用玉泉山水凌晨熬好的酸梅湯盛放大白瓷罐中,置於盛滿了冰塊的大木桶中,「冰鎮梅湯」受到名人雅士的喜愛。

梁實秋先生在客居台北幾十年後仍對酸梅湯念念不忘。

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醇厚。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裡如品甘露,捨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裡喝一碗而不再喝第二碗的。」

梁實秋還曾打算在家裡自製酸梅湯,不惜工本買了原料大動干戈,可始終味道不對。梁實秋跑到店鋪去問掌柜的,掌柜的很客氣,說「請您過來喝,別自己費事了。」意思是秘方不能外傳。

酸梅湯的配方,網上有不少,簡單來說就是烏梅、甘草、山楂、冰糖、桂花五樣東西加水熬煮。可懂吃的人都知道,決定品質的不只是配方,還有經驗——或者說火候——同樣的配方,不同的人來做,口味也大相徑庭。

這個夏天,終於不用滿街滿城去尋找一碗帶著味蕾記憶的酸梅湯了,這款老北京酸梅湯,材質考究,功夫細緻,自己熬了喝,滋味無窮。

純正的原味食材,是最重要的。主心骨選擇可做藥用的上品烏梅(而非零食烏梅,也不是亮油油的硫熏烏梅),乾巴巴皺巴巴,近聞酸爽濃郁;烏亮暗紅的藥用上品烏棗,觸手干緊沉實,面皺溫甜;山楂則是色澤明艷的無核生山楂,酸中回甘。

大片甘草根、自然陳化的陳皮、自然微酸的洛神花萼、香氣濃郁的金桂花,用以增添酸梅湯的後味、回甘,豐富酸甜的層次。

至於冰糖,是天然原蔗糖結晶的黃冰糖。先泡再熬,有時水減半熬第二次,武沸文含,直至精華全出,深酸甘甜幽香溶於一湯醇紅。酸而不澀、甜而不媚之中,慢慢熬出各家的風味。

不喝酸梅湯,不算一個完整的夏天。循著那個熟悉的味道,回到記憶里那個夏日,蟬鳴蛙叫,鞦韆架下,一碗酸梅湯,一個好夏。

世間情動,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

老北京酸梅湯,點擊此處即可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畔詩會 的精彩文章:

不抱怨的人生,自會得到最好的成全

TAG:湖畔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