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活佛:重視修寺、灌頂是佛法將要滅亡的徵兆
一般來說,念誦般若經固然好,但如果能夠禪悟般若更好。般若經談的是空性智慧,顯宗叫般若,密宗里就是大手印。禪悟般若就是禪悟空性智慧。
我們的「樂空不二大手印法」有人問是否有簡便一些的念法?就是念「您是上師您是本尊您是空行與護法」那四句。
但是樂空不二法也是要觀修。念誦不是主要的,念是為了記下口訣,主要是怎麼觀。樂空不二、顯空不二,結合現實,從眼前有的這個東西上看出它的空性,現空不二嘛,即看到有又看到空。不是先看到有,然後看到空。而是看到有的同時悟到它的空。觀想本尊即是有的又是空的,是空幻的,就像彩虹一樣。悟空就是從現有的這個東西上看到空,不執著。
沒有禪定經驗的人要訓練自己的意念,對一個事物先推理出它的空性。對現實世界,既看到有也考慮其本質是空性的,就是看到空性、不實,使自己能夠不執著。
觀本尊、靜坐、觀空,什麼也不要想,就是一片空虛,有大神力嘛,無色無相,神力就是很大的力量,不可思議的力量,無色無相。不要看著生氣、不要愛好,該生氣的地方不生氣,該貪愛的地方不貪愛,對世界上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不執著,破這個執著。光是口念不起作用,念的那個意思、意念要結合自己本身的思想,就是般若,般若即是空慧。
無色無相,觀的時候就像天空一樣,沒有色沒有相,這種觀想以後產生很大的能量,就是神力。觀定,入定以後觀定,這要看我翻譯的《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止觀」,止觀是一種方法,中觀是懂得了:空是為什麼?就是緣起。任何萬物都是緣起,任何事物都是空性,凡是緣起的都是空性。中觀就是點明道理,看了樹是不是緣起,它是怎麼生長的?它有沒有自性?一物可以推廣到萬物,一物的空可以推廣到萬物的空,然後就觀空。這是懂得了道理,從道理上證空,認識空性的道理。
大手印就是不管空性不空性,道理上不講空的道理,就是不想別的東西,靜坐以後就是觀自己的心,觀空就是觀心,「啊嘛那斯」就是四個字,啊嘛那斯就是大手印的意思,心空無物,心是空的,觀大手印的時候,首先是找自己的心,在體內?在體外?心到底是什麼東西?找不到的時候守住這個空性。
心就是虛空一樣,無大無小,無色無相,大而可以欲蓋三千大千世界,小而針尖大,微塵的裡面都可以進入心,所以就是觀修呢,觀空,眼睛閉了看不到天空。觀就是觀心,自己的心就像虛空一樣,無色、無相、無物、空幻,久而久之就產生能量、產生神通。
經常自己念《心經》的時候要想到無色無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物質,色、聲、香、味、觸,眼睛看到的顏色、形狀,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嗅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觸摸到冷暖、硬軟。這些是五官,然後就是心,第六意識,人的心靠這個根識產生的,眼識產生了以後跟著心產生了,第一剎那五官識,第二剎那是心識。
比如看見個東西,看見只能反映,那是男人嗎女人嗎?穿的是什麼衣服?這些眼睛分析不了,就是第六意識心識分析,憑經驗啊。思想是排他性的,思想意識不能像眼睛看一樣全息全相,心裡想到樹的時候想不到天,想到路的時候想不到車。
析慧,心是分析思維,人的思想都是分析的,好壞、長短、愛恨那些都是兩分法,分析的對立面的存在,相對的思想才能存在。東、西這個都是分析的,分析的智不好用,要真正體驗,就是自己體驗到的東西才是真的,眼睛看到的、思想性的東西都是不正確的,都是有相的東西,以相見如來,如來非相。如來是思想境界,不是一種相,不是大威德,不是釋迦摩尼。佛是一種精神境界,無處不有,到處有,是能量的存在。佛不是在哪裡,世人到經堂里去廟裡拜佛,好像佛就住在廟裡,實際上這是對佛的認識錯誤。
初學的人,初學的層次才這麼理解。佛就像空氣一樣,佛是遍智者,他的思想所到之處就有佛身、佛言,身言意是不相離的,哪裡有佛的思想哪裡有佛身、佛語。比如轉的時候不需要繞佛,不需要繞寺院轉,你轉的裡面大千世界整個無數佛菩薩存在,磕頭在家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
