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柔和婉潤玲瓏雅趣三峽博物館藏清代鬥彩瓷器精品賞析

柔和婉潤玲瓏雅趣三峽博物館藏清代鬥彩瓷器精品賞析

「古玩元素網」旗下高端藝術品拍賣信息平台,古玩藝術品市場深度分析!可以關注微信號:guwan1998

瓷器是泥土與火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偉大發明,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明清是彩瓷高度發展並達到巔峰的時代,不但品種繁多,器形多樣,而且燦爛絢麗,光彩奪目,其中鬥彩因獨特的燒造技藝而成為中國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歷代瓷器廳》精品薈萃,美妙絕倫,共藏46件鬥彩瓷器。觀察欣賞這些瓷器,感受祖先工匠們的心靈手巧、辛勤智慧,能夠在紛繁的塵世喧囂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一、何為鬥彩

中國瓷器的歷史悠久、質地優良、樣式繁多為全世界所公認,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珍視,使得瓷器的英文"china」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進而發展成為中國的代稱。瓷器按其色釉可以分為素瓷和彩瓷兩大類,在漫長的發展演進中,瓷器的釉色經歷了從單色釉到多色釉的華麗轉變,與唐宋清新淡雅、純凈質樸的素瓷不同,明清瓷器則以鮮明亮麗、絢爛多姿的彩瓷畫風留痕於歷史長卷。

鬥彩又稱「逗彩」,是彩瓷的一種,誕生於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場,但現存實物極為罕見,實難尋覓。關於鬥彩的得名,學術界目前存在兩種主流看法,都是就其製作工藝而言的,在清人所撰寫的有關景德鎮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中記載:「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即先在瓷胎上用青花勾描出花草、蟲鳥、人物等所畫圖案的半體或輪廓,施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0C)燒成後,再在釉面上用各種彩料湊齊全體,二次入窯低溫(8000C)燒造,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繪彼此爭奇鬥豔而得名「鬥彩」。還有一種說法是「斗」在江西方言中有「拼湊」、「組合」的意思,所以將用這種工藝製作的瓷器稱為鬥彩。鬥彩在成化年間的燒制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無論從用料取材還是繪畫筆法都追求精益求精,一經問世,便驚艷四方,久負盛名,上至宮廷顯貴,下至富商巨賈皆推崇備至,以致於後世歷代仿品屢現。誠如《竹園陶說》所言:「成窯畫筆古今獨步,蓋丹青妙手寄其心力於瓷片之上,故能筆細如髮,用青如用墨,點染描畫,各臻其妙也。」

在我國陶瓷收藏和鑒賞界,成化鬥彩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彩瓷之冠。誠如明人沈德符的《敝帚軒剩語》所言:「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成化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1464~1487年在位,不同於明朝前期永宣青花以濃烈艷麗、雄健渾厚著稱,成華鬥彩則以淡雅清秀、玲瓏輕盈馳名,這可能與成化皇帝幼年時屢經坎坷,波折動蕩的人生歷程形成敏感膽小,溫和柔弱的性格和其恃寵而驕的萬貴妃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成化鬥彩瓷器傳世極為稀少,件件堪稱國寶級文物,絕大部分收藏在今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器形多以嬌巧玲瓏、精美別緻的酒杯類小件出現,即使是像罐、盤這類傳統大器,也顯得輕盈俏麗,秀麗清雅,諸如葡萄杯、雞缸杯、三秋杯、天字罐……因此,瓷器界素有「成化無大器」之說。

最受人們稱譽讚賞的成化鬥彩瓷器非雞缸杯莫屬。雞缸杯原為明宮廷御用酒杯,因杯似缸形,外繪母子雞而得名。在清人高士奇的《集成窯雞缸歌注》中曰「成窯酒杯,種類甚多,皆描畫精工,點色深淺,瓷質瑩潔而堅,雞缸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之所以採用「雞」式圖案,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成化元年(1486年)是傳統農曆雞年,以表慶賀;二是「雞」與「吉」同音,取吉祥美滿之意。雞缸杯輕靈秀巧,胎薄體精,晶瑩潤白,光滑細膩,幾乎不含任何雜質,是用當時景德鎮特有的優質制瓷原料—麻倉土燒制而成,迎光透視,可見微微肉紅色,放置手中把玩,有柔潤如玉之感,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麻倉土在明末就已枯竭,這也是後代成化鬥彩仿製品難以亂真的根本原因。雞缸杯整個畫面清新和美,情趣盎然,線條柔美舒暢,淡雅幽婉,所畫子母雞生動形象,惟妙惟肖,在晚明萬曆年間就已十分名貴罕見,據《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二、賞析鬥彩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層專設《歷代瓷器廳》,陳列展示從商周到民國數千年諸多名窯精品,幾乎完整呈現中國瓷器的悠久歷史和演進脈絡。據館內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可移動文物普查系統搜尋結果顯示,館藏鬥彩瓷器共計46件,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8件;一般文物20件。所造年代42件為清代,占絕大部分;1件明代萬曆款人物三足瓷爐;2件民國酒杯;1件暫未知具體年代的仿成化款松鹿紋瓷器底。器形多以日常生活所用的盤、碗、杯樣式出現,亦有個別爐、瓶、尊、筆筒、印盒、水孟。現僅就館藏清代鬥彩瓷器精品略作賞析。

雲龍紋瓷盤(圖1)

