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清皇家陵園寶地,體悟歷代皇朝興衰
在講中國歷史朝代前,先講一下明清皇家風水做一下鋪墊。
從龍脈風水來看,中國已經很多地方了,都是前人智慧的布局,並已得到檢驗。放眼北京和周邊,皇家風水有幾處,一是昌平明十三陵,二是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並且還有京西小小的八寶山。從傳統風水學來講,口訣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歷來受業內推崇,因為這是從天象和大自然的角度得出的一個規律,符合地球的轉動和藏風聚氣的特點,可以澤被後世的。解釋一下這個風水地形特點,左青龍右白虎是周邊要兩座山,山上要有植被,越茂盛越好;後面要有一個更大的靠山,並且靠山的北面有一個天然大湖(水庫),沒有也行,因為大山都有地下水,最好有一條河流從北面流至南面,像護城河一樣。前面呢,要有一大片開闊地,越開闊越好,正好從北面俯視南面,如果南面有一個獨立的小山坡(山頭),像家宅前的一座屏風牆,山坡南面有叫帶「朱、紅、雀」名字的道路比較好。周圍群山圍繞一個小盆地,從南面一個開口進來,並且南面開闊平坦,東南或西南有一個小水庫(聚氣、可人工挖),這就是最理想的風水寶地。
另外,風水地形有三重含義,即大風水、中風水、小風水。大風水指的方圓百里內的地形地貌,比較契合,大格局上這些地形都符合;中風水是指陵園所在盆地方圓幾里,就有現成的地形特點,東邊有座小山,西邊有座小山,北大有座大山,南邊開闊平坦,東南或西南有一個水庫,就是好地形,傳統的皇家陵園基本上就是這個類型。還有一個小風水,基本上是人造的,比如某個皇帝的陵墓,坐北朝南,用一個圍牆圈起來,圍牆裡面的風水,就是小風水,內設護城河、小神道、小碑樓、五孔橋(或三孔橋)、隆恩殿、右右配殿、寶頂(墓室),這也是一個完成的小生態風水,並且,這個陵墓是需要背靠一座小山的。
明朝、 著名的 明十三陵(昌平萬壽山)
十三陵是明朝除朱元璋和第二帝朱允炆以外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朱太祖的陵在南京鐘山,稱為「明孝陵」。十三陵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最佳風水寶地,它三面環山,中間一個山谷地,南面更是開闊的昌平城區,它是最符合風水口訣的。從風水角度講,它左有蟒山(青龍),右有虎峪(白虎),前有十三陵水庫和開闊平地(朱雀),後有碓臼峪和雙龍山的天然靠山,並有長期地下水(玄武)流至十三陵,聚氣於此。稍欠缺的是碓臼峪北邊沒有一個明顯的大水庫或湖泊,不過北面兩座山地下水充足,支持了明朝近三百年的發展,把儒家文化和專制王權推至極點。只要去過十三陵,都會感嘆這地方確實好。至於它後來被清取代,實是由於專制和腐敗造成的,氣數已盡,也該改朝換代了。最後被北邊的清人所滅。
清朝、 東陵(遵化)、西陵(易縣)
清東陵在唐山遵化,薊縣東邊。是清朝入關幾位重要皇帝和后妃的陵墓,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慈禧慈安,基本上是祖孫輩隔一個分葬在東西陵。它實際只有北面和西面環山,東面無山或者很矮,正南面對著小金星山,是謂朱雀。風水師言:「四面環山、正南煙燉」是不太客觀的。在陵園入口有金星、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米的谷口,俗稱龍門口。它基本上抄了明十三陵的形制而建。從風水地形上看,東陵地勢平闊,很大,北面有大靠山,東面的青龍欠缺,西面有眾多小山,更遠有個八仙山(白虎),東北角有個大湖(上關湖)即玄武,而且是從東北遷來的,祖蔭很好。南面開闊平坦,且有一龍門口水庫,水是從孝陵北邊的地下水流於此,聚氣也。除缺青龍,整個風水已經非常好,但實際上康熙、乾隆兩條大青龍葬於此,從風水上已是很大的彌補。
(清東陵地形圖)
再看西陵,它在保定的易縣,易水河邊,它建在卧龍山腳,東有望龍山(青龍),西有雲蒙山(白虎),北有永寧山(燕山大脈),且東北角有個旺隆水庫(玄武),其水經易水流至西陵南邊,最後到易水湖聚氣。整個西陵基本處在群山包圍之中,真正的世外桃源,安靜之地,風水非常契合。不過,它的一個缺點是南邊平地太小,並不開闊,還是在山中,所以視野有限;再有,西邊的白虎並不明顯,有個紫荊關,雲蒙山和紫荊關都與虎名關係不大,這是其缺處。西陵南邊易水河已斷,只有地圖上還顯示,這只是現今斷了,清朝時期有流水的。
東陵、西陵作為皇家陵墓,風水已經非常牛氣,其欠缺的是東陵缺龍,西陵缺虎,正是後來清朝閉關鎖國,關閉了東西門路,加上腐敗和民不聊生,氣數也到了,其風水就望南邊跑了。
其實千言萬語總歸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民不聊生自然氣運消散。歷史朝代的覆滅都是晚期朝廷的腐敗無能和暴政的根本原因所導致的。
歷朝歷代開創皇帝無不雄才大略,欲求屹立萬世,如始皇一匡天下,橫掃八荒,起「始皇」之名意欲傳二世、三世、萬世,然衰於二世,亡於三世,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五千年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華夏九州的獨特歷史色彩。
※衛生間萬萬不要有這種現象,老師傅一看直搖頭,懊悔我家裝錯了
※家中禁忌須知 老一輩口口相傳
TAG: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