人們獻佛的不是奉獻物質,而是精神貢獻,太陽月亮可以當做光明來奉獻。自己磕頭的時候,想像自己用分身法,億萬個自己在磕頭,億萬個自己在念佛,那樣的話,億萬個燈花香,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水花香燈食品音樂都可以獻。我們是有相的,有相的是低級的,無相的才是高級的,佛無相才無量。釋迦摩尼雖然活了81歲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存在,佛經里有一句話,把自己的身言意,身上的每一個微塵都觀做佛像,佛身,佛言,佛意,自己就可以成佛嘛。
一般的先有儀軌,大威德、勝樂,初學的人來有儀軌,學了以後整個不是那麼個境界。頭上的五佛,頭頂就是毗盧佛,喉間是阿彌陀佛,心間是不動佛,臍中是寶生佛,密處是不空成就佛,佛眼佛母代表地大,麻麻蓋代表水大,白衣佛母代表火大,度母代表風大。
凡是人身都是四大合成的,微塵——現在的遺傳細胞那些都是微塵積起來的,有形的都是微塵積起來的。比如密集儀軌裡面,這個大腦觀成毗盧佛,喉間一直到髮際觀成阿彌陀佛,五佛就是這樣觀的,實際上是可以觀成微塵,頭頂的毗盧佛就像微塵一樣億萬個集成,整個大腦都是毗盧佛,喉間的阿彌陀佛並不是一個阿彌陀佛,身上的整個微塵觀成阿彌陀佛,心中的不動佛觀成身體的億萬個微塵,都是不動佛。
四大五佛,身體上的毗盧佛就是地大(土),身體的肉啊骨頭啊,筋啊都是毗盧佛,地大。然後水就是人身上的血液、淋巴、尿這些水分,人的身上80%是水分,麻麻蓋佛就是水大。火大就是貴格爾冒(白衣佛母)代表的,實際上火大就是自己身體的溫度。風大就是呼吸,遍布全身的都是遍身氣,每一個毛細孔都出氣,但是一般的不觀,主要是觀氣,上行氣,下行氣,心氣,平等氣,肚臍是平等氣,說話的時候呼吸是上行氣,排泄的時候是下行氣,遍身各個毛細孔的是遍身氣,視覺氣,聽覺氣,味覺氣,嗅覺氣,觸覺氣,十大氣。
我翻譯的斷法,心間觀五空行,每一個空行周圍是1000個空行母,周圍要觀1000個空行母圍繞,身上的微細血管是3500萬,都觀成空行母。
佛教不是表面上說的,表面上說的是給初學者,儀軌都是引導初學者入道的儀軌,入了道以後,身體都是自然佛,「是心是佛是非是,非心非佛非是非,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這是雍正皇帝寫的詩,很有意思。第一句是肯定句,對心,對佛,對是非,是肯定的。從世俗諦上看,心,佛,生活中的是是非非,都是實際存在的,第二句是否定句,心,佛,是非,沒有自性,第三句是假若把是非都斷除,沒有是非,第四句,心因境生,心與佛,沒有所依的是非,心佛都不存在了,全都空了。
沒有死生,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這個就是無為法。凡是世間的事情,都是有為法。禪家說的,「心隨境轉是眾生」,心跟著外面的事情轉著就是眾生,「境隨心轉是佛陀」,好事壞事跟著心轉是佛陀。世人就是心隨境轉,分是非啊,好壞啊,愛憎啊,這些都是事境,心隨著境轉,那個就是愚昧眾生。境隨心轉是佛陀,好、壞、愛、恨實際上都是一心所為,自己的心裡的看法造成的,實際上是沒有這個愛恨的客觀基礎。
想通了,悟開了,就能夠把握心,世界上的「萬物是心造」,不是心裡想的怎麼就長個什麼出來,不是這個意思。萬物心造有兩個意思,唯心主義的萬物心造和中觀的萬物心造。你把壞事當好事看,把好事當壞事看,這個不就是心造嗎?境隨心轉,悟了以後,把萬物看透、參透,愛啊,恨啊,有什麼意思?人就活著幾十年,還能不能活不到幾十年,不一定。
今天活著呢,明天死了也不一定,所以禪家詩里說,昨天是前世,今天是今世,昨天就像前世已經過去了,睡醒來了就是今世了,昨天是前世,今天是今世,明天是來世,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台灣印順法師的中堂里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人看上去一進門就是不祥之兆,實際上說的是生死是悟道的基礎。無常這個大家都懂不了,看了別的事物無常,沒有想到自己也是無常。想到無常,名利地位都沒有意思。無常是入道之門,親師是學道之門。
現在眾生茫茫,學佛的裡面真正懂得佛理精神的沒有幾個。念經啊,做法事什麼的,不做心的凈化。前幾天群里發了個扎什倫布寺的一個老格西的語錄,太有意思了,說重視灌頂、重視修寺,這些東西都是佛法將要滅亡的徵兆,大家整個該抓的不抓,不抓修心,光灌頂,灌上個頂起什麼作用?說的話太有意思了,老格西說的很有道理。
——多識仁波切三亞開示錄
分享智慧,福運常伴您!
相遇,是一種緣分
※意識是什麼?與肉身外部環境的作用
※多識活佛:佛教信仰與周易八卦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