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翟村的石牌坊

翟村的石牌坊

??早年,翟村的石牌坊與宗廟、僧綱寺、土圩子、三拱橋、民居等古建築同為古老翟村的獨特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有資料表明,牌坊在中國建築史上魯之最早。相傳魯班祖師過兗,見立坊者無從下手,隨從工匠手中接過一碗米飯,將兩根竹筷往米飯頂上一放,竹筷兩端各插一條炸魚,便不見蹤影,工匠頓悟,倒頭便拜。於是屯土立坊,並採取木工的卯榫結構,自上而下嚴絲合縫,然後清除土方。史書稱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史學家定名為國家遺產中的瑰寶,先人的傑作。專家考證,最早以木質結構為主,後幾乎全部使用石料,且選料考究,我們這一帶多半採用平邑產大理石石料。

兗州石坊聞名全國,代表著兗州境內石牌坊的精美程度,翟村的石坊古樸典雅,工藝精湛,其典型的具有魯文化特色的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用歷史故事裝飾出的各種圖案,蘊含著極深刻的寓意。老人們回憶:翟村石牌坊早年不下十座,到了五十年代,尚存四座,臧家街東首兩座,老古集雞蛋市兒一座,姚家街一木頭牌坊。石家街的石守信坊,臧家街西頭的麟閣坊,徐家街儀賓府下馬坊,賀家老林四柱衝天坊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就不復存在了。

封建社會,牌坊是皇上對忠臣孝子、貞節烈女的最高獎賞。歷代君王為推行封建禮教,常賜予文臣武將、忠孝節烈以最高榮譽,使其倍感恩榮,安於效命,更有達官貴人不惜巨資,為族人、科舉人才立坊,頌揚傳統社會中讀書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舉成功為家族帶來的無上榮譽。翟村臧家街東首路南路北甬道口兩坊六十年代初尚存,有老人記得為明萬曆年間所建,南為「三氏守貞坊」,北為「敕褒節孝」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三氏守貞」坊,規格較高,四柱三間三樓,字牌上書「三氏守貞」四字,兩邊石柱刻有上聯為「萬古中秋月」,下聯是「明如壹慶園」,四個石柱及橫樑由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岳母刺字、八仙過海等,石柱上下兩端浮雕有祥雲山水及點綴的花鳥草蟲,中間為名人真草隸篆四體書,筆法圓勁古雅,自然生動,令人嘆為觀止,中間二柱基底各立石獅一對,四個石獅威武雄壯,「恩榮」板似有碑文一篇,不少人見過但無記錄,許多人見過來拓貼者,都說此坊集精湛的建築藝術及珍貴的史料價值於一身,十分罕見。

據2008年臧氏族譜編修臧玉垣老先生講:此坊為明萬曆初年臧氏六世祖愷公,字守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武舉人,擢署都指揮同知,鎮守膠南,有倭寇犯邊,他激勵將士,鼓以忠義,首戰殲敵百餘,皇帝聞捷大悅,賜璽書褒獎,官拜將佐侍郎。萬曆十九年(1591年),臧愷領部隊又與倭寇戰於膠州灣,斬首120人,奪回200餘名被擄去的男女老幼,捷報傳至京城,朝廷特賜臧愷府庫黃金。

愷早孤,讀書、嫻騎射,其曾祖、祖父、父親早殤,祖孫三氏教子持家,漸家興人旺,愷為侍母孝親,在路南建慶園並立此坊,朝廷感念其孝可風,朝中顯要名臣爭相揮筆題字,傳說有明相張居正手跡,因年曠日久,張閣老誤傳為張果老,北面的索性被說成呂洞賓寫的字,慢慢的不少人信以為真。

不少人難忘的是護村英雄臧彥勛的麟閣坊,此坊為一間兩樓單體卷草型明代石坊,字牌上書「保境安民」,兩邊石柱上聯是:「除暴客,驅五鬼,橫刀立馬,」下聯為「村之砥,民之魂,英氣長存。」1942年駐兗日軍創所謂「治安模範縣」,強令拆除,極害怕此坊喚醒人們的抗日鬥志。

古集雞蛋市兒牌坊,因選址空曠,沙化土地,成了翟村人聚集的場所,早年祭祀、賽神、唱戲、開會,放電影及各項重要活動,大都在此舉行,包括踩高蹺、玩花船,群眾多稱之為牌坊大廣場。至今老年人講起來眉飛色舞,在解放後的諸多慶祝活動中,他們都曾是主角。

1966——1975年,諸多的碑刻及石坊作為「四舊」被拉倒砸毀,都被搬運到排水溝渠,過路橋涵等工地,成了橋涵的蓋板和基石。歷史的刻痕,早已淪肌浹髓,自任後人評說。(作者:臧玉凱 臧德武 李緒法)

——本文原刊於《兗州春秋》年刊第四期

書 訊

特別推薦

魯王文化|記錄真實的歷史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兗州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兗州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