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土豪遇到故宮:午門阿勒薩尼收藏展
去故宮看什麼呢?很多人過了檢票口就會飛快地沖向了中軸線三大殿。但其實在穿過午門門洞里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地錯過了一百個億。
因為,午門城樓上正在展一場無比奢華的展覽,奢華到鑽石只是配角,黃金黯然失色。這就是最近新開幕的卡達阿勒薩尼收藏展。
此次展覽文物眾多,佔據了兩個展廳。其中午門城樓為以印度高級珠寶為主題的瑰麗梵星廳,西雁翅樓為以藝術珍品為主題的皇室臻選廳。
這次展覽的主辦方為阿勒薩尼藝術基金會,而展品也都是阿勒薩尼親王的私人收藏。作為卡達王室的重要成員,阿勒薩尼親王不僅擁有巨大的財富,而且也獨具藝術品味。他的收藏以寶石首飾、藝術品和各大文明的珍貴文物為主,此次展覽擷取了其中的部分精華。從碩大純凈的大鑽石,到來自古代美洲的玉石面具,自然和文明的傑作讓人只能單薄地發出感嘆:真美。
小夥伴們看展時發出更多的感嘆是:有錢真好。
不過雖然買不起,但是在注視的那一瞬間,它是不是也短暫地屬於了我們?
所以,千萬不要錯過哦。
由於展品太多,所以本篇先介紹瑰麗梵星中最為著名的幾件展品。(故宮公布展品清單附在文末)
阿格拉鑽石
這顆純凈的粉色鑽石重達28.15克拉,作為馳名世界數百年的名鑽,它的來源和歷史還無法完全證實,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526年。一般被認為是莫卧兒首位君王巴布爾大帝於1526年攻佔阿格拉時獲得的,後於1857年被走私到英國——據說走私方式是裹在草料里讓馬兒吃到肚子里。
雖然阿格拉鑽石現在只有28克拉,和其他上百克拉的白鑽相比在重量上並不佔優勢。但由於粉色鑽石十分稀少,所以它依舊是世界第五大粉鑽。早期這顆粉鑽的個頭更大,但經過多次重新切割後,才呈現今天的樣子——想必當初馬兒吞它的時候,應該吃了不少苦。
更為難得的一點是,這顆粉鑽的純凈度非常高。在鑽石評價體系中最為著名的4c標準里,純凈度(CLARITY)是非常重要的參數之一。鑽石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混入少量其他礦物,或者存在裂縫或者氣泡,這些瑕疵會對鑽石的品質產生一定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影響火彩的形成。
而阿格拉的凈度非常高,達到VVS1級別,即「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表示只有非常非常小的包裹體,肉眼無法察覺。(可以理解為包裹體very very small......)。純凈度也是鑽石原石切割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在保證重點和形狀最優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成品中的瑕疵。所以猜測這也是阿格拉多次被切割的原因之一:以重量換凈度。
絕大部分的寶石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包裹體,但它並非都是減分項——特別是對於擁有特殊光澤效應的剛玉寶石而言。而且包裹體也是寶石的「指紋」,我們可以通過包裹體的位置的大小,來鑒別寶石的身份,即使它被重新切割過了。
泰姬陵祖母綠
印度北方邦有一座古城和上述那顆粉鑽同名,也叫阿格拉。它曾經是印度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城中屹立著著名古迹——泰姬陵。
泰姬陵的建築美輪美奐,但如果近距離觀察,會發現建築表面並非純白,而是布滿了用各種寶石鑲嵌成華麗的紋飾。但在印度淪為殖民地後,這些易拆卸的珍寶遭到了偷竊和洗劫,許多珍貴的寶石因此流落他鄉——展出的這件祖母綠就是其中之一。
祖母綠是寶石界的四巨頭之一,屬於綠柱石礦物家族,深受世界各地的人們喜愛。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玉帶中,就鑲嵌有一顆碩大的祖母綠。那麼為何它的名字叫做「祖母綠」呢?是只適合奶奶們佩戴嘛?