高5、口徑21.2厘米,盤敞口,淺弧腹,1957年由故宮博物院調撥,屬一級文物。盤內底繪正面雲龍紋,龍通身青綠、昂首張口、雙目圓睜、飄須舞爪、騰雲駕霧、威風凜凜,外壁繪龍鳳紋,外底落青花雙圈內署楷書「大明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康熙年間,由於國家和平安定,統一富強,經濟繁榮富庶,蒸蒸日上和統治者的關注喜愛,出現了歷史上第三次收藏熱潮,瓷器製作技藝獲得飛速發展,新品不斷湧現,仿古名窯的製品成為時尚追求,因此落款「大明康熙年制」並非疏忽錯誤,實乃有意為之。

清康熙 鬥彩山石花鳥紋瓷筆筒(圖2)

筆筒高14.5,口徑17厘米,呈圓筒形,口底大小相當,一級文物。關於筆筒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陸現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中,明代中晚期筆筒極為盛行,畫面多繪以鳥獸蟲魚、山水人物,成為文人雅士必備的文房用具。此筆筒正面繪有青石、蘭草、牡丹、菊花,有的花團錦簇,有的含苞待放,枝頭上棲息一喜鵲做寧靜觀望狀,整幅畫面鳥語花香,給人一清雅高潔之感。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康熙鬥彩是繼成化鬥彩之後的又一高峰,特點是極少施釉下青花,僅勾勒出圖案大體輪廓線,釉上彩料面積增多,色澤也較成化鬥彩更為艷麗飽滿。

清雍正 仿成化款鬥彩雞缸杯(圖3)

杯高3.5、口徑7.8、底徑3.1厘米,二級文物,1958年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汪雲松捐贈。杯胎薄體精,上寬下斂,敞口斜壁,淺腹卧足,內施白釉,瑩潤光潔,雪白明亮,內底刻三朵折枝菊花紋,外壁兩側間以山石、蘭草、牡丹各繪一雄雞、雌雞和雛雞兩三隻嬉戲覓食場景,外底青花偽托落「大明成化年制」雙框雙行六字楷書款,整幅畫面諧趣盎然,栩栩如生,溫馨和煦。

雍正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勤政的傑出帝王,每天都日理萬機處理著繁雜的國家政務,在短暫的閑暇之餘,卻對瓷器情有獨鍾,曾多次親自參與瓷器的造型、花紋、樣式設計,在位期間制瓷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因此瓷器界流傳著「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行話,說的就是這兩朝的瓷器無論是用料、畫工、筆法、質感、樣式都追求推陳出新、精益求精,成為明清整個瓷器界的翹楚。

清鬥彩龍鳳穿花紋瓷蒜頭瓶(圖4)

瓶高18、口徑2厘米,直口微撇,長頸,削肩,圓腹,圈足,通體繪龍鳳穿花紋,龍身姿矯健,繞瓶頸盤旋向上,鳳體型碩大,展開雙翅騰飛,作回首觀望狀。二級文物,蒜頭瓶仿造漢代青銅蒜頭壺而得名,因瓶口狀如蒜頭而頸部修長,貌似虎爪,又稱虎爪瓶,是明清時期最為常見的瓶式之一。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鬥彩嬰戲紋瓷燈籠尊(圖5)

尊高40、口徑13厘米,二級文物,畫工嫻熟洒脫,瀟洒自如,青花濃翠鮮艷,彩繪耀眼奪目。尊正面繪有兩孩童,稍大的一個正右手拿著燃燒的木棒左手捂著耳朵躲在芭蕉樹試圖點燃放在地上的炮竹,稍小的雙手捂著耳朵斜看著將要燃放的炮竹,顯得既害怕又心切,遠處有青山石徑,蒼松祥雲的美好風光。整幅畫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孩童們天真無邪,稚嫩淘氣的童年樂趣。燈籠尊顧名思義因形似圓形長燈籠而得名,侈口,短頸,豐肩,筒腹,底瘦,圈足,創燒於雍正年間,流行於乾隆年間。嬰戲紋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是較為常見的瓷器紋樣之一。

清 「大清乾隆年制」款鬥彩蓮池鴛鴦梵文瓷碗(圖6)

碗高7.2、口徑16厘米,三級文物。碗口內沿繪有梵文,外沿青花龍紋,清代皇族尊奉藏傳佛教,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虔誠禮佛,乾隆侍母甚孝,有言必遵,燒制出大量印有梵文的瓷器。碗外壁繪一汪湖水上,蓮葉青綠飽滿,蓮花盛開怒放,水草茂盛濃密,一鴛鴦低頭浮游湖面,一鴛鴦展翅俯迎上來。鴛鴦是傳統文化甜美愛情和恩愛夫妻的象徵,也是較為常見的瓷器紋樣之一。乾隆朝是清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經濟的繁榮富庶為瓷器業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瓷器也呈現出紋飾豐富多彩,畫風濃厚艷麗,遍及全身,留白很少的特點,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清 道光款鬥彩暗八仙紋碗(圖7)

碗高5.6、口徑20.6厘米,三級文物。八仙是道教神化傳說中八位得道升仙的高人,明清兩代常見的裝飾紋樣,尤以嘉靖朝瓷器表現最為突出,分為明八仙、暗八仙兩種。道光朝瓷器雖遜色於康雍乾清代鼎盛時期瓷器,但在晚清亦算得上精品之列。

這些水與火的交融,泥與土的碰撞所孕育鬥彩精品,如今或靜靜陳列在展廳,或被悉心收藏在倉庫,都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找到自己的歸宿。

注釋

①甘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典藏精品專題——館藏清代瓷器賞析》,《文物天地》,2016年10月版,第50頁~59頁。

②荊治中《走進成化鬥彩》,《藝術市場》,2011年7月版,第66~68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拍訊 的精彩文章:

鑠古鑄今——清代瓷器藝術
修身齊家的雅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陳設玉藏品巡鑒

TAG:典藏拍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