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索尼耳機 MDR-1AM2 體驗,為何我們需要一款「入門新旗艦」

索尼耳機 MDR-1AM2 體驗,為何我們需要一款「入門新旗艦」

體驗索尼的 h.ear on 2 Wireless NC 時,我也提到了自己對索尼新「入門旗艦」MDR-1AM2 的期待。

畢竟,本來我就是跟著 NWZ-F880 和 MDR-1R 入坑的人,在這裡投入多點熱情和期待感覺也不為過。

一直從 NWZ-F886 用到 NW-ZX300A,我想除了資金上的尷尬之外,還有一點對「入門旗艦」定位的堅持吧。

只是,索尼這次的更新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在外人的角度看來,在 CES2018 上更新 MDR-1A 系列未必是最合適的選擇。

現在是無線、降噪主導的時代,絕大部分用戶選頭戴的時候都是往著這個方向走的,而燒友們隨著消費升級和入門基準線上漲等因素,選初燒有線耳機的標準也在不斷地往上提。

在這樣的情況下,定位在「入門旗艦」的產品就會顯得更加尷尬了,這也是我最初拿到 MDR-1AM2 時產生的疑問。

但這裡存在的疑問,跟機器本身的體驗無太大的關係。相比 MDR-1A,MDR-1AM2 有著足夠的更新空間和幅度,體驗的提升也很明顯。單從產品體驗來說,這毫無疑問是一款值得入手的「真入門級」有線耳機。

所以,這次的愛范兒(微信號:ifanr)驗貨會把討論的重點放在這個疑問上,談談 MDR-1AM2 出生的意義,以及在這個年代為何還要強調「有線入門旗艦」這個點。


要討論,當然還是先從產品本身開始。

只看外觀和包裝的話,MDR-1AM2 的改變其實並不明顯。跟著之前的更新規律,MDR-1AM2 應該也是用上很多非高端定位索尼耳機的設計元素。

「輕」於機身

事實確實如此,索尼把 MDR-1AM2 的外觀更新全部放在細節和配色方案上。

它的全包裹耳罩改成 WH-H900N 以及 WH-1000XM2 用的那種,但 MDR-1AM2 的耳罩會再貼耳、再緊湊一點。封閉性真的做的不錯了,在嘈雜的環境中開大一點音量幾乎就完全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了,在夏天戶外這樣帶著的話,也比較容易出汗,所以使用場景還是有些限制的。

話是這麼說,MDR-1AM2 可能因為「封閉式」這個形式的讓它不太適合在熱天出行,但它的佩戴體驗還是真的不錯的。

MDR-1AM2 的機身重量是 187g,比上一代輕 38g。加上索尼做了相應的佩戴優化,搭配調整過的頭梁緩衝帶,整機的重量感、壓頭感都明顯下降了。正如身邊一位長時間使用 WH-1000XM2 和 MDR-1AM2 的友人所說:

雖然說「帶著就像沒有帶」這種廣告詞可能有點誇張,但 MDR-1AM2 這種輕盈感對我這個習慣了 WH-1000XM2 的人來說,不管是戴在頭上還是掛頸手提,確實都輕得有點不可理喻。

對,這種感覺應該就是索尼耳機在「無負擔」下的狀態。少了無線、降噪、電池等一系列包袱的左右,MDR-1AM2 能夠再輕一點。

佩戴體驗的話,我覺得 MDR-1AM2 真的做得不錯了。但如果要說配色的話,我這個從 MDR-1R 年代走過來的「舊人」就有點話要說。

這次 MDR-1AM2 用上了純黑的設計,感覺就像是 MDR-1A 的黑色限量版。表面改成了更細膩的金屬顆粒細節,但缺少了那一抹用來點綴的紅色,略顯單調。

如果索尼可以像之前一樣,MDR-1AM2 之後還能再推一款「特別版」來實現這個「老配色」,那就更好了。

「重」於聲音

除了外觀,沒有其他功能的 MDR-1AM2 的另一個更新點就是聲音了。

或者在這之前,有用戶或者會認為 MDR-1AM2 附屬 4.4mm 平衡線是一個更新點,但其實這個在 MDR-1A 的年代就已經有了。

在索尼剛剛推 4.4mm 平衡口的時候,他們就推出過一款名為 MDR-1ABP 的衍生款。

MDR-1ABP 其實就是一款內附官方 4.4mm 官方線的耳機,通過機身上的 3.5mm 介面替換成 4.4mm 平衡線,以實現兼容有該介面的機身。

MDR-1AM2 出場的時候會附屬 4.4mm 平衡線,這也非旗艦更新的「特殊優待」。索尼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適配 NW-ZX300A 和「兩磚」這些新一輩的播放器而已。