原因當然不是這樣。這個奇怪的名字完全是音譯的結果:它源自波斯語zumurud,意為綠色寶石,簡單粗暴翻譯成漢文,就成了祖母綠。有時候展板上會把祖母綠寫成「綠寶石」,但這是一種不規範的寫法,寶石學中並沒有「綠寶石」這一品種的寶石,它往往是一系列綠柱石寶石的統稱。
在介紹阿格拉粉鑽時強調了純凈度這一指標,但是這對祖母綠而言就不太適用了:大部分的祖母綠內部都有較多的縫隙和雜質,多到我們放棄對這一缺點的苛責。因此在護養祖母綠時,還常常會給它「上油」,用折射率相似的油填充縫隙,以減弱其產生的折射。
祖母綠的質地很脆,這也是縫隙較多的原因之一,甚至在加工過程中都有可能導致新的縫隙產生。為了降低佩戴過程中受到進一步損傷的風險,在矩形切割祖母綠時往往會切掉容易磕碰的四個角,這種獨特的形狀也被稱為祖母綠琢型。但顯然打磨圖中這塊祖母綠的工匠有其他的想法。
這顆六邊形切割的祖母綠重達141克拉,表面精細雕刻了細密的花草紋案。在寶石表面雕刻花草和銘文,是典型的印度風格。這種對細膩的場景式描法,有點像波斯細密畫。
羽飾
印度風格雕琢的祖母綠也被用在現代設計上,這件羽飾就是著名珠寶品牌卡地亞的作品。除了正中央的祖母綠外,還使用了多顆藍寶石、鑽石和珍珠。
藍色和綠色結合也是當時歐洲珠寶界的一項激進創新。羽飾中的藍色元素來自於藍寶石。但如果認為藍寶石都是藍色的,那可能就要犯錯誤了。在展覽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首飾中使用了黃色藍寶石、黑色藍寶石、無色藍寶石等寶石。
這是因為剛玉家族雖然包含了各種顏色的寶石,但整體只分為兩類:紅寶石和藍寶石。它們主要成分都是α型三氧化二鋁,由於所含微量成分不同而散發不同顏色的光彩。其中紅色的寶石級剛玉被稱作紅寶石,其他所有顏色的剛玉都歸為藍寶石,甚至包括顏色偏淡的玫瑰紅色品種。
藍寶石在我國古代也頗受推崇,它被稱為雅青寶石,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首飾上常常能看見它們。《金瓶梅詞話》中也曾提到,李瓶兒私房寶物內包括「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還有過世公公花太監生前所用的「一件金鑲鴉青帽頂子」。
最為著名的藍寶石產地為克什米爾地區,顏色為純正的矢車菊藍。但由於多年開採,早在上上個世紀末就宣布停產了。我國山東地區也出土藍寶石,但是顏色發黑,不好看,所以賣不上價錢。但後來發現經過高溫熱處理後,可以轉變成很好看的藍色。
納瓦納加爾紅寶石項鏈
這件華麗的項鏈的主體為剛玉家族的另一成員:紅寶石。納瓦納加爾是印度的一個土邦,這件卡地亞的經典作品也可以很容易看出濃濃的土邦風格:寶石太多了怎麼辦?把它們串成好幾串掛起來好了。
質地優良的緬甸紅寶石雖然極為珍貴,但土邦主們並不在意,因為家中的存貨太多了,只有做成多層項鏈才不至於讓它們在櫃中蒙塵。因此,當時英國人如果形容一個人富有,常常說:他像印度土邦主一樣有錢。大概和我國的沈萬三、馬雲地位差不多。
紅寶石最好的產地在緬甸河谷,這兒出產顏色最為純正的「鴿血紅」,據說顏色和「從被擊中頭部的鴿子的鼻孔里流出來的兩滴鮮血」一樣紅,真為第一個提出這樣比喻的人的腦洞所折服。
但鴿血紅出產量很低,在數百噸礦石中可能只能找到一克拉原礦,而一千顆原礦中,可能只有一顆可以做成寶石。因此可見紅寶石的珍貴,也可見擁有上述這件項鏈的土邦主是多麼富有。
紅寶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剌子,製作清代一品大員官帽上的頂珠用的就是它,所以常常有「紅頂子」、「藍頂子」一說。但大顆的紅寶石實際上極為罕見,因此後來鑒定發現,絕大部分的紅寶石頂珠,實際上都是另一種紅色寶石。
皇室尖晶石項鏈
這件彙集七顆碩大尖晶石的項鏈,也是莫卧兒皇室的珍藏之一,寶石表面的銘文也指明了舊主人的高貴身份。但在當時,這件首飾或許會被叫作「紅寶石項鏈」。因為直到近代人們才發現,很多著名的紅寶石,其實都是尖晶石,例如英國王冠上那顆赫赫有名的「黑太子紅寶石」。