所以,MDR-1AM2 在配置上最大的更新點應該在放在單元上。

談論這個單元的時候,官方是這樣說的:

MDR-1AM2 優化了初代型號驅動單元的結構,並改變了原 40mmHD 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的形狀,驅動單元格柵採用了稱為斐波那契數列的曲線圖案,使驅動單元開孔均衡;另外還使用了高硬度材料,使橫檔儘可能更細。這些特性都有效降低了音染,同時凸顯了高解析度的聲音品質。

對,重點是為了讓聲音更加純正,將聲音解析力和細膩程度再推高一到兩檔:

(歌手:Sukie.S 石詠莉 | 專輯:《The Hat Trick》| 規格:16bit 44.1kHz FLAC)

(歌手:PhilLam 林奕匡 | 專輯:《3》| 規格:24bit/96kHz Hi-Res Audio)

作為一副帶著 Hi-Res 認證的入門旗艦,MDR-1A 這個名號終於可以帶出索系耳機在解析力方面特有的爆發力了。

用 Hi-Res 專輯去試的話,MDR-1AM2 相比 MDR-1A,信息保有量會有明顯提升,細節會更加突出明亮。相比 MDR-1A 的那種稍稍模糊的均衡,MDR-1AM2 這個風格會更加明亮和突出,聲音比上一代更有特點。

歌手位置和環境處理方面,聲音的聚合感和定位感一直都是索尼擅長的地方。MDR-1AM2 處理這些位置的時候,表現也很不錯,除了人聲有些時候稍稍靠前,整體沒有太大的問題。聲音的層次感可以,人聲和背景的分離也還好,聲場也尚算空曠。雖然沒有那宏偉的「空氣感」,但至少不會有小體積空間壓縮的問題。

高推解析力時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些時候會出現人聲乾澀、生硬的狀況。MDR-1AM2 有少量這樣的狀況,有些時候環境處理不太夠的話就會稍稍有點尷尬。但聲音的信息量上來了,歌手演唱時某些細節也能聽到。

這個對於一切求穩的 MDR-1A,MDR-1AM2 在細節表現上有不同以前的爆發力,但要這樣的表現,也需要些取捨。

總的來說,MDR-1A 到 MDR-1AM2 這個過程,是一個改變與改善的過程。

1A 這個名號,從一副求穩的均衡型選手,變成了一個有聲音特點的風格化選手。沒有聽過 MDR-1R 系列的我,不敢說這是「失而復得」的索系味道。但至少對我這個熱愛大開大合的人來說,突出解析力和中高頻表現的 MDR-1AM2 無疑是更容易討好耳朵。

此外,MDR-1AM2 的素質確實比以前提升了不少。解析力、細節的處理能力都要比以前好,聲音的質感以及對環境低頻的處理也比之前成熟了。這不能說是風格改變帶出來的效果,而是索尼結結實實把單元的表現提升了。

這個差距或者可以類比 MDR-1000X 到 WH-1000XM2 的聲音改善。只是,WH-1000XM2 更多的是 S-Master HX 這些技術革新因素,而 MDR-1A 到 MDR-1AM2 是最基本的單元提升。

這麼看來的話,讓用戶從 MDR-1ABP 加點錢到 MDR-1AM2,還是值得的。


的確,索尼最近這兩次「非潮牌」的更新,都給出了足夠了誠意。

WH-1000XM2 提升聲音表現的同時也補完了降噪功能,1A 系列的更新則是索尼對聲音的重新打磨,不管是哪一邊其實都有足夠的看點。

但更多時候,一般用戶會把關注的目光放在前者。這不僅僅是因為「降噪無線」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最大熱潮,消費者的傾向變化也是另一個因素。

對於絕大部分的一般用戶來說,現在推出的這些耳機的聲音表現力已經足夠了。雖然未必說這個定位上的產品都有過剩可能,但要談夠用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在一般用戶對聲音不敏感的情況下,再進階的聲音提升並不能帶來相等幅度的體驗提升時,他們自然會在其他方向上提出要求,例如功能的疊加。

現在你會看到,很多疊加了運動記錄功能的無線耳塞,以及已經形成熱潮的無線降噪耳機群體……這些都是現階段的消費主力,無線陣營的擴張表現尤為突出。

現在大部分廠商的主力,都已經投放到這些產品上。當整個市場都處於這種熱衷在年輕文化、無線降噪模式以及粉絲引流這些「走量法則」上,會讓大眾逐漸遺忘定位分級、需求差異的重要性。

但事實上,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對應的群體也不一樣。

現在主推的無線降噪耳機,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應付有降噪、無線需求的用戶。他們會把重點放在這兩項功能上,而最基礎的聲音表現不是他們最在意的,夠用就可以了。這個是選擇無線降噪耳機時,用戶的需求模式。

而選像 MDR-1A 系列這一類產品的用戶,明顯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初燒群體」。

他們需要的是最基本的音頻體驗,耳機不需要太多功能化的束縛,只要單元有足夠的表現力和素質,同時也具備可換線這類提升可玩性的設定,玩家就能夠滿足。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需求,廠商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會做針對性的考慮。不同的定位對於產品設計來說,也需要一套不同的法則。

就索尼而言,h.ear 應對的是年輕群體,主打色彩、代言導流的產品文化能進一步促進銷量,1000X 這個降噪家族就專註做降噪需要做的事。他們會有像 WH-H900N這種跨系列融合的產品,但會礙於定位問題做不同程度區分處理。這些,主要體現在配置和表現上。

並不是說,兩款產品功能點一樣的時候,配置就要一樣。不同產品、系列之間,應該有著森嚴的等級分成關係,這個對於一家多線作戰的公司來說尤為重要。


從這個點看來,或者就可以說明 MDR-1AM2 的意義。

肩負「入門旗艦」這個名號的 MDR-1AM2,責任就跟 WALKMAN 的 NW-ZX300A 一樣,需要堅守在入門發燒的位置,向這個位置的用戶展示索尼音頻領域的專業形象。

即便索尼已經漸漸將「入門」和「走量」這個責任移交到 h.ear 系列上,但對於一個正經的音頻品牌而言,它們還需要一個定位更加準確、形式也相對「嚴肅」的產品來守住入門級這個位置,同時也需要為日後的其他系列耳機豎立標杆。

(配圖為 WH-H900N,WH-H700 是有線耳機)

即便是價格相近的 h.ear on2 WH-H700,h.ear 系列是混合潮流文化的產物,即便是一經上市就廣受關注的SP系列運動降噪耳機,即便在推廣上有再多的重視,它都不可能代表著索尼在入門定位上或降噪領域上的專業形象。H700 不能,帶 DSEE HX、DIGITAL NC 以及 LDAC 的 H900N 也不能,有些事真的只有 MDR-1A 系列以及 1000X 系列才能做到。

這就是 MDR-1AM2 的作用,也是它更新的必要性。正如愛范兒(微信號:ifanr)以前所說的:

旗艦,從來都是廠商當前最強技術的象徵。

這句話如果要用來描述 MDR-1AM2 的話,那就是它代表著索尼 2000 元檔位頭戴式耳機的聲音標杆,也代表著索尼耳機在這個領域上的技術形象。

用這一點去解釋的話,就能夠回答開頭留下的問題。同時,這也讓我對索尼即將發布的產品多了些期待。

跟著 MDR-1AM2 這個方向設計出來的新產品,到底能有怎樣的表現,這個相信就是索尼要在今年 IFA2018 以及秋季音頻發布會上需要回答的問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享受小豬佩奇式的「私人小班教學」,學藝術、聽古典樂、讀詩歌
三星 S9 賣得比前代好,但它還需要更多中端機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