尖晶石和紅寶石的物理性質非常相似,並且常常出現在同一礦區中,所以迷惑了人們幾千年。但二者的主要成分完全不同:紅寶石如上述所說,主要成分為α型三氧化二鋁;而紅色尖晶石主要成分為鎂鋁氧化物。
雖然失去了「紅寶石」的身份,但紅色尖晶石依舊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因為在尺寸上,尖晶石相比玉紅寶石而言佔據絕對優勢,例如圖中這幾顆。為何很少有大顆的紅寶石出現呢?可能和形成條件有關。不過也有人推測與當時的制度有關:早期的紅寶石礦都屬於王室所有,大顆寶石都要無償獻給君王,只有小顆的寶石才歸礦主所有。因此遇到大顆的紅寶石,礦工往往會把它砸碎。
阿爾喬特 II
看過了上述幾顆碩大又炫目的彩色寶石,這顆17克拉的白鑽似乎有點平平無常。但實際上它自然價值不菲。有個很簡單的判別方法:有名字的鑽石,都是名鑽。
這顆純凈的鑽石叫做「阿爾喬特 II」,我們自然可以推測出還有「阿爾喬特 I」的存在——事實也正是如此。它是印度阿爾喬特地區地方行政長官獻給喬治三世妻子夏洛特王后的兩顆鑽石之一,喬治三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爺爺。
「阿爾喬特 II」是無色鑽石中品質最好的類型:顏色等級為D級,凈度為內部無暇。對於無色鑽石而言,發黃或者發灰往往是減分項。我國古代為何不喜歡鑽石?很重要原因就是從印度、中亞進口的大多都是色彩不佳的低等鑽石,「其形如鼠糞,色青黑如鐵如石」。簡而言之就是顏色發暗發揮不好看,所以只能砸成小塊賣給瓷匠鋦碗用。所以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瓷匠用一種以金剛石做鑽頭、可以高速旋轉的小弓在瓷器上鑽出小孔,然後打上銅鐵鋦子,把碎片連在一起)。
「阿爾喬特 II」的顏色為等級最高的純白,用十倍放大鏡觀察也找不出內部的瑕疵(比阿格拉鑽石的VVS1還要好),因此可以稱作是無色鑽石的典範。
虎眼頭巾配飾
這件配飾與上述那件紅寶石項鏈一樣,都是卡地亞為納瓦納加爾王公設計的作品,正中那顆顏色金黃的鑽石告訴我們:顏色發黃並不可怕,只要黃得高尚、黃得純粹、黃得脫離低級趣味,依舊可以成為抬高身價的砝碼。
世界上最大的琢型鑽石也是一顆黃鑽,它重達545.67克拉。在上任泰王加冕五十周年之際,泰國議會將它買下來送給王室作為獻禮,因此得名為「金色五十年」。
印度和阿拉伯地區很多男子會穿戴頭巾,頭巾中間往往會使用寶石做裝飾,圖中這件配飾就是作此用途。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配飾的上半部分移除後,又可以作為胸針使用,這樣巧妙的設計在很多經典首飾中都有體現。
頭巾配飾
這件頭巾配飾使用了歐洲的鑲嵌風格,並且同樣可以有多種用途:移去羽毛裝飾後可兼做臂飾。配飾的頂部還鑲嵌有一顆珍珠,巧妙的設計讓淚狀的珍珠與草葉狀的紋飾渾然一體,猶如垂落的花鐘,生動有趣。
吊墜
如果論及對異形珍珠外形的利用,這件文藝復興風格的吊墜可以說是其中翹楚。它巧妙利用不規則形狀的珍珠作為軀幹,再使用黃金、鑽石、紅寶石、祖母綠、藍寶石、玻璃,琺琅等多種材質構造出身體的其他部分。
這件吊墜使用了印度傳統的「昆旦」工藝,沒有使用爪式鑲嵌,而是用金箔包裹寶石,並用蟲膠加固。這件小小的神像有著纏繞的長尾,可能指代的是印度民間神話中的蛇神(Nagadevata)。它隨佛經傳到中國,變成我們熟悉的龍王,例如「天龍八部」護法神。而哈迷們肯定不會忘記,伏地魔的寵物、也是魂器之一的巨蛇納吉尼,名字也正來源於這位印度的蛇神。
附-官方公布的展品清單:
說明:本文的圖片部分來自於網路,若侵犯原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有勞啦~
TAG:藝旅文化 |